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塔烏賊

太平洋塔烏賊

太平洋塔烏賊(學名:Leachia pacifica)為小頭烏賊科塔烏賊屬的動物。分布於日本群島西南部、澳大利亞東部、塔希提島、紐西蘭北島、夏威夷群島海域,包括東海等海域,生活環境為海水,一般生活於20-1000 米水層。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800至-2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大洋洲。

基本信息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太平洋塔烏賊 
..
 
拉丁名稱Leachiapacifica
中文門名軟體動物門
拉丁門名Mollusca
中文綱名鞘亞綱
拉丁綱名Coleoidea
中文目名槍形目
拉丁目名Teuthoidea
中文科名小頭烏賊科
拉丁科名Cranchiidae
中文屬名塔烏賊屬
拉丁屬名Leachia
分布類型海水

形態特徵

胴部圓錐形,較瘦狹,薄而透明,可見內臟。胴背和胴腹具7、8個卵形色素斑,胴腹左右各具1行多尖形的軟骨質晶狀結節,呈直線排列,長度約為胴部的六分之一,其頂部即為胴腹與漏斗基部的相連處。肉鰭半圓形,分列於胴後,兩鰭相接胳呈扁圓形,約為胴部的四分之一。漏斗基部粗壯,幾與頭部的寬度相等。頭部腹面、第3對腕及觸腕上各具3、4個近卵形的色素斑。眼生於膨大的眼柄上,眼柄腹面與條狀的視神經相連;眼胞腹面具3、4個卵圓形發光器。無柄腕長度不等,腕式為3〉4〉2〉1,第3對腕頗長,第1對腕甚短,兩者的長度之比約為5:1,腕吸盤2行,稀疏交錯排列,角質環不具齒;觸腕約為第3對腕長度的2倍,觸腕穗不膨大,吸盤4行,中間2行的甚大,兩邊和頂部的甚小,在觸腕穗基部的延伸處具7、8個小吸盤。內殼角質,略呈披針葉形,有長柄,具中軸,表面光滑,後端有一個略長的中空“尾椎”。已知成體的最大胴長為72毫米。在發育成熟的過程中,眼柄縮短,眼胞增大,軟骨質晶狀結節延長。完全成熟的雌體,第3對腕頂部的腕器(brachialorgan)很明顯,腕器略呈匙形,由軸神經、發光上皮和小柱等組成,與發光的功能有關,但不具彩細胞

分布

東海,日本群島西南部,澳大利亞東部,塔希提島,紐西蘭北島,夏威夷群島海域。

生活習性

稚仔和幼年期個體生活於大洋中上層,在20-50米水層中比較集中,文薩克斯一基德中層拖網中採獲較多。性成熟後下沉,在1,000米左右深海交配、產卵,採獲成體的最大水深為1,800米。雄性成體較雌性成體的分布水層相對要淺一些,採獲成體的水深大多不超過1,000米,而從千餘米深層中採獲的標本,全系性成熟的雌體,表明太平洋塔烏賊的產卵水層較之交配水層要深一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