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記

奇石記是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版的以文寫石體書籍。作者周質慰,本書選擇了三方奇石,寫出了四部中編小說和一篇短篇小說。約三十萬字。歌頌了我們國家民主制度正在不斷地健全和完善的美好前景。

書籍簡介:

書名:奇石記

作者:周質慰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支持:個人出書網 老人出書網
推廣發行: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 時代文獻出版社 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7月
字 數:355千字
頁 數:517頁
版 次:2009年7月第1版
開 本:850×1168 1/32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定 價:35元

內容簡介:

周先生繼《奇石記第一集》後,又創作一本以文寫石的力作——《奇石記第二集》,真是奇蹟,可喜可賀。
周先生邀我為本書作序,高看了我。盛情難卻,那我就囉嗦幾句,權當讀後感了。真的,我當了十多年文學刊物編輯,編髮過全國著名作家和一般作家上千份稿件,就我國當代而言,以文寫石的作家聞所未聞,可以說,周先生是第一人,這就是他的獨特之處。而且在我所接觸的作家行列里,年齡這么大,過去又未曾出版和發表過小說,老來竟能寫出這樣兩本氣勢恢宏精彩奪目的文學著作,沒有充沛的睿智,沒有超人的想像力,沒有嫻熟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是不可能的。這不能不說是個天才。所以並非偶然,而是大器早成,由於種種原因耽擱了。要不,我敢說,他早就步入神聖的文學殿堂,成為文壇上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文星”。這不是虛偽的溢美之詞,而是一個老編輯的肺腑之言。這也是他的獨特之處。
正因為如此,周先生引起媒體的極大關注。2008年1月29日的《半島晨報》用較大的版面報導了他,稱讚這位古稀老人“給石頭‘編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支歌的歌詞好像也為這位古稀老人寫的:“有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是呀,我是個讀書迷,在我的藏書中,《奇石記》是我最愛翻閱的書籍之一,我被書中的那一個個美麗的傳說所吸引、所感動、所陶醉……那真是百看不厭,愛不釋手。而今我展卷細細拜讀《奇石記第二集》(以下簡稱《第二集》)又被書中一個個美麗的傳說深深地迷住了。我覺得正像歌詞里唱的那樣,在周先生手裡這些熠熠生輝的精美的石頭不單獨有個美麗的傳說,而且都會唱歌:她們唱的是一曲曲人生坎坷不平和苦辣酸甜,頌揚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的調;她們唱的是一曲曲人生的悲歡離合和旦夕禍福,頌揚深情大德,鞭笞腐朽齷齪墮落的韻……
應該說,一個有影響有作為有成就的作家,必然也是一個有頭腦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周先生也不例外。即《問天石》(中篇);《問地石》(中篇);《葫蘆石》——從中分離出兩部中篇和一篇短篇,即《高狄兩家》(中篇)、《三具女屍》(中篇)、和《兩次私奔》(短篇)。
在《第二集》這些作品中,《問天石》和《問地石》政治色彩比較濃一些,她們揭露了陰暗面,抨擊了時弊。《問天石》是部自傳體小說,書中主人翁“木從草”可以說就是作者的化身。主要寫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文革”十年大浩劫中,出身“不好”又有海外關係的木從草的苦難遭遇,同時也反映出木從草大半生坎坷不平的經歷。像這樣如哭如泣敞開胸襟說真話,大膽地控訴那場“大動亂”的文學作品也很少見。但畢竟有了這類作品,這說明如今我們國家政治氛圍寬鬆多了,民主多了,準許人們說真話,這是社會進步體現。
我也經歷過那場“大動亂”,不但有些小人物被活活折磨死,還有些大人物也在劫難逃。諸如德高望重的國家主席和戰功赫赫的老帥不也被折磨得含冤九泉嗎?在當時那種險惡境地,木從草能死裡逃生,的確是檢了一條命。如今,作者借《問天石》發泄一下心中的悲憤,我想作為親朋好友讀後是會理解的。好在,打倒“四人幫”和林彪反革命集團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從改革制度入手,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類似“文革”這樣可怕的事情再也不會重演了。“文革”後作者也過上了正常的日子並被推選為瀋陽市人民代表,這都是好兆頭,展望未來,我們國家發展振興還是大有希望的。
《問地石》主要通過一位幹部一生的經歷,抨擊和揭露社會上的腐敗現象和種種不正之風,作為有思想有政治頭腦的作家,憂國憂民沒有錯,無可非議。關鍵要對國家有信心,要相信國家一定會戰勝腐敗和克服各種不正之風,逐漸走向繁榮昌盛。
《葫蘆石》里的兩部中篇和一篇短篇主要以歌頌社會美好風氣為主(包括公安民警為民除害的大無畏精神等等)。這足以看出作者對國家的美好前景還是有信心的。
上面有關思想性的話題我就不多說了;下面我著重想試談一下周先生在文學創作方面特點方法和技巧。說到特點,就是我在《奇石記》里寄語寫的和本文開頭提到的以文寫石,文石互映,相得益彰,各放異彩。說到方法和技巧,我首先從“生活”談起。
誠然,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沒有生活文學創作就成了無米之炊。方法再好,技巧再妙,再怎么能耐,也不會寫出優秀的作品;當然沒有聰敏才智,沒有嫻熟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就是有了生活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周先生也一樣,他之所以一下子能創作出這么多的優秀作品,其原因也和他的坎坷曲折的經歷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有關:他出身書香門第,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過,後來又居住在城市,家庭和社會關係錯綜複雜;參加工作後,先是從政當公安幹警,後來又改行當中學教師,再後來經歷了那場大動亂——受批挨打蹲牛棚,下鄉勞動改造……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的生活素材,再加上他對生活的洞察力、挖掘力以及嫻熟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其作品就像勁泉衝出地面,在他的筆端噴涌流淌,一發而不可收。正因為他有在“文革”中經歷過那些駭人聽聞的磨難,才能寫出像《問天石》這樣反映可怕的“文化大革命”的中篇;正因為他當過公安幹警也才能寫出像《三具女屍》這樣真實可信的中篇偵探小說。正因為他有豐富的生活底蘊,所以在他的作品裡,無處不充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特別是在景情描寫上,更是如詩如畫,令人讚嘆不已。如《問天石》第四章里寫“去千畝塘網蝦也是我童年的一大樂趣”那段文字,讀後展現在面前的那簡直就是一幅生動活潑的群童戲水摸魚網蝦的彩色畫,溫馨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讓人仿佛嗅到了水塘里散發出來的魚腥味兒,字裡行間所表現出來的鄉情、親情、母子情以及塘趣、童趣,更是令人心醉。再如《問地石》里寫夏蓮花一個人被黑社會送進一間屋裡,寫屋裡擺設,作者若無寫生活細節的真本領,下筆一定會冗長而雜亂無章,甚至乾巴無味。但他筆下的擺設,不但雜而不亂,細而有序,井井有條,而且連剛要掐斷電話線的電話機里發出的嗡嗡聲的細節也寫出來了。讀後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真是獨具匠心,令人欽佩。書中還出現男女之間情愛場面(包括正當的和不正當的),在描寫上也都分寸得當,更顯出大手筆的風範。
其次,我還想,周先生善於文學創作的另一個原因是得益於他的勤奮好學。在那極左思潮泛濫的年代像他這樣成份不好,又有海外關係的人,考大學當然無門了。他只好自學,就是在下鄉勞動改造那樣的惡劣環境裡,他也堅持孜孜不倦刻苦學下去,終於拿到了大學畢業文憑。淵博的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飽藏腹中。他廣泛涉獵知識,做到學以致用,在作品中廣采博引,下筆如有神。他的這些知識,能在作品中隨手拈來和作品融為一體,增強了作品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量和色彩,增強了作品濃重的藝術感染力,也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如寫《問天石》里的木從草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苦難對誰喊冤訴說?那真是問天天不答問地地不應,無奈只好夜探皇陵欲尋短見,卻夢遇清太宗。一個是現實生活中的蒙難中學教師,一個是歷史上至高無上的帝王,尊卑懸殊,又陰陽相隔幾百年,木從草卻能和他對話訴說衷腸,使木從草打消了尋短見的念頭。可以說是這位故去幾百年的皇帝救了木從草一命。寓意深長,發人深省。這是隨手拈來的歷史文化和現實文化融為一體完美結合的最典型的例子,也是神來之筆,妙極!
再就是,周先生很會編故事,“謅書編戲”嘛,沒有故事就沒有小說。周先生憑著他的充沛的睿智和旺盛的想像力,使故事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他思路敏捷,編的故事結構嚴謹,條理清晰。調動倒敘、對比、交待、鋪墊、照應、概括、細描、伏筆、懸念、設扣、解包袱等等一切手段,把故事編得有根有據,有頭有尾,曲折波瀾起伏,矛盾衝突不斷,一環套一環,環環扣人心弦。特別是《葫蘆石》里的那兩部中篇和一篇短篇,更加吸引人。我捧在手裡很難釋懷,連最愛看的電視劇也放棄了,甚至連飯都顧不上吃了,直到一口氣看完才肯罷休。《葫蘆石》一開始娓娓道來,就把讀者帶到一個神秘奇特的境界——“傳說葫蘆石是太上老君隨身佩戴的一件寶貝……”什麼寶貝?原來它裝了一肚子故事!這樣離奇的寫法,怎么能不令人急於想看下去?《高狄兩家》以高德和狄慧這對青年男女相親相愛為主線,以借精生子為副線,懸念矛盾衝突接連不斷,有的突發情節令人震撼。作者把一個很平常的愛情故事編得如此生動感人,引人入勝,確實難得。還有《三具女屍》,故事編得也妙不可言。說的是在一個建築工地上,挖土機挖出三具妙齡女屍,公安人員趕赴現場進行勘察,於是,一場公安人員與犯罪分子鬥智鬥勇生死較量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展開了。整個故事危機跌宕,險象環生。最後正義終於戰勝邪惡,大快人心!“無巧不成書”,周先生編故事,可以說篇篇都在“巧”字上下功夫。巧不等於胡扯亂造,而是合情合理,無瑕可擊。他編的故事正是如此,即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真可謂天衣無縫,“力透紙背”
另外,搞文學創作,不光要會編故事,還要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有的作者,講故事頭頭是道,可一落到紙上就變味了。所以如果把故事比作骨骼,那么語言描寫就是血脈、肌肉和外表了。這兩者合起來,才能構成完美的小說。周先生就具備這方面的修養。當你翻開《第二集》(包括《奇石記第一集》)這本書時,那一行行流暢、樸實、生動、清新、風趣、富有色彩而落地有聲的語言,立刻在你的眼前閃亮起來,這些語言該凝練的惜字如金,決不多加一字;該鋪張描寫的就揮墨如潑,決不吝惜百字。我是個職業病很強的老編輯,好給人家挑毛病改錯。說實話,周先生這些作品在我手裡幾乎沒有改動過。因為沒有廢字,沒有廢句,沒有多餘話,沒有多餘情節,你還改什麼?特別是寫景寫情,在語言運用上更為得體——景為情服務,景情交融,把小說寫得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立得住,站得穩。談到語言風趣,《高狄兩家》描寫高德與狄慧倆對遛狗一段的談話,就是木頭人讀了也會笑出聲來。還有狄慧《貴在清高》一文和《問地石》里的《愚公真愚》一文,不但語言風趣且犀利,觀點也新,論述也精闢透徹,令人耳目一新。我想像這樣語言極其豐富多彩、乾淨利索,文字排列又非常巧妙的作者被譽為“語言大師”並不為過吧。
最後我要講的事,周先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技巧也很突出。文學是人學,特別是小說,更是以刻畫人物為主,其中包括人物形象描寫和人物的心理描寫——這叫作家腦海里的“人物長廊”。人物長廊里的人物儲存多少,當然與作者生活有關。周先生經歷曲折,在他的人物長廊里所儲存的人物形象當然也不會少了,隨時供他寫小說刻畫人物選用。在他的這些作品中,出現的正反兩方面人物足有上百個,從長相到性格到嗜好到言談舉止都不相同,可以說呼之欲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問地石》的小商人宰客、醫生收“紅包”、以及新生貴族的醜惡嘴臉等等,都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許多地方的人物描寫,用力並不多,就像畫清淡的水墨畫一樣,只輕輕塗抹幾筆就成為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如《高狄兩家》里男女主人翁和《三具女屍》里的正反兩方面人物的形象就刻畫得非常生動。特別是《三具女屍》里的那個奸詐陰險兇狠的“母老虎”給人的印象,那簡直就是作者筆下的“白骨精”。重要人物如此,一般人物也不放過。如《問地石》里出現的那一胖一瘦兩老頭,還有《高狄兩家》中攝影部里的那個女負責人以及那個“臉像鞋底”的人,都是小說中一般人物,也都刻畫得有模有樣,活靈活現。
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拉拉雜雜談了這些,話猶未盡,也該“殺青”了。留有餘地,讓其他親朋好友讀後評說吧。
綜上所述,讀罷周先生《奇石記第二集》這本膾炙人口的著作,就像享用一頓文學美味大餐,回味無窮;又像痛飲一杯甘甜陳年佳釀,沁人肺腑。晚年,我因為能結識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老文友而感到無比的幸運和自豪!我衷心祝願並企盼這位老大哥今後能給這些奇石編出更多更美麗的傳說,唱出更美好更動聽的歌!

本書目錄:

一,問天石
二,問地石
三,葫蘆石
《兩次私奔》
青梅竹馬
首次私奔
二次私奔
終成眷屬

精彩賞析:

…… ……
光陰荏苒,轉眼間,兩年過去了。杜梅已經生下了一個女兒。齊榮找到了鄰村——李家窩棚一個寡婦相好。這個寡婦名叫王秀蓮,比齊榮大四歲,兩年前丈夫因為得了一場惡病,無錢醫治,命歸黃泉。以後一個人無處依靠,艱難度日。半年前經人介紹,與齊榮相識。兩個人相處幾個月,倒也情深意篤,王秀蓮不嫌齊榮家貧困,齊榮不挑王秀蓮身子骨單薄,決定五月十八那天結婚。
杜梅聽說齊榮結婚的訊息,高興之餘滋生出幾分傷感。他決定按農村的習俗去齊家隨一份禮。五月十八日早晨,杜梅梳洗完畢,攜著丈夫,抱著女兒,來到齊家。齊榮和齊榮的母親都迎了出來,齊榮穿著一身藍色布料人民裝,腳上穿著一雙黃色的軍用膠鞋,整潔樸實,還真顯露出幾分帥氣。他微笑著從杜梅手中接過她的女兒說:“叫舅舅。”然後對王學義說:“那天,你也不在我家坐一會兒,就急著走了?以後我們可是親戚,不能再像上次那樣見生了?”
王學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嘴裡不停的說:“以後一定常來常往。”
齊榮的母親把杜梅一家三口,引進西屋新房。杜梅舉目四望,屋子的棚頂和四周牆壁都已用白灰刷好,木窗戶框上糊著一張雪白的窗戶紙,炕上鋪著一張新炕席,炕梢摞著幾床新被和新褥子。靠北牆根下放著一隻三節的大木櫃,新上的紅油,還能聞到一股油漆香。杜梅讚嘆著說了一聲:“這新房布置得真漂亮呀。”
上午十點鐘,接親的馬車回來了,車上坐著幾個人,其中一個便是新娘王秀蓮。車在院門外停了下來,大家都跑出去迎接新娘。杜梅一家三口也跟隨其後。新娘被扶下車,朝院子裡走進來。新娘梳著短髮,瓜子臉,兩頰稍稍泛紅,好像是外加的;雖然面帶笑容,但依然殘留著憔悴痕跡。他瘦削體弱,穿一套紅色的絲綢上衣,藍色的布褲子。一雙條絨的布鞋。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新娘,王學義也不例外,他的目光向新娘剛一瞥,兩眼立刻呆滯。他用手揉了揉雙眼,又仔細地瞧了瞧新娘,差一點喊出:“王秀蓮”三個字。他向後退了幾步,暫時躲開王秀蓮的視線,避免尷尬場面出現。用完午飯後,隨禮的人們漸漸散去,只剩下杜梅一家。杜梅與齊榮兩家人聚到新房裡,猶如親兄妹一樣,親熱得無所不談。王學義這時才與王秀蓮相認,兩人默默對視,勾起舊情,引起了杜梅的注意。杜梅好奇的問王學義:“你們認識?”
王學義有些不太自然的回答一句:“一個村子的人,哪能不認識?”
杜梅從王學義和王秀蓮對視的眼神里已經猜到了八分,就叫王學義:“學義你過到這裡坐。”她有意讓王學義和王秀蓮靠得近一些,以便互相傾訴別後思念之情。王學義現在可以仔細的打量王秀蓮了。眼前的這個王秀蓮,已經不是幾年前的王秀蓮。幾年前的王秀蓮是一個長得活脫水靈的大姑娘,長長的兩條烏黑嶄亮的辮子拖在後背上;炯炯有神的一雙大眼睛,能看透男人的心;紅潤的面頰,細嫩的皮膚,圓滑的手掌,誰見誰喜歡。然而現在展現在王學義面前的這個王秀蓮卻是另一副模樣:辮子剪去了,留下齊耳的短髮,那發澀的短髮中似乎還能尋到幾根白絲;那雙大眼睛深深的凹陷了下去,眼皮外似乎還圍著一圈黑灰的顏色,目光痴呆,掃盡了先前的神韻;顴骨高高隆起,兩邊臉頰深陷下去;伸出來的那雙手,就像老母雞的爪子,只剩下骨頭外邊的一層皮……王學義曾聽說過,那養路工和王秀蓮結婚前,和另一個女子結過婚。因他有病,是性慾狂,另一個女人受不了他的折磨,半年後就同他離了婚。這時,王學義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壓抑著自己的情感問王秀蓮:“你這些年過得還好嗎?”
王秀蓮收起臉上所有的笑容,傷心地說道:“好什麼,自從嫁給李家窩棚那個姓李的養路工以後,我就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
杜梅在一旁批評王學義說:“今天是什麼日子?你怎么可以提過去那些傷心事?”然後她又轉向王秀蓮說:“嫂子,往後你就要過上好日子了。”
王秀蓮聽杜梅這么一說,也就樂了起來。就像說笑似地小聲說她第一次婚後的經歷:“那個東西不是人,是一頭牲口,我就是跟這樣一頭牲口在一鋪炕上睡了好幾年。天天晚上沒完沒了地糾纏你,你要是不答應,他就拳打腳踢,誰也受不了呀。六零年,沒有東西吃,就橫不講理了。他偷偷地到食堂把我的一碗粥喝了,我沒有東西吃,餓得起不了炕。以後生產隊的婦女隊長得知這一情況,才算把我的那碗粥留了下來。”
“那以後呢?”杜梅問
……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