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本街道辦事處行政體制幾經變革,清末稱“里正”,1912年(民國六年)以後叫“地保”,1927年(民國十六年)分置仁賢、長養、生融、聚英四坊,並開始推行保甲制度,後幾經分合,至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合稱長仁鎮,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又分屬潮安縣在城鎮第十九保至第二十九保。
1949年10月23日潮安縣城解放,次年7月潮安縣在城鎮人民政府在本轄區設立太平路辦事處,後隨著體制改革,先後稱潮州鎮人民公社太平管理區、潮州鎮人民公社太平分社、潮州鎮第四街道辦事處、潮州市第四街道辦事處、潮州市太平街道辦事處,1992年隨著我市升格擴大區域,更名為潮州市湘橋區太平街道辦事處,沿用至今。
旅遊資源
本街道辦事處歷史悠久,特別是南宋以來,隨著政治中心南移,商業市區不斷擴展,本街道遂成仕宦之家、豪商巨賈定居之地,至今仍保持不少明清建築,包括黃宅庭園、吳家宅院、城南書院、叩齒庵等14處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的園林名勝、歷史遺蹟。隨著市政府旅遊旺市戰略的實施,轄區內重新修復了甲第巷的古民居,新增了濱江長廊等旅遊景點。
教育事業
太平街道辦事處是科教興旺、人傑地靈之地,轄區內共有7所學校(中學3所、國小2所及區啟智學校),其中有省一級學校城南國小,省一級學校城南中學。著名的實業家和知名人士有莊靜庵、蔡儒添、劉貴海、黃景雲、饒宗頤等。
建設發展
近幾年,太平街道辦事處針對地處老城區的實際,調整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採取積極措施,開拓創新,突出抓好引導扶持、招商引資、科技創新等三項重點工作,圍繞做好“三個引導”和“一個加強”這條主線,即:引導企業走內涵式增長的發展道路、引導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引導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和加強招商引資和扶優扶強力度,做活“總部經濟”,進一步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綜合實力,促進街道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07年,全年完成工業產值13297萬元。
社區建設
自2002年以來,太平街道辦
事處積極探索社區黨建工作新方法、新途徑,把社區黨建工作融合滲透到社區建設中,由街道黨工委牽頭,駐轄區19個黨組織 ,15個成員單位參加的社區黨建聯席會制度,並緊緊結合太平的實際,堅持以社區黨建理事會為載體,以社區黨組織為基礎,以服務民眾為重點,共建單位雙向互動,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共同構築安定、團結、詳和、文明的和諧社區新局面。與此同時,大力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以社區管理服務中心作為社區建設的載體,開展中介代理事務,如家政、文化、法律、計生、企業勞動等方面的服務,以便民利民作為宗旨,構建扶濟網路,發動轄區內的僑戶、庵寺和社區單位開展切實有效的扶貧幫困活動。構建社區衛生醫療服務體系,設立施醫贈藥慈善機構,解決貧困戶看病難的問題。構建再就業服務網路,街道居委會與社區單位、社會團體,建立了社區再就業信息服務網路,為下崗人員尋找就業崗位。竭盡全力為居民民眾辦好事、辦實事。開展精神文明的創建活動,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雙百”方針,投資30多萬元建設好省“三級文化站”和太平文化走廊,不斷配套完善“太平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轄區6個社區居委會的“星光老年之家”和義興、南門二個社區殘疾人活動室,並以此為依託開展各類喜聞樂見的活動,努力為社區居民民眾提供豐富精神食糧。義興、南門二個社區居委會被省評為“六好”社區。僑務工作緊緊圍繞“凝聚僑心,集聚僑意,發揮僑力,建設家鄉”這一思路開展工作,多次受到省、市、區僑務部門的肯定和表揚,2007年全市僑捐項目監管現場會在太平街道召開,街道作了經驗介紹。與此同時,還接受省僑務局領導對街道僑務工作的調研。
未來發展
面向未來,太平街道辦事處將以黨的十七大為指針,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工作目標,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繼續夯實發展基礎,努力提高經濟成長質量;積極發展民主政治,繁榮區域文化,改善人民生活,加強社區建設,構建共建共享和諧社區;繼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努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區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