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焦拍攝法
相機鏡頭一般焦距不超過200mm,不適合拍攝月面、星雲、星團這類視面積不大的天體,而望遠鏡的物鏡一般焦距較長,較常見的是700~900mm,直焦拍攝法可以獲得更大的倍數,較後兩種方法有光衰減小的特點,因此非常適合跟蹤拍攝星雲、星團等深空天體,因為深空天體都較暗,必須進行跟蹤(幾分到幾小時不等),所以對要求有的設備為:1、赤道式天文望遠鏡 2、與相機鏡頭卡口、目鏡座一致的攝影接口(要是沒有,就需要一個相機的腳架) 3、可拆卸鏡頭、有磨沙屏或缺口等對焦裝置的相機。
光路為:物鏡+底片
拍攝時你需要找一個周圍很暗的地方(要不然就可能會有一些光塊了),相機需架在(相機的)腳架上,拿掉(相機的)鏡頭;望遠鏡取掉目鏡,只留90°天頂菱鏡(一定要有這東西,一是方便對焦,二是避免拍月面時月光直接射到底片);
一切準備就緒,就趕快用望遠鏡找目標吧,找到了就調相機腳架,讓相機對著天頂菱鏡,底片要與光軸基本垂直,然後轉主調焦輪,對焦,調整一下相機位置就可以拍了。當然要是你有接口就方便多了,還能跟蹤拍攝深空天體(要先找月面或其他有視面的天體對焦)。
另外,直焦法還非常適合配合CCD一起用,因為CCD感光面很小,即使直焦也可以獲得非常大的倍數,同時由於光不需要通過目鏡,可同時具備直焦法的大光力和投影法的大倍數,一舉兩得,非常理想。
投影法
投影法獲得的倍數最大,但接口不容易找到,所以這裡的介紹就不用接口了,但卻無法計算倍數(主要是不便取得目鏡到底片的距離),也無法跟蹤,所以只適合拍日面、月面及土星和木星這類較亮的天體。
光路為:物鏡+目鏡+底片
使用投影法需注意:從目鏡目視清晰時不一定會在底片上成清晰的象,目鏡到底片的距離決定了放大倍數(距離越大倍數越大),所以先調整目鏡到底片的距離使倍數合適,再用相機的磨沙屏或缺口等對焦裝置仔細調整望遠鏡的調焦輪。
放大拍攝法
放大拍攝天體即望遠鏡和相機按目視光路原理進行拍攝(物鏡+目鏡+相機物鏡+底片),主要針對的是無法卸下鏡頭的相機,這是天體攝影中倍率最高但也是對光學系統要求最嚴的一種方法,對於大多數小望遠鏡來說僅適合拍攝月球、太陽、木星、金星等較亮的天體。
這種方法在望遠鏡成象清晰的基礎上最大的要求是目鏡與相機物鏡之間不能漏光,最好是目鏡和相機物鏡直徑接近(這也是我用改裝過的傻瓜相機拍攝的原因),或者是使用專用的接圈。
具體的方法是:望遠鏡對天體時焦距調至目視清晰(正常觀測)的位置,並向天體運動的方向預留一些角度(具體要多少就拜託各位自己摸索了),因為調相機要一段時間。相機需架在腳架上,光圈開到最大,焦距50mm為宜(等效人眼),距離為無限遠,然後把相機對準目鏡(光軸對準)並且目鏡與相機物鏡之間距離要儘量的短,以避免散射光進入相機。
十佳天體攝影照片:
死亡恆星蛻變成超新星(圖)編輯本段最近羅伯特·吉德勒(Robert Gendler)出版的一本新書《捕捉星體:大師的天體攝影藝術(Capturing the Stars: Astrophotography by the Masters)》,收錄了35年間來自14個國家的世界最優秀的天體攝影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