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市圈

太原城市圈

2005年,山西省公布《山西省城鎮化發展綱要》,提出增強太原的城市集聚輻射功能、加快太原都市圈發展的任務,確立了太原市與晉中市榆次區“同城化”的發展目標,即建設大太原都市圈。 太原和榆次是大太原都市圈的核心部分,其向外輻射後,介休、孝義、汾陽,陽泉,忻州、原平,離石、柳林、中陽4個城鎮密集區為外圈層的空間布局結構,在這一圈層,將重點強化陽泉、介休、忻州、呂梁4個城市區域次中心地位。

簡述

2009年6月,長沙、湘潭、株洲三市實現通信一體化,區號統一為0731,而且手機通信時也不用在號碼前加撥“0”,這一改變成為長株潭城市群成型一大特徵,也被認為是城市群建設的標本事件。  由國家發改委編制的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全文公布,在“培育城市群增長極”部分中再次明確了六大城市群(圈)發展方向,以太(原)榆(次)為中心的太原城市圈同樣位列其中。

“與另外五大城市群(圈)相比,目前,太原城市圈的發展仍較為滯後。”1月13日,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趙旭強對《山西青年報》記者強調,城市群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太原城市圈的發展要明顯滯後於城市群的概念。“太原城市圈建設必須有實質性突破,才能實現城市圈對區域經濟強大的拉動作用。”

六“極”之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全文終於公布。

“培育城市群增長極”一節中,明確提出了六大城市群(圈)的概念,即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城市群以及太原城市圈。關於太原城市圈,《規劃》在發展要求上提出“要加快太原市城市空間擴張和功能提升。”

該《規劃》並不是第一個提出要加快建設太原城市圈,山西人對於太原城市圈的規劃已久。

2005年,山西省公布《山西省城鎮化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增強太原的城市集聚輻射功能、加快太原都市圈發展的任務,確立了太原市與晉中市榆次區“同城化”的發展目標,即建設大太原都市圈。

太原和榆次是大太原都市圈的核心部分,其向外輻射後,介休、孝義、汾陽,陽泉,忻州、原平,離石、柳林、中陽4個城鎮密集區為外圈層的空間布局結構,在這一圈層,將重點強化陽泉、介休、忻州、呂梁4個城市區域次中心地位。

一核一圈三群

確立的“一核一圈三群”的發展格局中,“一核”也就是由太原市區、晉中市區、清徐縣城、陽曲縣城構成的太原都市區,在太原大都市圈中處於核心地位也是我省城鎮化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

滯後現狀

不過《綱要》進程顯然要稍微滯後一些——至少與長株潭相比,核心層面的太原、榆次還在使用兩個區號。

“即便是‘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的十大城市群,也沒有出現太原城市圈。”山西省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景普秋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太原城市圈的發展一直處於較低水平。”

“與另外五大城市群(圈)相比,太原城市圈的發展較為滯後。”趙旭強表示,目前太原城市圈還處於實現太榆同城化的階段,就是說同城化還沒有完成,“這樣的進程顯然落後於城市群(圈)的概念。”

趙旭強解釋說,同城化首先是城市實體“連起來”,在區域上連成一片,“而並不是簡單地用一條路將兩座或者多座城市連起來。”“而是在市民的生活、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等領域,都需要統一。”

《規劃》中也要求,“穩步推進以太(原)榆(次)為中心,公交、電信、金融、市政設施等領域‘同城化’發展。”

定位清潔能源與技術創新基地

《規劃》稱,要將太原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與技術創新基地。

“這就是太原城市圈的定位。”趙旭強介紹說,比如長株潭城市群的定位則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兩型城市圈。

上述人士解釋說,這樣的定位具有明顯的“山西特色”。

“上述定位很明顯是從山西的具體產業結構特點出發。”趙旭強說,山西的主導產業具有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特點,而正在進行的煤炭資源整合工作,以及對循環經濟的探索,表明山西正在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轉變,“太原城市圈的定位也是從轉型的方向出發。”

要求強化城市分工

“城市圈內各個城市之間是分工的關係,而非並列。”景普秋教授告訴本報記者。

而城市間明確的分工關係也不是通過“行政手段”來實現的。

“這取決於當地的市場化程度,”景普秋介紹說,“一個地區的市場化達到一定程度後,地區內各要素之間的分工會越來越細,而且合作的願望會越來越強烈。”

趙旭強說,城市圈內除了具有龍頭產業外,其他產業也應該形成互補,最好的結果是,城市圈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鏈。

太原城市圈內各城市間的合作願望,顯然還沒達到能夠形成“圈”的標準。

“太原城市圈範圍內的產業合作程度並不樂觀。”趙旭強表示,據了解,太原城市圈範圍內各城市的產業基本都屬於煤焦產業,“屬於同類產業,並未形成鏈條。產業層次較低,甚至會形成內部的惡性競爭。”

景普秋強調說,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所謂圈內各城市點的聯繫會增強,最終會形成網狀,城市圈會自然而然形成。”

按照目前的情況,太原城市圈範圍內的經濟發展狀況,還不足以支撐城市圈的形成。

打破“行政區劃”概念束縛

經濟發展程度不會在一夜間被拔高。但太原經濟圈的發展需要面臨的,不只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首先應該打破‘行政區劃’概念的束縛。”趙旭強認為,要改變“經濟發展只是固定在一定行政區劃內”的傳統觀念,“經濟發展不會被限制在行政區劃內,更不會完全吻合,而是會根據經濟發展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自由流動。”

京津唐、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就是按照發展要素自由流動,實現打破行政區劃發展的最好例子。

“城市圈內的各級政府應該有一盤棋思想。”趙旭強建議道,按照太原城市圈規划進行統籌發展。“而作為一個整體,省政府應該在圈的範圍內統一優惠投資政策。包括稅收、土地等投資要素和環境。”

景普秋認為,正在建設的太中銀鐵路應該會幫助區域經濟發展打破行政區劃。“來自西部的巨大需求,經太原城市圈同東部地區聯繫起來,這對太原城市圈的發展十分有利。”

另外,上述人士還強調,改善交通,依然是加快太原城市圈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

解讀太原都市圈

2007年作為太原新一個五年計畫開局之年,太原都市圈的建設究竟會給太原市民帶來什麼呢?借著中部崛起的東風,太原究竟講以怎樣的姿態去迎接挑戰呢,隨著市政府對城市規劃的公開化、程式化,我們已經對未來的太原充滿希望,我們希望可以看到一個真正的“大太原”形象,而不是只顧自身的發展,起不到輻射作用的“小太原”形象。隨著省委省政府要求太原率先發展的腳步,經過幾年的努力拚搏,讓生活在太原的人們終於看到了希望。

首先可能是地區差異,晉中人不服氣太原,且經濟一體化只會造成區域爭端日益明顯,不但擴大不了經濟發展,也有可能讓兄弟城市反目成仇,形成對立,在實行“中部崛起”以後,中部6個核心城市武漢、鄭州、長沙、太原、南昌、合肥都在按照自己的路線進行著發展改革,而作為歷史悠久的太原,卻面臨著資源限制、產業單一等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因素,面對這一限制發展的狀況,太原究竟應該走怎樣的路子,利於自己的發展?太原有關只能部門也在總結和思考著。

首先是建設“大太原”都市圈概念,也就是合併晉中市,人口和GDP雙增漲,輻射周圍城市經濟一體化,共同發展,這一提議也成了最近出來的構件太原都市圈的基礎,面對太原已經編制的整體構架,南部新區最最引人注目,首先是太原鐵路客運南站的建設、公路樞紐的形成,各個高科技園區的組建,省政府的搬遷,眾所周知,省政府一般都是在各個省份的省會城市的繁華地段,小店區屬於太原的最南端,省政府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個地方呢,原因很簡單,一是為了加快南部的建設,促進城市發展,二是因為省政府現址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10年以前,山西省政府將遷到位於太原市東南部原63軍軍部位置,地段優越,交通便利。北起長風大街,南至學府街,東臨塢城路,西至軍民路。總用地規模為0.5平方公里。省政府遷至長風大街後,將形成太原市南部地區的中心,並與高新技術開發區、商業中心相毗鄰,還有個最重要的就是和6大主城區和晉中榆次區一體化,構建中部最強的經濟帶。

太原與晉中的合併已經提出已久,尤其是9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太原合併榆次的方案,但是當時的太原情況大家也清楚,南部荒蕪人煙,雜草叢生,與現在相比真是無法想像,自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促使山西煤業幾乎陷於癱瘓狀態,當時的山西經濟一落千丈,居30位,之後省領導加快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改變產業單一狀況,並提出了山西率先發展,當好全省的排頭兵,太原從1999年開始發展迅速,帶動了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尤其以晉中市榆次區最為明顯,生活在榆次區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以前買個比較時尚的衣服還得坐上小巴或者火車到省城來買,因為離的近,現在呢,大超市大商場進駐了太原,也發現了離太原不遠的經濟也不錯的榆次區,所以在太原開店的田森、北京華聯、國美等大型連鎖企業也在榆次開了分店,滿足需求,為了方便兩市的出行方便,還開設了901巴士,由原先的大巴車更新到現在的雙層巴士,在全國都是少見的,但是兩市一體化的唯一阻隔就是許西收費站,從1999年開始,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就開始提出撤除許西收費站,但是直到現在,那個收費站依然挺立,原因是和什麼港商簽有協定,違約是要補償對方的,以此為藉口來搪塞每一個人,我記得從我小時候到現在,這個收費站一直就有。

2002年,田書記提出了太原晉中經濟一體化方案,但是兩個城市職能雷同,主導方向也相似,怎么能夠合得來?就有了那篇報導的一個小小的插曲,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這也破壞了太原的感情,畢竟是太原帶動晉中榆次區發展,所以後來兩市交流逐漸減少,按原文話講“太原、晉中經濟一體化”建設,他說:“也就開通了公車、旅遊車和開展了一些農業項目,後來就沒有什麼合作了。” 現在坐上公車,除了那煩人的收費站,大家可以發現兩個城市已經連為一體了,沒有什麼分界限,這就是大家想要的結果。

“太原都市圈確定的範圍比張正明建議的要大很多:包括了太原市市域全部,陽泉市域全部,晉中市的榆次區、壽陽縣、太谷縣、平遙縣、祁縣、介休市,忻州市的忻府區、定襄縣、原平縣、靜樂縣,呂梁市的交城縣、文水縣、孝義市和汾陽市,面積3.1萬平方公里,圈內人口965.8萬人。”新的太原都市圈規劃就這樣出爐,太原都市圈的總體結構為“一個核心、兩個圈層、指狀發展軸”的空間形態。

提到了“核心由太原市區和晉中市的榆次區構成,其範圍包括太原市六區和榆次區,總面積2860平方公里。發展以現代化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聚集商業、物流業、辦公職能。 都市圈的中心層是什麼概念?拿西安和鹹陽舉個例子,分別是陝西的兩個城市,相距不遠,西安的飛機場在鹹陽,總體情況和太原和晉中極為相似,兩城市欲攜手共同打造西安鹹陽都市圈,以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整體的競爭能力。也就是共同做都市圈的中心層,實現輻射。

陝西關中地區兩大城市西安、鹹陽將合力打造“都市圈”,構成新歐亞大陸橋隴海新經濟帶的複合經濟中心,起到承東啟西的作用,發展成西部地區極具發展潛力的經濟體,成為“一線兩帶”上的核心區域。據介紹,今後這兩個城市將逐步實現“規劃同圖、道路同環、通訊同網、環境同治、金融同城、信息同享”。根據新的發展規劃,西安將拉開城市骨架,最佳化布局結構,發展外圍新區,降低中心密度,形成西接鹹陽,東連臨潼,南拓長安的大格局。遠期城市發展方向向西,與鹹陽發展銜接,形成一體化大都市。這也和太原晉中市榆次區打造都市圈一個概念。 2002年12月28日,《西安——鹹陽經濟一體化》協定簽字儀式在西安南郊曲江賓館舉行。

中國西部的一個大都市輻射圈正式形成。圈子裡的兩座城——西安鹹陽精確對接,共轄11區14縣1個縣級市,面積20102平方公里,人口1205.1萬,這證明著鹹陽市遲早要成為西安的一個區,但是在太原,和晉中的經濟一體話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殊不知哪個環節出了差錯。 西安鹹陽一體化不僅限如此,還要統一區號等一系列煩瑣的工作,但是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而不是可能,西--鹹一體化經濟輻射點已經開始形成,帶動整個陝西省經濟的發展。

太原都市圈也處在起步階段,要想輻射這么多的城市,現在的太原也是身單力薄,首當制約的是人口少、行政面積小等等,證明太原還不是大城市,要想成為山西發展的排頭兵,首先要找好自己發展的方向和定位,太原榆次區經濟水平相當、區域位置相當近,與太原一樣都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其實榆次開發區和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連著的。還有就是交通方便來往密切。

一個作為全省交通的樞紐,一個作為山西旅遊景點做多的城市,互補之處相當多,大部分都是在太原中轉去晉中市各大景點,未來的太原鐵路南站建成之後,榆次站也將可能改為貨運站,也就是說太晉一體化已成為必然。 取消行政區劃才能排除制約因素,才能形成一體化,才能起到輻射作用,晉中除了榆次區還有介休市、平遙縣、祁縣、太谷縣等一批行政區劃內的地方,這也可劃入太原,共同發展,例如鹹陽也有秦都區、渭城區、興平市、武功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 縣、永壽縣、彬縣、淳化縣、旬邑縣、長武縣等一些地方,不排除把一些地方劃分到本身面積就很小的城市。

這樣說來晉中市的撤消是遲早的事情,前些日子大家說的晉中”遷府之說“也就成為子虛烏有,對於追求進步的山西來說,這樣的發展是必須也是必然,不管是太原人還是晉中人,不管你們怎么看好自己的城市,為了城市的將來為了全省的富裕,我們有能力也有義務攜起手來共同發展,相信明天會更好! 面對中部6省的地位之爭,為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我們的城市也只有這樣去做才能改善現在的面目,達到發展,我們要相信我們不落後與鄭州長沙,我們也在中部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