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年(1904),兩江總督端方奏準設太平廳,管轄原丹徒、丹陽、泰興、江都四縣在太平洲之屬地。太平廳隸屬鎮江府。太平洲之獨立建置,即始於此。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丹陽縣將鳴鳳洲、抵額里洲、抵額外洲、團洲外沙老額、團洲外沙升科、大泡子、小泡子等地,劃歸太平廳。同年,丹徒縣將樂生洲、寶晉洲、育嬰洲、德興洲、細民洲、永安洲、請佃洲、蔣家沙、新漲輪船沙劃歸太平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泰興縣將復生洲、復德洲、在我洲、太中洲劃歸太平廳。
同年,江都縣將補漕洲、益壽洲,劃屬太平廳。
清宣統三年(1911)十月,太平廳改名太平縣,原太平廳撫民府改稱太平縣民政長公署。
民國2年(1913),太平縣民政長公署改稱太平縣知事公署。
民國3年(1914)1月,為避免與安徽、浙江等省之太平縣同名,改稱揚中縣,取揚子江中之意。屬金陵道。
民國16年(1927),揚中縣知事公署改稱揚中縣政府,直屬江蘇省政府。
民國22年(1933)3月,揚中縣隸屬江蘇省第一督察專區,12月,改屬江蘇省溧陽區督察專區。
民國27年(1938)2月,B本侵略軍侵犯揚中,國民黨揚中縣政府解散,漢奸顧仙痴等組成偽政權,稱揚中縣地方治安維持會。
民國28年(1939)3月,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進駐揚中,擊潰賈長富部。4月,平定叛軍方鈞部。5月,成立國民黨揚中縣政府,縣府設在老郎街西北之龍王廟。
民國29年(1940)1月,日本侵略軍侵占揚中,國民黨縣政府解散,顧仙痴等再次組成偽政權,稱揚中縣地方自治委員會。
日偽侵占揚中後,揚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開展抗日游擊活動,揚中縣成為江南抗日游擊根據地之一。
同年2月,揚中縣抗敵委員會成立。4月,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鎮(江)、丹(陽)、武(進)、揚(中)四縣抗敵委員會領導。
同年6月,原屬武進縣的中心沙,歸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成立新六區。
民國30年(1941)1月,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改屬鎮澄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4月,又改屬江南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1年(1942),汪偽揚中縣政府成立,直屬汪偽江蘇省政府。
同年9月,日偽“清鄉”前夕,中心沙歸屬武進縣。
民國32年(1943)3月,日偽合謀“清鄉”,改汪偽縣政府為揚中特別區公署(屬鎮江清鄉專員公署)。6月,恢復偽揚中縣政府名稱。
民國33年(1944)初,中心沙復歸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
同年12月,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改屬蘇中第五行政專員公署。
民國34年(1945)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消滅日偽政權,揚中縣全境解放。
同年11月5日,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奉命北撤。12月,國民黨揚中縣政府進入縣境,原縣抗日民主政府留守人員,在中國共產黨江南留守處的領導下,轉入地下鬥爭。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揚中縣政府屬淮南行署;抗戰勝利後,屬江蘇省第五行政督察專署管轄,直至1949年4月解放。
1949年4月上旬,揚中縣人民政府在江都縣嘶馬鎮鮑家莊成立。4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揚中全境。揚中縣人民政府屬蘇南行政公署鎮江專員公署。
1955年5月1日,揚中縣人民政府改稱揚中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2月改屬揚州專員公署。
1956年11月28日,揚中縣人民委員會改屬鎮江專員公署。
1958年,揚中縣人民委員會改屬常州專員公署。1960年改屬鎮江專員公署。
1960年1月17日,原屬鎮江市的姚橋、儒里、大路3個公社,劃歸揚中縣,1961年3月7日,復歸鎮江市。
1967年3月27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蘇省揚中縣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3月14日,撤銷揚中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江蘇省揚中縣革命委員會。
1981年5月8日,揚中縣革命委員會改稱揚中縣人民政府,仍屬鎮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揚中縣屬鎮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