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觀一號楚墓

天星觀一號楚墓

天星觀一號墓,位於江陵縣觀音擋公社五山大隊境內。

木雕雙頭鎮墓獸
天星觀一號墓位於江陵縣觀音擋公社五山大隊境內,東臨長湖,西距楚故都紀南城約30公里。清朝時曾在該墓封土堆上修建過“天星觀”道觀一座,因此而得名。五山大隊境內自東向西弧形排列五個大土緣, 1號墓位於“五山”東側,是“五山”之中最大的一個。墓葬東北面緊靠長湖,封土的五分之二及填土的一部分已崩垮。為了搶救地下文物,荊州地區博物館於1978年1月8日至3月28日對該墓進行了發掘。該墓七室有六室被盜,僅存北室遺物保存完好,殘存遺物有陶器、銅器、兵器、車馬器、樂器、漆器、竹簡等。總計二四四〇余件。
南室和北室主要放置青銅容器、漆木器等;東室置樂器;西室置兵器、車馬器、竹簡等;中室置少量玉器。
天星觀一號墓是目前江陵地區已發掘的楚墓中最大的一類。棺撐形制保存完好,出土遺物較為豐富,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天星觀一號墓雖然早期被盜,但還是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和一大批很有價值的竹簡,對推測其年代提供了依據。
在出土的青銅禮器中,二類鼎的鼎足,細長,六棱形,與江陵望山一號墓,滕店一號墓的銅鼎鼎足相同。,而與壽縣蔡侯墓朴和隨縣擂鼓墩一號墓”的同類銅鼎鼎足相差較遠。小口鼎、蠶,淺腹外鼓,小平底,梭形瘦蹄足,與望山一號墓出土的小口鼎,樵壺形制相近。墓中出土的陶瓮,其形制與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的繩紋陶瓮近似。
墓中出土竹簡“卜籠記錄”部分,記有貞人記腹志多次為墓主“邸(方加觴的右邊)君番勅貞“。在“卜籠記錄”中,三條簡文記有“秦客公孫(糹加央)聞問王於范鄖之歲”的年號。從已出楚簡及其他文字資料表明,楚國厲法均以大事紀年。無疑,秦客公孫鞅使楚,是楚國這一年中外交活動方面的重大事件可見,公孫鞅其人,在秦國是一位重要人物,在秦楚兩國關係中起過重要作用。戰國中期,秦國姓公孫氏名鞅的人有名物,據史書記載只有一個,即“相秦十八年”的商鞅據此推測簡文中的“秦客公孫鞅”應即商鞅。商鞅自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西人秦”,“三年(前359年),衛鞍說孝公變法修刑”二十二年(前340年),衛鞍“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二十四年(前338年)’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又據《史記·楚世家》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秦封衛鞅於商,南侵楚”。可見公孫鞅受封時間史書記載是一致的。公孫鞅在秦二十四四年,後二年封於商,史稱商鞅,前二十二年,史稱公孫鞅或衛鞅。因此,推測簡文中“秦客公孫鞅”的年代應是商鞅在秦受封之前的年代,即公元前361—340年。
從而天星觀一號墓墓主的年代應與公孫鞅的年代相差不遠。這樣,墓葬的下葬年代應晚於公元前361年,而在公元前340年前後,即楚宣王或威王時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