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正式名稱:天鵝座κ流星雨 Kappa Cygnids (KCY)
活動時間:7月26日-9月1日
極大時間:8月17日
極大流量(ZHR):3
r值:3.0(極大時)
平均速度(無引力影響):25km/s
周期性:天鵝座κ流星雨似乎有周期性爆發的特點,在某些年份其ZHR值可以達到20以上,但在某些年份卻沒有觀測到,具體原因目前仍無法回答。天鵝座κ流星雨多為中等速度的流星,顏色大多為青白色,平均亮度約為3等。
概述
天鵝座κ流星雨(kappa cygnids)是每年7月26日至9月1日發生在天鵝座天區的流星雨,極大期大概在8月18日左右,ZHR值約為6,輻射點位於赤經291.5度,赤緯+53.0度(天鵝座κ)附近。
天鵝座κ流星雨似乎有周期性爆發的特點,在某些年份其ZHR值可以達到20以上,但在某些年份卻沒有觀測到,具體原因目前仍無法回答。天鵝座κ流星雨多為中等速度的流星,顏色大多為青白色,平均亮度約為3等。
中國觀測信息
北緯20度(南寧、廣州、海口):晚上輻射點上地平,大半夜可見。
北緯30度(拉薩、成都、重慶、武漢、杭州、南京、上海):全夜輻射點在地平線上,子夜觀測條件佳。
北緯40度(北京、呼和浩特、大連):全夜觀測條件都不錯,子夜更佳。
望遠鏡視場中心:赤經360度 赤緯+60度 和 赤經300度 赤緯+30度(黃緯大於+20度)
軌道根數
唯一對該群進行了觀測的是澤內·瑟卡尼納的無線電流星計畫,由於8月18-22日雷達故障,軌道有一點誤差。
AOP | AN | i | q | e | a | |
S1973 | 203.1 | 152.5 | 42.9 | 0.979 | 0.621 | 2.583 |
9顆照相流星所計算出的軌道如下:
AOP | AN | i | q | e | q |
202.7 | 143.4 | 38.0 | 0.977 | 0.793 | 4.720 |
觀測歷史
首個觀測到天鵝座κ流星雨的是德康克里(N.de Konkoly),1874年8月11-12日,他觀測到7顆來自赤經291度,赤緯+50度。由於這個群處在英仙座極大附近,因此沒有關於天鵝座κ流星雨的進一步信息。
威廉·丹寧(William F.Denning)在1877年觀測到天鵝座κ流星雨,和德康克里一樣,丹寧也是在觀測英仙座流星雨時留意到它的,不過接下來的幾天他進行了更多的觀測。流星在8月10-16日被觀測到,輻射點位於赤經292度,赤緯+48度。丹寧在1885-1887年都看到了它,但他認為1893年的最值得注意。
在1893年的《天文台》雜誌上,丹寧說他“為明亮的和有規律的流星活動所驚訝”,他在8月5-16日都觀測到了這些流星,並說這些流星非常迅速,並在消失之前有一個小的爆炸。丹寧說其他英國觀測者也都觀測到了這些明亮的流星。丹寧還發現輻射點逐日東移。
在大多數19世紀的流星觀測報告中,天鵝座κ流星雨的極大都在英仙座流星雨之後一周內。比如,1922年普倫提斯(J.P.M.Prentice)和科克(A.Grace Cook)觀測到的輻射點位於赤經291度,赤緯+51度,除了英仙座流星雨,天鵝座κ流星雨是8月最活躍的流星群。科克稱它為“天鵝座θ流星雨”。奇怪的是,儘管這個流星群流量不小,但是美利堅流星協會以及霍夫梅斯特(C.Hoffmeister)的《流星夜話》中都很少提到它。
20世紀50年代,人們得到了流星群的照相軌道,活動時間被測定為8月9-22日,輻射點位於赤經291.5度,赤緯+53.0度。惠普爾(F.Whipple)預測說天鵝座κ流星雨的母彗星“周期7-8年,軌道半長徑7-8AU,估計是個大傢伙。”
下一個重要事件是無線電觀測的引入。澤內·瑟卡尼納(Zdenek Sekanina)在1961-1965年觀測結果是活動時間8月23-28日,輻射點位於赤經298.9度,赤緯+62.4度,過節點時間8月26.1日。但是雷達在18-22日停轉,因此得到的數據不準確。這個群周期性的消失正好是瑟卡尼納的第二次觀測時間,1968-1969年,因此沒有更多的信息了。
天鵝座κ流星雨是不是消失了是很難回答的。丹寧1879年觀測到的ZHR達13,而1974和1982年匈牙利觀測者和日本觀測者的結果都有23.6+/-5.1以及14.1。比利時的保爾·羅傑曼斯(Paul Roggemans)測定平均星等為2-3等。
背景知識
天鵝座(白鳥座、Cygnus)是北天星座之一。天鵝座的中心部分別名北十字星,相對於南十字星。天鵝座α星是全天21個1等星之一,天鵝座α星、天琴座的天琴座α星、天鷹座的天鷹座α星3個1等星組成夏季大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