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靈鐘塔

太子靈鐘塔

汶上是著名的佛教聖地,早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汶上。唐宋時期,汶上佛教盛行,留下了著名的皇家寺院寶相寺。1994年修葺寶相寺時,在太子靈蹤塔內出土了佛舍利等141件佛教文物,轟動了全國,震驚了世界。

發展歷史

位於,是宋代寶相寺的唯一遺存,也是汶上建城千餘年來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建築。太子靈蹤塔通身磚砌,高41.75米,呈等邊八角形13層,每層皆為磨磚蓮花型斗拱。從第一層向上,除二、四層外,其它各層的東、南、西、北四面均砌有對稱的圓頂洞門佛龕,並交替與塔內螺旋階梯相通。最低層東、南、西三面又砌圈門佛龕,北面設門,門距地面兩米多。有45度斜坡台階直達南門,翻過南門西側石板,向上為螺旋台階,盤旋向上如入螺殼之中,中層四門呈“十”字形相通。塔剎呈寶葫蘆形,用紅土外覆金黃色琉璃一次燒制而成,在陽光的照射下,塔尖金光閃閃,奪目耀眼,當地民眾因此俗稱為“黃金塔”。1976年,文物部門根據“黃金塔”系寶相寺院的一部分,遂定名為“寶相寺塔”,次年12月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恢復原名“太子靈蹤塔”。

考古發現

1994年,文物工作者在塔宮內發現了大量的佛教聖物,尤其是佛牙舍利的出土,令佛教界嘆為觀止,轟動了世界。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涅盤後,遺體在拘夷那竭火化,其身軀形成紅白黑三種色彩的晶瑩圓形顆粒,稱為舍利。紅色舍利是肉身所化,白色乃骨骼結石,黑色是毛髮舍利。據說只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才具有這三色特徵。當時,佛祖涅盤共收得8斛4斗舍利,被古印度地區的八個國王平分後,各自建立佛塔供養。其中佛牙四枚,一枚上了天宮,一枚入了海宮,剩下的兩枚留在了人間。

1994年3月,山東省汶上縣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地宮被發現,出土北宋佛教文物141件,其中有佛舍利數百顆。從瘞葬佛舍利的石匣銘記中得知,佛舍利於公元1073年,由宗室趙世昌於北宋皇宮求得。38年後的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年,瘞藏於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從此,佛舍利一直在中都汶上,靈蹤隱跡882年,今逢盛世,舍利重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