內容介紹
《奉愛的甘露》一書為世人描述了“奉愛瑜伽”這條走起來令人如痴如醉的靈修路途。數千年來,世上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國度中的靈修人士,代代相傳走在這條令人心馳神往的路途上作者介紹
聖恩A.C.巴克提維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於一八九六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顯世。一九二二年,他在加爾各答首次與他的靈性導師聖巴克提希丹塔·薩茹阿斯瓦提·哥斯瓦米會面。巴克提希丹塔·薩茹阿斯瓦提·塔庫爾是一位突出的宗教學者,而且創辦了六十四所高迪亞修院(韋達機構)。巴克提希丹塔·薩茹阿斯瓦提很喜歡這個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並且說服他獻身韋達知識。他成了巴克提希丹塔·薩茹阿斯瓦提的學生。十一年後(一九三三年)他在阿拉哈巴接受巴克提希丹塔·薩茹阿斯瓦提的啟迪,正式成為他的門徒。他們第一次會面時,聖巴克提希丹塔·薩茹阿斯瓦提要求帕布帕德以英語傳播韋達知識。在隨後的日子裡,帕布帕德寫了一部《博伽梵歌》的釋論,而且在一九四四年,獨立創辦了一份英語的雙周刊雜誌《回歸首神》:獨自編輯,列印原稿,核對長條校樣,甚至逐本派發。他為維持雜誌的出版,艱苦奮鬥。創辦以後雜誌從未停刊過。現在,這份雜誌在西方,繼續由他的門徒以超過三十種語言出版發行。高迪亞外士那瓦協會對帕布帕德的哲學造詣及奉獻精神推崇備至,於一九四七年頒予“巴克提維丹塔”(奉愛和知識)的稱號。一九五0年,帕布帕德退出家居生活,將更多的時間貢獻給了奉愛服務。他旅行到聖地溫達文,在歷史古蹟--中世紀的茹阿達·達莫達爾廟宇居住下來,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專心於研究及寫作,繼續完成他的畢生巨著:翻譯並注釋長達一萬八千詩節的《聖典博伽瓦譚》。他於一九五九年成為了托缽僧(薩尼亞西)。
一九六五年九月,在出版了三冊《聖典博伽瓦譚》後,帕布帕德來到了美國,開始完成他的靈性導師賦予他的使命。接著,他翻譯、詮釋了超過五十冊有關印度哲學和宗教的經典著作,並撰寫了一系列的綜合論文。
一九六五年,帕布帕德乘貨輪到達紐約市。此時他近乎身無分文。一年之後,他即發起了奎師那意識運動,建立了“國際奎師那意識協會”(英文縮寫:ISKCON)。一九六八年,聖帕布帕德開始創辦韋達農場,獲得了極大成功。很快,靈性化韋達農場便在世界各地出現。它們給人們提供了“簡樸的生活,崇高的思想”的完美生活典範。
一九七二年,聖恩在德克薩斯的達拉斯創辦靈師學校,將韋達初等及中等教育介紹到西方。自此以後,在他的監督之下,在印度的溫達文建立了主要的教育中心,而他的門徒在整個美國和世界各地建立了同樣的學校。
聖帕布帕德也促成了幾所規模宏大的國際文化中心在印度的建立。在計畫中將於西孟加拉聖地瑪亞埔的中心建立一座靈性城市,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畫,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在印度的溫達文,已經建立起來了壯麗的奎師那--巴拉茹阿瑪國際賓館。在孟買,則有一所重要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在印度次大陸,計畫中還將建起十多個其它中心。聖帕布帕德有生之年,在全世界共建立了一百零八座廟宇,為奎師那知覺的傳播貢獻了他輝煌燦爛、純粹奉獻的一生。
然而,聖帕布帕德最重要的貢獻還是他的著作。這些書籍極具權威,深刻而清晰,深得學術界的敬重。而且在無數大學課程中被指定為標準教材。他的著作已被翻譯為超過三十種語言。成立於一九七二年的巴克提維丹塔書籍信託基金會就是專門出版聖恩著作的。在印度的宗教和哲學方面,它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出版機構。聖帕布帕德的權威著作和經典要旨將在未來一萬黃金年中成為舉世無雙、拯救人類的重要經典,指引人類從黑暗走向光明,從痛苦走向快樂。
聖帕布帕德不顧年歲漸邁、身體漸衰,在十二年中環遊了世界十四次,走遍了六大洲,不斷講學傳教,並在繁忙緊湊的旅程中堅持撰寫了大量著作。在韋達哲學、宗教、文學和文化方面,他的著作已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圖書館。
聖帕布帕德於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在印度溫達文的奎師那·巴拉茹阿瑪神廟(Krishna-Balaram Mandir)內離開了這個世界,回歸神首。
聖帕布帕德隱跡後,根據他的遺願,他的眾多優秀門徒擔當起了靈性導師重任,以ISKCON為傳承機構,延續法脈,繼續完成主柴坦亞和聖帕布帕德的使命,將聖名傳向全世界各個角落。
附:聖帕布帕德主要著作
《博伽梵歌原義》、《聖典博伽瓦譚》(30卷)、《柴坦亞·查瑞塔密瑞塔》(17卷)《奉愛的甘露》、《教誨的甘露》、《至尊奧義書》、《瑜伽飛行》、《奎師那——至尊人格神》、《完美對話錄》、《臻善之道》、《琨緹王后的頌禱》、《奎師那——快樂的泉源》、《覺悟自我的科學》《靈性辯證論》《發現自我之途》《第二次機會》、《與帕布帕德的對話》(30卷)、《聖帕布帕德的信》(5卷)、《奎師那意識——最高的瑜伽體系》、《主卡皮臘的教導》、《尋覓解脫》、《生命來自生命》、《完美的瑜伽》、《帕拉達·瑪哈茹阿哲的超然教導》、《生死以外》、《臻達奎師那之道》、《神的信息》、《天網恢恢》、《文明與超脫》、《棄絕的道路》、《知識之王》、《晉階奎師那意識》、《奎師那意識:無與倫比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