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樂園大戲樓

1920年,天樂園更名為“民樂戲園”。 1936年,“富連成”科班自廣和樓退出,改為長期在民樂戲園演出,民樂戲園每日場場爆滿。 21世紀初,在前門大街改造中,在大眾劇場原址重修天樂園大戲樓。

天樂園大戲樓,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前門東路鮮魚口街68號。

簡介

天樂園大戲樓的前身是創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天樂茶園”。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響九霄”田際雲接掌梨園會首,田紀雲創建的戲班“玉成班”長期在天樂園演出。後來,田際雲與武生姚增祿、名淨李連仲等人一起創辦“小吉祥”科班,也是在天樂園演出。1916年8月底,田際雲創辦首個女科班“崇雅社”,在天樂園舉辦開科典禮,此後也在天樂園演出。《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午後赴天樂園觀舊劇,夜仍至廣和樓觀新劇。”《魯迅日記》中提及的天樂園在鮮魚口街60號。[1]
1920年,天樂園更名為“民樂戲園”。1930年,“富連成”科班曾一度在該戲園唱夜戲。1936年,“富連成”科班自廣和樓退出,改為長期在民樂戲園演出,民樂戲園每日場場爆滿。當時,北京的京劇名角楊小樓、郝壽臣、高慶奎、尚小雲、金少山、馬連良、張君秋、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言菊朋等人均曾在此演出。後來,由於一場火災,民樂戲園損失很大,幾乎停業。據說此次火災是因長春堂藥店的大火殃及民樂戲園。駐演民樂戲園的“富連成”科班的全部家當在火災中幾乎被燒光。1943年,民樂戲園在廢墟上重建,並且改為磚木結構。[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掛牌前),華北人民政府便已特設戲曲改進局,任命田漢為局長,楊紹萱、馬彥祥為副局長,馬少波為黨總支書記,負責開展戲曲改革,建立戲曲舞台新秩序。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掛牌後,戲曲改進局改歸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設有四個業務處:編審處、藝術處、輔導處、曲藝處。其中輔導處由馬彥祥分管,主要負責“改人、改制”。改制的首個回合便是改造舊戲園——民樂戲園。[2]
北平和平解放後,民樂戲園隨即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戲園移交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化部將其交給戲曲改進局管理使用。1949年12月上旬,戲曲改進局將民樂戲園更名為“大眾劇場”,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市第一個國營劇場。馬彥祥兼任大眾劇場的第一任經理。1950年初,經理馬彥祥率領戲曲改進局輔導處的兩位幹部來到大眾劇場上任。此後,馬彥祥等人對劇場的經營管理大加改造,並禁止在該劇場上演政府明令禁演的劇目,鼓勵各劇團編演新戲,還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五五”指示開展淨化舞台工作。為使大眾劇場自力更生,不被各劇團的經勵科挾制,馬彥祥認為除戲曲改進局直屬的京劇院以外,大眾劇場還必須掌握一、兩個陣容強的劇團,作為固定演出團體,同時還可在推動班社組織民主改革方面起到示範作用。該構想獲得戲曲改進局領導的支持,從而成立新中國實驗劇團。[2]
1950年,北京市封閉妓院,妓女經學習改造之後,在大眾劇場演出描寫自身生活苦難的話劇《千年冰河開了凍》。1951年4月,中國戲曲研究院在大眾劇場舉辦建院慶典,將毛澤東為該院的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展示在大眾劇場大廳。文化大革命之後,北京風雷京劇團在大眾劇場首演已遭禁演很久的京劇《玉堂春》,獲觀眾熱烈歡迎,大眾劇場又成為該團的演出場所。1987年,由於建築年久老化,不符合防火要求,大眾劇場被停止使用。[1]
21世紀初,在前門大街改造中,在大眾劇場原址重修天樂園大戲樓。[1]2012年8月18日,天樂園大戲樓重張,成為第三屆前門歷史文化節的壓軸戲。天樂園重張的首演劇目是《情問三疊》,將崑曲、京劇、越劇融合,使《紅梅閣·放裴》中的李慧娘、《牡丹亭·幽媾》中的杜麗娘、《烏龍院·活捉》中的閻惜嬌出現在同一舞台上。[3]
根據前門大街管理委員會主任葛俊凱介紹,天樂園在修復時並未找到充足的相關建築資料,故聘請設計師按照1920年代至1930年代北京老戲樓的樣式設計了天樂園的外觀。新建的天樂園大戲樓採用灰色外牆,為兩層建築,門臉上有石刻“天樂園”三個大字。天樂園大戲樓內,一層帶有豪華貴賓席及軟椅,可同時容納170多人,二層為5個露台包廂,可同時容納將近30人。天樂園大戲樓與鄰近的吳裕泰內府菜、關帝廟茶社相通。[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