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倉傳統吹打樂

奎山夾倉傳統吹打樂,起源於清朝末期宣統年間(約1910年以前,維新變法以後),夾倉民間音樂愛好者葛永清等人,根據民間歷史流傳的打擊樂的幾種牌子和京劇武場中的[鈕絲] [緊急風] [四擊頭] [調鈸]等十餘種牌子整理而成,經過加工推敲達到承上起下、優美宛轉、剛中有柔、柔中帶剛、悅耳動聽的效果,具有傳承、保存、演奏的價值,在當時得到傳承和弘揚,盛行一時。

夾倉傳統吹打樂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日照其他吹打樂中實屬罕見。發掘、搶救和保護夾倉吹打樂,不僅對豐富和完善日照音樂史,乃至對魯東南音樂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夾倉吹打樂已被市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夾倉傳統吹打樂
夾倉傳統吹打樂 表演所屬地區: 山東 · 日照
夾倉傳統吹打樂夾倉傳統吹打樂

遺產編號:Ⅱ-32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日照經濟開發區奎山街道
遺產級別: 市 級

概述

夾倉吹打樂,起源於約1910年以前(清朝末期宣統年間,維新變法以後),距今約100多年,是當地漁民閒暇時主要的傳統娛樂項目,曾盛行一時。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富裕起來的夾倉漁民組織起來,發掘、整理獨具特色的傳統吹打樂,為新農村生活增添了歡樂祥和的氣氛。夾倉吹打樂已被日照市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所在區域

山東省日照經濟開發區奎山街道夾倉,位於照市付疃河入海口處。夾倉始建於元朝,因處於海、河相夾之間,並其左邊是石臼所(俗稱為左所),右邊為濤雒鎮右所(現為右所村),夾其之中,又曾為古代屯糧重地而得名。夾倉曾是日照四大古鎮之一,夾倉口曾是日照八大海口之一。明清兩代先後在這裡設定巡檢司。現分為夾倉一、二、三、四村四個行政村。

歷史淵源

夾倉傳統吹打樂,起源於約1910年以前(清朝末期宣統年間,維新變法以後),夾倉民間音樂愛好者葛永清等人,根據民間歷史流傳的打擊樂的幾種牌子和京劇武場中的[鈕絲] [緊急風] [四擊頭] [調鈸]等十餘種牌子整理而成,經過加工推敲達到承上起下、優美宛轉、剛中有柔、柔中帶剛、悅耳動聽的效果,具有傳承、保存、演奏的價值,在當時得到傳承和弘揚,盛行一時。
 

藝術特色

夾倉傳統吹打樂主要包括兩大類別:吹打樂、鑼鼓樂。吹打樂,主要表現在民間流傳連成譜,當地藝人以京劇武場中有名的、動聽的綜合曲牌為基礎,結合當地民間流傳吹打樂捏索(藝術加工)整理而成,具有呈上啟下、優美動聽的特點。主要用於戲前開台、戲中休場和迎賓、迎親、節日娛樂之用,可謂經典曲目。鑼鼓樂主要以“斤求兩”和“長行”(歡迎曲)為主,流傳盛行100年以上。“斤求兩”由當地漁民出海作業閒暇時創作,其節奏和樂點主要以古時“度量衡”(16兩為1斤)的計算方式,以最基本的“0.0625”(即1兩為0.0625斤)為1段,連續盤升,愈打愈動聽,愈奏愈緊湊,愈敲愈激烈,抑揚頓挫,優美動聽,樂感獨特,實屬罕見;“長行”(歡迎曲)主要以民間藝人自遍自演為特點,以幾塊動聽的牌子為基礎,隨意變換,亦長亦短,主要用於迎賓迎親、節日娛樂,具有歡樂祥和之氣氛。
漁民們在船上表演夾倉傳統吹打樂漁民們在船上表演夾倉傳統吹打樂

傳承意義

夾倉傳統吹打樂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日照其他吹打樂中實屬罕見。發掘、搶救和保護夾倉吹打樂,不僅對豐富和完善日照音樂史,乃至對魯東南音樂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