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清光緒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11月)直隸提學使盧靖(木齋)以“保存國粹,宣傳文化,輔助學校教育,增長社會知識”為宗旨,開始籌建直隸圖書館。光緒三十四年五月十一日(1908年6月9日)正式開館。館址初設在河北大經路(今河北區中山路)直隸學務公所內。藏書以嚴范孫先生原陳列在天津教育品陳列館的1342部、直隸督署下發的1萬餘捲圖書和提學使司請款專購的12萬捲圖書為基礎,繼之,嚴范孫先生又捐贈圖書1200餘部,又有奉天總督徐世昌等捐贈圖書。開館初期藏書近20萬卷(冊)。所編《直隸圖書館書目》32卷,全面反映了建館初期館藏。民國二年(1913年),館址遷至中山公園北部一幢樓房,始有獨立館舍。1914年9月又附設通俗圖書館於東馬路。在當時被譽為大江南北第三位的圖書館。1918年9月,館名改稱“直隸省立第一圖書館”。任命嚴侗(台孫)為圖書館主任。1928年又更名“河北省立第一圖書館”。1937年7月天津淪陷後,館舍被日本侵略軍強占,更名為“天津特別市立第二圖書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更名為“河北省立天津圖書館”。經清點,僅有中文書十萬餘冊,外文書四千餘冊。此後,直至天津解放,由於經費拮据,館業處於停滯狀態。
1929年春,天津特別市創辦市立圖書館,頒布“市立圖書館計畫大綱”,市紳王賢賓熱心贊助圖書館事業,廉價出讓南開楊家花園住房一所共114間作為館舍,1931年6月20日舉行開館典禮。1937年天津淪陷後,曾更名“天津特別市立第一圖書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原稱“天津市市立圖書館”。
抗戰勝利後,天津市熱心文化事業的各界人士倡議建立一座規模宏大之圖書館。1947年組成建館籌備委員會。1948年4月,市政府將原法租界公議大樓撥交天津圖書館作為館舍,於1948年4月局部開館。至天津解放前夕,全市公共圖書館僅存下瀕臨關閉的省、市圖書館各一所和1948年新建的天津圖書館,1949年天津解放後,逐步合併為“天津市人民圖書館”。館址為承德道12號。
1952年1月,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決定,由時任市文化局副局長的李霽野兼任館長。同年7月,任命南開大學教授黃鈺生為館長。
合併後的天津圖書館藏書約計40餘萬冊,經逐步增長至今已達320萬冊。成為我國館藏較為豐富的省級公共圖書館之一。解放以來,在採購新書的同時,注意徵集地方文獻,陸續接受社會各界人士、藏書家捐贈圖書,如任鳳苞、周叔弢、張叔誠、葉石甫、顧維鈞、石景宜等捐贈的大量中外文圖書。
1982年“天津市人民圖書館”更名為“天津圖書館”。1991年,坐落於復康路15號,由天津市政府投資興建,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可容納藏書500萬冊(件)的天津圖書館新館建成開放。
從1949年起至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圖書館事業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視,在人力、財力和物力上都給予大力支持,從而使圖書館事業逐步得到恢復、調整和發展。這期間雖然也曾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但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天津圖書館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尤其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年代,出現了圖書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1989年和1994年兩次被評為全國文明圖書館,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在1994、1998年文化部組織的第一、二次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圖書館科學評估工作中,天津圖書館均榮獲全國第二名。1999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