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街

天童街在鄞東山區,位於太白山南麓,距寧波約25公里。天童街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是鄞東十八街之一。

概況

天童街在鄞東山區,位於太白山南麓,距寧波約25公里。天童街依山傍水,山綠水清,房屋鱗次櫛比,街面整潔,民風古樸。天童街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在不足1500米的街路旁,就建有三祠(王、蔡、徐三家祠堂)、兩亭(福善亭、南熏亭)、一庵(廣濟庵)、一廟(太白廟)和一堂(僧學堂),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是鄞東十八街之一。

街情

天童街東西走向,西從小白嶺下的張監橋起,東至僧學堂。街分下、中、上三段,街面是清一色取溪中鵝卵石鋪嵌而成的“石彈子”路,路面兩側略傾,並築有排水溝,能做到小雨不濕鞋,大雨不積水,只要雨住風一吹,路面即清爽乾燥。所以有民間諺語云:“天童街也勿壞,一埭溪坑一埭街,解開包袱換新鞋。”

下街

從張監橋到蔡家弄,以應、王兩姓為主。應姓人家多住在街北的石蒼岙。王姓是近代望族,曾在明清出了幾位進士。而生於1888年的王嘉瑞,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後在寧波和上海創辦了恆豐印染廠、恆豐織布廠、火柴廠,在滬甬兩地印染紡織行業中獨占鰲頭。位於下街後山坡旁氣派很大的“吉房”,就是王嘉瑞為供其父養老所建。解放後直至1992年撤區並鄉,吉房一直作為天童鄉政府駐地。

從張監橋往東約50米是福善亭(俗稱新涼亭)。亭內四根石柱上鐫刻著兩副對聯:“萬里逢春太白山下皆吐翠,百花向陽天童街上盡朝暉。”“走走歇歇喝杯清茶精神爽,坐坐聊聊海闊天空論興亡。”亭內置有板房茶室,由善男信女免費施茶,時常有過路人在此小憩。

與新涼亭毗鄰的是廣濟庵(也叫新庵)。此庵占地兩畝多,分內外院,外院種植梅蘭竹菊及各類花草,一年四季清香四溢;內院大殿有觀世音菩薩,每逢初一、月半,眾多善男信女在此燒香拜佛祈求平安。

從張監橋到新庵沿路兩旁有數十棵古松,高大挺拔,枝葉蒼翠,須兩人合抱,是入天童寺“萬松關”的一部分。

在新涼亭和王家祠堂街對面建有石碾三台,是鄉民碾穀米之處。過了祠堂,沿街兩旁有眾多店鋪,如雜貨店、大餅店、剃頭店、鞝鞋店、油漆店等。

中街

西起蔡家弄,東到紀家弄,以蔡姓、史姓為主。在蔡家弄口上首,建有蔡家祠堂。該祠堂於上世紀30年代後期不幸遭遇火災,雖經眾人奮力撲救,保住了後殿,但其餘建築都毀於一旦。

中街有中醫診所、軋米廠、貰器店、打鐵店、裁縫店、糕餅店等,並建有石碾。

上街

從紀家弄至僧學堂,以徐、陳兩姓為主。徐姓也是望族,在明代曾出過數名進士,有一位官至殿前御史。在上街東段,建有徐家祠堂,祠堂前也設石碾數台。

位於上街最東邊的僧學堂,是由天童寺出資建造的一幢二層樓房,共有七間,是天童寺物資暫儲處和朝聖者去天童寺途中歇息之地。新中國成立前這裡還曾辦過學堂。

上街的中心在太白廟。太白廟從上世紀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曾作為天童鄉中心國小的校舍,現已按舊制修復,只把西側的管理用房改建成了村老年活動室。太白廟附近不僅有飯店、客棧、肉鋪、鹹貨店,還有萬壽堂中藥店、菸酒糖果店、理髮店等。這裡是天童街最熱鬧的眾人聚集地。

北連天童寺

出天童街向東北,順著萬松關的松樹長廊,踩著荷花石板,經由伏虎亭、古山門、景倩亭三個獨立的山門,便到了著名的東南佛國———天童寺。宋代曾任鄞縣縣令的王安石有詩讚曰:“山山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舊時,天童寺香火興旺,朝山進香的人群陸續不斷,而天童街是這些朝聖者的必經之地。香客們乘航船到小白河頭,再沿山路翻越小白嶺,然後過天童街上天童寺。

小白嶺是天童街西頭的一道屏障。嶺上有一塔一亭。塔分七層,高約30米,六角玲瓏,名五佛鎮蟒塔(俗稱小白塔)。相傳是唐會昌年間天童寺方丈心鏡法師用石饅頭鎮服大蟒後所建。塔旁還有一亭,名“揖讓亭”。傳說,宋時狀元張孝祥和育王寺住持大慧禪師同往天童寺,天童寺住持宏智禪師在嶺上相迎,於道旁小亭歇息,彼此謙讓不已,張孝祥十分感動,據此題“揖讓亭”三字。

天童街像一條玉帶,一頭繫著天童寺,一頭連著小白嶺。千年古剎的晨鐘暮鼓和五佛鎮蟒塔的佛光瑞氣浸潤了她,她留給人們許多美好而綿長的記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