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再扶漢室》戰役
太史決之戰,也稱太史決堤上大戰,成剛小說《再扶漢室》第24章戰役,堤上:介於狄城之戰、第三次歷下之戰之間的一場戰役,戰役雙方的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通往歷下邑的通道。
介紹
太史決,齊國大將,人物最主要的活動就是這場以他名字命名的戰役。也是齊國將領中最有光彩的一筆,狄城失陷之後,先後齊國喪失了南宮尚、南宮嬰,加上之前出走的重要謀士卜良、卜宣、肖讓、肖春,齊國的人才流失是很巨大。致使齊王簡至光部下僅僅剩下文臣主要依靠耏門班,武將主要依靠就是太史決。人才匱乏才是齊王簡至光退出齊國政治舞台的最主要原因。
堤上,指的是黃河故道的堤。是位於青州以西、歷下以北區域,從狄城敗退的齊王簡至光只有奪取了堤上的控制權才能順利退往歷下邑。在歷下稍事休整才能繼續向西,投奔烏鵲澤。可以說,堤上大戰,就是接下來的第三次歷下之戰、兜鍪山之戰的前奏。堤上大戰,是齊王簡至光取得青州大戰輝煌勝利之後,接連遭受到第四次淄水之戰、博山之戰、狄城之戰的連續失敗,在確定投奔中原管州地區的烏鵲澤的戰略轉移後,所進行的奪取退往歷下邑,爭取有利的戰爭條件的戰役。
堤上大戰的軍事態勢,當時堤上大戰存在嚴重的對齊軍不利的態勢,首先,北面的平原受到張選的攻打;其次張明叔率領大軍從青州壓了過來;第三,張地大軍尾隨齊軍;第四,東郭俊、韓醜等狄城降將在堤上攔截齊王簡至光。
太史決之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齊王簡至光在堤上擊敗了宿敵——東郭俊、韓醜;第二個階段,獨膽英雄——太史決個人的表演舞台,在堤上大戰張明叔大軍。齊國大將太史決保護齊王妃闞氏,與張明叔手下韓沖、韓童、韓倉等大戰。對話也是熱情四溢的。堤上大戰,表達了作者成剛對英雄主義的強烈的嚮往。這段描寫的細緻程度超過了雪坑栗燧。使得之前形象不是太突出的太史決的形象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張明叔幾句話為:泰山之側尚有如此之健乎?雄之戰,在乎相惜。太史決亂軍之中不吝一命,力盡臣節。吾深敬之,豈能加害!韓倉話為:齊國之大,似公者幾何?太史決赤心向齊,不可生致之。乞弓箭御之。而太史決的話是:如太史決者,歸海之川耳。多謝明公之德,不死戰難報折弓相讓之恩。這是一場真正的《再扶漢室》的紳士之間的決鬥,這也是反應了作者成剛內心對《再扶漢室》中爾虞我詐的反感,回歸真誠的世界的一種渴望。但是現實很快就回到了歷下之伇的殘酷了。這是很無奈的。
相關原文
(節選自小說《再扶漢室》第24章)齊王得尚馬,衝出重圍,正遇耏門班力止驚馬,曰:“致王於險,班之罪也。”齊王曰:“何以脫此窘也?”班曰:“不如去取歷下,整兵西向以待援兵。”齊王曰:“向日數攻歷下不克,今兵敗,勢力反不如初,安能克之?”班笑曰:“昔日張地固守歷下,戰守皆有法度。今張地忙於略齊,豈戀舊巢,乘虛取之易耳。”齊王大喜,親提一軍走河上,東郭俊,韓醜擋住。齊王大怒,一槍刺醜於馬下。俊欲走,齊王拔劍斬於堤。齊王揮軍涉濟,夜取歷下,歷下兵少,四散驚逃,輕取要郡。
太史決護車仗於後,大戰七場,護兵盡折,退往堤上。磐軍圍住,決毫無懼色,揮槍衝突,槍鈍棄之。張明叔見狀,謂韓醜二子韓沖、韓童曰:“彼無鋒刃,二孺子何不為父血恨。”二韓銜命,沖挺槍,童摯刀,雙戰太史決,決性起曰:“看我斬將奪旗!”人馬相錯,韓沖乘隙便刺,太史決張臂夾韓沖槍,沖槍如入樹株,拔之不能。太史決就勢反扣韓童腕,刀鋒疾抹其項,童頭滾落。決收夾槍,回刺沖於馬下。明叔於旗下嘆曰:“泰山之側尚有如此之健乎?”韓倉見狀,橫馬當之曰:“齊國之大,似公者幾何?”決吼曰:“如太史決者,歸海之川耳。”乾坤皆震。韓倉回復張明叔曰:“太史決赤心向齊,不可生致之。乞弓箭御之。”明叔曰:“英雄之戰,在乎相惜。太史決亂軍之中不吝一命,力盡臣節。吾深敬之,豈能加害!”令折弓以示太史決,決曰:“多謝明公之德,不死戰難報折弓相讓之恩。”太史決縛闞氏於馬項,奮死殺透重圍,直奔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