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特·鄧拉普

奈特·鄧拉普

奈特·鄧拉普 [Knight Dunlap 1875.11.21-1949],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出生於美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奈特·鄧拉普 奈特·鄧拉普

他肄業於伯克利大學,後考入哈佛大學,在 H.閔斯特伯格指導下攻讀研究生,1903 年獲得博士學位。1904-1906 年曾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過兩年。1906 年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講師,之後升為教授,他在這裡度過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在 J.華生從該校心理學系主任位置辭職後,他繼任了該職位。

由於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未受到重視及財務問題,他在 1936 年離開那裡前往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心理學系主任直至 1946 年。

從哲學上說,鄧拉普自稱是一個懷疑論者。他對心理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他對 W.麥獨孤和 L.桑代克的批評上。1919 年,他在《異常心理學》雜誌上發表《有本能嗎?》一文,反對以本能概念解釋人的社會生活。認為本能的衝動在動物在兒童期雖有所表現,但這種衝動沒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把這類衝動看作是剖析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人類那些明顯的追求目標的社會活動就都可降為盲目的力量,這將不能解釋任何複雜社會生活的事實。

該文曾引起強烈的反響,本能論也從此在社會心理學中成為一個受到多方面攻擊的概念,而環境論則在遺傳和環境的爭論中逐漸占據優勢。在教育心理學領域,他對桑代克的團體智力測驗提出了質疑。他與桑代克是好友,但是當他聽說桑代克在外演講時聲稱團體智力測驗沒有實踐效應時,他不顧別人勸阻,立即投入研究,以便證明實踐效應的存在。

影響與貢獻

鄧拉普曾對 J.華生的心理學思想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史稱鄧拉普為華生的動因。華生比他後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跟著鄧拉普從事研究工作。在合作研究的過程中,鄧拉普使華生逐漸脫離了內省、意識、感覺等內隱活動的束縛,而注重外顯行為的實踐。這為華生後來創立行為主義心理學打下了基礎。

他於 1910 年試圖以眼的運動解釋人差方程式中的一個經典問題,即看到鐘的指針指向何時與聽到鐘鳴這種視 - 聽之間的差異,為此他第一個發明了電動機計時器(1917),也即後來眾所周知的鄧拉普計時器。後來,S.斯通證明這種關係也適用於聲音聽覺和觸覺。

鄧拉普計時器,可測量 1 毫秒時間

他是美國心理學會 1922 年主席, 《心理生物學》雜誌創辦人(後與《動物行為》合併成為《比較心理學》),他出任主編。同時,他還編纂過諸多文獻,如《比較心理學專題文集》、《心理測量專題文集》、《心理學牽引》等。

主要著作

客觀心理學基礎

普通心理學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