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題[遼代七趙延壽七言律詩]

《失題》是遼代詩人趙延壽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中再現了契丹民族所生活的塞外沙漠草原風光和北方遊牧民族獨有的遊牧狩獵的生活方式,盡顯契丹地域風貌,契丹民族的勇武性格與豪爽氣質也淋漓展現。

作品原文

失題

黃沙風卷半空拋,雲重陰山雪滿郊 。

探水人回移帳就 ,射鵰箭落著弓抄。

鳥逢霜果飢還啄 ,馬渡冰河渴自跑。

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陰山:內蒙古自治區北部的陰山山脈,這裡指北方的高寒地區。

⑵探水:尋找水。帳:帳篷,猶今蒙古包。

⑶霜果:被冰霜凍結的果實。

白話譯文

大風捲起黃沙拋向半空,山上的雲很沉重,漫山遍野都是雪。尋水的人找到水回帳後,就遷移住所到水源附近。獵人一箭射出,雕便落下,用弓拾起。由於飢餓,鳥遇見凍結的果子也啄著吃,河流結冰,馬渴而自己跑著找水。人們找到高而草肥之地,紮下營,深夜裡,折下樹枝來生火。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七言律詩描繪的是中國北方大模中遊牧牧民的生活圖景。前人論詩,認為詩應當具備“三真”:言情宜真,寫景宜真,記事宜真,唯真才能傳神。這首詩筆墨所至,繪聲繪色,無不真切質直,是具備這“三真”的。

詩的首聯寫大漠中黃沙蔽空、雪滿郊原的景象。“黃沙風卷”即“風卷黃沙”。“半空拋”的“拋”字用得極有力,既顯示了沙之重(如用“飄”則無此沉重感),更表現了風力之強勁:把無邊的黃沙捲起,一下子“拋”向“半空”。“雲重陰山”即“陰山雲重”。“雲重”即雲濃而且厚,給人以“壓頂”之感,故曰“重”。“陰山”本來就表現的就是陰冷的一面,再加上上有重雲密布,下有積雪遍野,其冷而荒的景象便展現出來。首聯破題,來勢突兀峭拔,景象博大、遼闊,頗得雄渾意象,通篇氣力,由此“定格”。

頷聯與頸聯,以兩組對句分別寫出大漠中常見的四種景象,從而使一幅雄奇的大漠生活圖臻於完善。這四種景象是:其一,尋水。沙漠缺水,且由於流沙的不斷移動,水源不能定位,往注今為涓涓細流而明日即沙丘鱗次。所以,牧民不得不常常四處“探水”,探得水源,便“移帳”就之。此句可見牧民遊牧生活的特點。其二,射難。“射鵰箭落”即“箭射鵰落”。“著弓沙”,用弓收拾起來,這種意義上的“抄”字,本是個方言詞,《辭海》解釋為“以匙取物曰抄”,這當是是個很形象的動作,牧民多在馬背上生活,其射鵰往往在馬背上開弓,射落之後亦不必下馬拾取,只須用弓一“抄”便可拾取,由此可見射鵰者的矯捷。其三,飢鳥啄果。鳥在冬天的大漠中,飢無所食,即使遇到“霜果”也不放過,因果實凍結,故須啄要而食之,“啄”字下得逼真、貼切,荒漠冷落,由此句可見。其四,渴馬奔河。河水凍結,馬渴而不得飲,為了尋找水源而不得不奮力奔跑,不策而奔,故日“自跑”。這也是沙摸中常見景象,動物為了飲水,往往長途奔跑,直至找到水源為止。以上四景,由人而及鳥獸,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描繪了大漠中的生活圖景。

尾聯仍是寫景,寫牧民找到水草肥美之地,支起帳篷,夜間從樹林裡折得樹枝,燃起籍火,取暖或燒烤獵物以供食用。這也是習見的遊牧生活場景,如《遼史·營衛志》所說:“隨水草就畋獵,歲以為常。”

這首詩的長處是真實地反映了游枚生活的狀況,情真景真,略無藻飾,寫景之中兼含記事,筆墨中時見貞剛雄傑之氣。這種風格的詩篇,在南方文學中是罕見的。但從“詩藝”的角度看,似有不足之處。詩的真諦,要求景盡情不盡,語盡意不盡,越盡味不盡。而這首詩卻沒留下多少值得回味之處,失之於“盡”。再說律詩的中間兩聯,或寫景,或敘事,或述意,其要旨皆須有虛有實如此,才能生動靈秀。而此詩皆動態之景,填得過實,尤其是第三聯,應當變換筆法,別開境界,而此詩卻仍用第二聯的筆法。“以貫之”,如此。則使全詩傷於板滯。這些雖是小瑕,讀詩時亦不可不察。

歷代評價

《太平廣記》:“此詩描寫契丹景色、習俗,為南人所稱道宜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