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皋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

鳴皋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

鳴皋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雜言詩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名稱】《鳴皋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雜言詩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鳴皋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⑴

憶昨鳴皋夢裡還,手弄素月清潭間。

覺時枕席非碧山,側身西望阻秦關⑵。

麒麟閣上春還早⑶,著書卻憶伊陽好⑷。

青松來風吹古道,綠蘿飛花覆菸草。

我家仙翁愛清真⑸,才雄草聖凌古人⑹,欲臥鳴皋絕世塵。

鳴皋微茫在何處,五崖峽水橫樵路。

身披翠雲裘⑺,袖拂紫煙去⑻。

去時應過嵩少間⑼,相思為折三花樹⑽。

作品注釋

⑴詩題包含的內容是吟詠鳴皋山,餞別從翁。奉,表示對被送者的尊重。從(zòng)翁,丈人之堂兄弟。清,是從翁之名。五崖山,從詩的內容看,應是鳴皋山的峰名。

⑵“側身”句:意謂想回朝廷,而實際是不可能的。秦關,秦地關塞。這裡一語雙關,也指某些人的讒毀。

⑶麒麟閣:漢代閣名。漢宣帝曾圖霍光等十一功臣於閣上,以表揚其功績。《漢書·蘇武傳》: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這裡指京城長安。

⑷伊陽:舊縣名。王琦注引《太平寰宇記》:鳴皋山,在河南府伊陽縣東三十五里。伊陽縣本陸渾地,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陸渾縣置伊陽縣,在伊水之陽,去伊水一里。即今之汝陽縣。這裡借指鳴皋山。

⑸清真:純真樸素。

⑹“我家”句:謂從翁才能出眾,是超越古人的一代草聖。草聖,對草書藝術卓越者的美稱。

⑺翠雲裘:以翠羽製作、上有紋飾的裘。

⑻紫煙:紫色瑞雲。

⑼嵩少:嵩山和少室山的合成。這裡指嵩山。少室,嵩山三峰之一。其餘二峰為太室和峻極。

⑽三花樹:王琦註:即貝多樹也。《齊民要術》:《嵩山記》曰:嵩寺中忽有思惟樹,即貝多也。昔有人坐貝多樹下思惟,因以名焉。漢道士從外國來,將子於西山腳下種,極高大,今有四樹,一年三花。

作品簡析

此詩是詩人通過吟詠鳴皋山為其從翁送行。全詩可分為兩段。“覆菸草”以上八句為第一段,吟詠鳴皋山,表現了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吟詠鳴皋山,用的是虛筆。虛筆之一,夢鳴皋。夢見在鳴皋山的明月下,用手撥弄清潭裡的水。虛筆之二,撰文回憶鳴皋山,先總提鳴皋山好。“好”表現在“青松來風吹古道,綠蘿飛花覆菸草”。這裡為了避免重複,便以伊陽代指鳴皋,因為鳴皋山在伊陽。說詩人的思想感情複雜,一是因嚮往鳴皋而夢見鳴皋,醒後卻不在鳴皋,這是他產生失落感。二是撰文言鳴皋好,似乎思想有所開朗,實際這是對從翁的祝願,說從翁將去一個好地方。這個好地方他不能去,因而也感到失落。三是在吟詠鳴皋的同時,夾雜著對京城長安的牽掛,但又回不去。這就使他陷入了仕也不成,隱也不成的兩難境地。“我家”以下九句為第二段,是寫送別從翁的。“我家”三句稱頌從翁的才品。其品,愛清真,絕塵世;其才,草聖凌古人。鳴皋微茫,峽水橫路,是對“愛清真,絕塵世”的詮釋。“身披翠雲裘,袖拂紫煙去”,寫從翁的隱士風度。末二句希望別後互通訊息,以表思念。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