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電視台

太谷電視台

太谷電視台現為縣級事業單位,隸屬山西省廣電總局,內設辦公室、總編室、人事辦公室、新聞節目中心、文藝節目中心、廣告經濟信息中心、網路傳播中心、技術製作中心、播出傳送中心。太谷電視台以服務本土民眾為基礎,深入基層,報導最真實有效的訊息。太谷電視台以新聞播報和專題紀錄片最為出色,講本土風土文化、傳播風土人情。 太谷電視台位於山西省太谷縣。太谷縣位於太岳山北麓,晉中盆地東北部,面積1048平方公里,人口26.32萬,境內東南部山巒重疊,均屬太行山余支,西北部地勢平坦,年均氣溫10℃。

歷史起源

太谷,春秋時屬晉稱陽邑,西漢始置陽邑縣。北周遷治今縣址,隋更名太谷,後歷代沿用。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明清民國時期,太谷富商巨賈雲集,成為山西的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而“金太谷”的名號一直沿用至今,史料記載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慈禧太后逃亡時,曾經在太谷曹家借金數計,回朝時未能還清,只好賜予一輛金火車頭予以抵債。

名勝古蹟

主要有白燕遺址、三多堂(曹家大院)、無邊寺、淨信寺、鼓樓、孔宅。

傳統特產

太谷餅、壺瓶棗、長山藥、太谷果、太谷餅以及中成藥龜齡集和定坤丹

史書記載

太谷縣境在春秋時期為晉國大夫陽處父的封邑,西漢因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原縣治在今陽邑村,至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陽邑縣始移治於白塔村,即今縣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為太谷縣,並一直沿用至今。據《元和郡縣誌》等文獻記載“以縣西南有太谷,故名”,原來太谷縣名源於一條叫“太谷”的山谷。

“太谷”之名據清《太谷縣誌》解釋為“太行之谷”,其實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縣通往沁縣的子洪口谷。這裡古屬陽邑縣地,由於歷史上行政區劃變遷,現已屬祁縣了。

太谷的記載最早見於《後漢書·桓馮傳》:“上黨見圍,不窺太谷”。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曰:“太谷自太原趣上黨之道……今并州太谷縣西有太谷是也。”《水經注》中也記載:“侯甲水又西北歷宜歲郊,經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稱為胡甲水、甲水,今人稱為昌源河。

太谷古稱侯谷、胡谷,歷來為太原通往晉東南的要道,也是山西著名古戰場。五代時,北漢劉繼元在此築隆舟城以抗宋軍,所以宋代又稱這裡為“隆舟谷”,金元時期訛為“龍州谷”、“龍豬谷”。清代以來,又因谷口為祁縣紫紅鎮,故稱“紫紅口谷”,俗寫作“子洪口谷”。

這條大山谷北起祁縣子洪口,南至沁縣西湯,長約60公里,昌源河流貫其間,兩岸懸崖壁立,鳥道崎嶇。明代文人王世貞在《適晉紀行》中描述了太谷的險途:“兩岸皆高山絕雲,中為巨澗。沿澗水而北,泉聲益奇,崩峽束流,為瀑布、為簾、為怒虬、為渴虹者不一,蓋自是山皆石骨矣。第左道盡則渡而右,右道盡復渡而左,其險視西塘不啻類之,凡數十渡,氣竭興亦盡矣。”

太谷中部最險仄的地方叫南關,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武鄉縣誌》評價這裡的形勢:“南關一鎮,北界祁縣,西達上店,山界連平遙,尤冀南戶牖,潞澤咽喉。”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師南下,途經南關時被這裡險絕的地形所驚愕,然而宋軍卻無一人設防,粘罕立刻轉驚為喜,仰天嘆道:“關險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謂無人。”金兵終於順利南下,威脅東京,宋朝被迫割地求和。後人在南關曾立“粘罕仰天嘆處”石碣,記下這一軍備不振坐致亡國的慘痛教訓。經游者有《南關懷古詩》抒發了千百年來遊人的感懷:“一水回還渡,山多路易窮。危岩頂上壓,斷岸足邊空。高鳥飛難度,腳踏車轍不通。可憐宋君相,坐失此關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