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語種:中文
標準書號:978-7-03-026093-2
裝幀:精裝
版本:第一版
開本:16開
責任編輯:羅吉、王國華
字數:475千字
頁數:311
書類:理論專著/研究生教育
編輯部:科學出版中心 資源環境出版分社
內容簡介
本書是湖泊生態環境系列書之一。全書共分9章,內容包括湖泊溶解有機質的時空分布特徵,有機氮的分離方法及其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腐殖質的色譜分離和表征,不同有機組分的化學結構及其環境行為差異特徵,河流水體有機質的螢光特徵及其與汞的作用機理,溶解有機質的螢光與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係特徵,有機質與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和螢光滴定法對比研究,金屬銅有機配位體的來源、化學結構和循環特徵,有機質與多環芳烴的相互作用機理。本書對認識天然有機質在湖泊環境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機理與效應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對深入揭示水體養分循環與富營養化過程、污染物的環境行為、風險評估和環境管理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書可供湖泊學、生態學、毒理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地球化學和環境管理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高等院校師生參考。
本書目錄
前言
一、紅楓湖和百花湖溶解態有機質的時空分布和循環特徵
1.1 引言
1.1.1 湖泊水體DOC和DON
1.1.2 湖泊DOC和DON的研究進展
1.2 淡水水體中DOC和DON的測定方法
1.2.1 DOC和無機氮的測定
1.2.2 DON測定方法研究
1.3 紅楓湖和百花湖水體中DOC和DON的剖面特徵和影響因素
1.3.1 DOC和DON的組成和總體含量水平
1.3.2 DOC和DON的剖面特徵
1.3.3 無機氮的剖面特徵
1.3.4 DOC和DON剖面分布的影響因素
1.3.5 沉積物對水體DOC和DON分布的影響
1.4 紅楓湖和百花湖水體中DOC和DON的季節變化與循環特徵
1.4.1 DOC和DON的季節變化
1.4.2 DOC和DON季節性變化的影響因素
1.4.3 DOM的循環特徵
二、湖泊溶解態有機氮的來源和循環特徵:穩定同位素示蹤
2.1 DON同位素分析方法
2.1.1 水生態系統中DON同位素的測定方法及研究現狀
2.1.2 DOM的富集分離方法
2.1.3 超濾法富集分離水體中的DOM方法研究
2.1.4 低溫旋轉蒸發與滲析膜結合分離富集水體中的DOM
2.1.5 小結
2.2 紅楓湖和百花湖PON的循環特徵
2.2.1 湖泊POM穩定氮同位素的研究現狀
2.2.2 水樣採集與樣品前處理
2.2.3 紅楓湖和百花湖POM的季節性變化顯示其來源的差異
2.2.4 紅楓湖熱分層期δ15NPON剖面變化特徵及影響因素
2.3 紅楓湖泊水體中有機氮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2.3.1 水生態系統中有機氮的生物地球化學意義
2.3.2 水樣採集與樣品前處理
2.3.3 紅楓湖水體的熱分層及無機氮的變化
2.3.4 紅楓湖水體中有機質含量及碳氮同位素的變化
2.3.5 紅楓湖春季中上層水體強烈的硝化作用
2.3.6 紅楓湖夏季下層水體的反硝化作用
2.3.7 冬季外源輸入對湖泊內部氮循環的影響
2.3.8 小結
三、腐殖酸和富里酸的分離與化學結構特徵
3.1 運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自然水體中HA和FA的快速定量分析
3.1.1 實驗和樣品
3.1.2 結果和討論
3.1.3 小結
3.2 FA的固定金屬離子親和色譜法分離和表征
3.2.1 實驗部分
3.2.2 結果和討論
3.2.3 小結
四、湖泊水體不同有機組分的分離和環境行為差異性
4.1 水體DOM富集分離方法
4.1.1 水體DOM的分離方法概述
4.1.2 樣品採集和分離
4.2 不同有機組分的化學結構特徵
4.2.1 樣品分析方法
4.2.2 不同有機組分的化學結構
4.3 有機組分與金屬銅離子的相互作用
4.3.1 實驗方法
4.3.2 不同有機組分與銅離子的相互作用
4.3.3 條件穩定常數與有機組分化學結構之間的關係
4.4 紅楓湖不同有機組分氯化活性的差異性
4.4.1 樣品和分析方法
4.4.2 不同有機組分氯化活性
4.4.3 不同有機組分的氯化活性與化學結構之間的關係
5 有機質的螢光特徵及其與金屬汞的相互作用
五、引言
5.2 HA三維螢光光譜特性
5.2.1 HA螢光光譜特性的濃度效應
5.2.2 離子強度對螢光光譜的影響
5.2.3 溶液pH對HA螢光特性的影響
5.2.4 螢光峰比值r(A/B)
5.2.5 小結
5.3 城市河流中DOM的螢光特性——以貴陽市南明河為例
5.3.1 城市河流樣品的採集
5.3.2 基本物理化學參數
5.3.3 螢光發射光譜
5.3.4 同步螢光光譜
5.3.5 3D-EEM
5.3.6 南明河DOM螢光強度與DOC的關係
5.3.7 螢光強度與正磷酸根、化學需氧量和銨態氮的關係
5.3.8 小結
5.4 DOM與金屬離子的相互作用
5.4.1 作用機理
5.4.2 研究方法
5.4.3 相互作用模型
5.4.4 相互作用對重金屬水環境行為的影響
5.4.5 小結
5.5 DOM-汞的相互作用
5.5.1 樣品採集與處理
5.5.2 DOM-汞相互作用實驗結果與討論
5.5.3 小結
六、湖泊天然溶解有機質的分子螢光特徵與相對分子質量分布的關係
6.1 引言
6.2 樣品及實驗方法
6.2.1 樣品採集
6.2.2 實驗方法
6.3 結果與討論
6.3.1 3D-EEM特徵
6.3.2 不同紫外吸收檢測波長對有機質相對分子質量估算的影響
6.3.3 不同類型螢光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布特徵
6.4 結論
七、紫外吸收和螢光猝滅滴定法對比研究溶解有機質與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7.1 有機質與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概述
7.1.1 有機質和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7.1.2 有機質與污染物的結合強度
7.1.3 理論模型
7.2 有機質與銅、汞離子的相互作用
7.2.1 有機質和銅離子的相互作用
7.2.2 有機質與汞離子的相互作用
7.3 有機質與CBZ的相互作用
7.3.1 材料和方法
7.3.2 樣品採集與處理
7.3.3 結果和討論
7.3.4 酸鹼度和Cu2+對HS-CBZ體系的影響
7.3.5 DOM對水環境中CBZ歸宿的影響
八、湖泊金屬銅有機配位體的分離與化學結構特徵
8.1 河流中金屬銅有機配位體的分離和表征
8.1.1 實驗材料和方法
8.1.2 結果和討論
8.2 湖泊水體金屬銅有機配位體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布和螢光特徵
8.2.1 概述
8.2.2 方法和材料
8.2.3 結果和討論
8.2.4 小結和意義
九、天然有機質與有機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9.1 引言
9.1.1 有機質與HOCs的相互作用
9.1.2 水化學參數對DOM分子構型的影響
9.2 DOM光譜特徵
9.2.1 樣品與分析方法
9.2.2 有機質的螢光光譜特徵
9.2.3 濃度效應對HS分子構型的影響
9.2.4 離子強度對HS分子構型的影響
9.2.5 pH對HS分子構型的影響
9.3 不同有機組分與PAHs相互作用的螢光猝滅滴定法研究
9.3.1 樣品和標樣的選擇
9.3.2 螢光光譜及螢光強度測量
9.3.3 研究方法的選擇
9.3.4 不同有機組分與PAHs之間相互作用的差異
9.3.5 苝、菲和蒽的分配係數
9.3.6 有機組分化學結構對分配係數的影響
9.3.7 水化學要素對分配係數的影響
9.3.8 NOM對有機污染物行為的影響
9.4 不同有機組分與蒽相互作用的螢光偏振法研究
9.4.1 概述
9.4.2 實驗方法
9.4.3 螢光偏振原理
9.4.4 NOM與蒽相互作用
9.4.5 有機組分與蒽相互作用的條件穩定常數
作者介紹
吳豐昌,男,浙江衢州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球化學專業博士畢業,後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和日本名古屋大學工作8年。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傑出人才計畫”,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現任國家環境保護湖泊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湖泊水環境質量演變與水環境基準研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目前主要從事湖泊污染機理與過程、控制與管理及水質基準方面的研究。曾獲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侯德封青年科學家獎(2004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05年)和中國青年科技獎(2006年),併入選中國科學院優秀“百人計畫”(2004年)及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007年)。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90多篇,其中SCI源刊50多篇。現任Environmental Pollution、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湖泊科學》等刊物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