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爾白

克爾白

克爾白(阿拉伯語:الكعبة‎,羅馬化:al-Kaʿbah)阿拉伯語意為“方形房屋”或稱卡巴天房、天房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禁寺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為世界穆斯林做禮拜時的正向,又稱“天房”。原為始建於公元前十八世紀的宗教建築物。穆罕默德清除其中偶像作為伊斯蘭教禮拜處。以後多次重修。天房大門高於地面約2米。大門對面的牆上有兩個標記,表明穆罕默德曾在該處做禮拜。至今穆斯林入天房亦在兩個標記之前下拜。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克爾白 克爾白
“克爾白”是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立方體,是麥加禁寺內的一立方體殿宇、正如《古蘭經》所述:“為世人創設的第一座房子。確是在麥加的那所吉祥的克爾白,這是全世界的嚮導。其中有許多明證,如易卜拉欣的立足地”。
據伊斯蘭教傳說,克爾白由人祖阿丹(Adam)依天上原型而建造,
幾代後麥加山洪泛濫,克爾白遭毀,先知易卜拉欣與其子伊斯瑪儀又重建了克爾白(《古蘭經》22:26、2:127),並由伊斯瑪儀擔任掌管克爾白的聖職。他遵行易卜拉欣正教。後在其子納比特掌管時,實權落在其舅所屬的朱爾洪(Jurhum)部落手中。
公元3世紀時,由葉門胡扎爾部落奪取了克爾白掌管權。到阿慕爾·本·魯哈伊時,放棄了易卜拉欣的正教,在克爾白殿內豎立起多座偶像,克爾白遂成為多神信仰的中心達3個世紀之久。
後各部落爭奪克爾白的掌管權,約440年古萊什部落首領庫塞伊·本·基拉卜奪得了克爾白的掌管權。克爾白作為伊斯蘭教正式朝覲聖地,則是先知穆罕默德依照《古蘭經》載述:“是真主為世人創設的最古的清真寺,確是在麥加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嚮導”(3:96)的啟示確定的。
623年穆罕默德奉真主“啟示”改定克爾白為 禮拜朝向,628年宣布了朝覲克爾白是伊斯蘭教的“天命”,630年穆罕默德光復麥加後,清除了克爾白石殿內外360尊偶像,克爾白天房遂成為穆斯林朝拜的中心。

建築特徵

克爾白 克爾白
克爾白是一座南北長12米,東西寬10.10米,高15米,用灰褐色硬石砌成的立方體建築。
墊在底部的基石是一塊高25厘米的雪花石,四周牆基採用大理石材料。東牆高11.85米,南牆高10.25米,西牆高12.25米,北牆高12.25米。殿內用3根沉香大木柱支撐著房頂,樑上有許多小方格,書寫著“安拉至大”。殿內有許多掛燈和題詞,天花板和四壁掛著玫瑰色絲綢帷幕;地面全部用大理石鋪成。
克爾白裡面對著門的地方是先知祈禱的地方;殿後有一用上等木料製成的梯子,外包銀葉,梯子可登上克爾白房頂。東牆離地2米處有一道新換的金門,克爾白金門高3.2米,寬2米,厚50公分。中間為木骨架,兩邊粘合一層純金板。金門裡邊還有一道工藝相似的金門,名為“討白門”。門裝飾有圖案和美術字型的《古蘭經》經文。金門右邊白圈內書寫著“安拉”的尊名,左邊白圈內書寫著“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殿的四周依朝向分別稱伊拉克角、敘利亞角、葉門角和鑲嵌著黑色隕石的黑石角;殿內大理石鋪地,三根大柱支撐著房頂,除了吊燈及牆上的經文書法外,無其他華麗陳設。整個建築終年罩著黑色錦緞帷幔,上繡金色的古蘭經文。
克爾白外部罩著每年更換的黑色錦緞幔帳罩,金線繡著《古蘭經》經文。罩覆天房的幔帳始自阿拉伯葉門希木葉爾王國國王土伯爾。伊斯蘭教興起後,依傳統習慣也用幔帳覆蓋,並每年更換1次。埃及每年從開羅用專門的“邁哈米勒”(Mahmil,即駝轎車)將幔帳運到麥加。每年運送幔帳的“邁哈米勒”起程和抵達時,舉行 慶典儀式。瓦哈比派在麥加興起後,伊本·沙特將“邁哈米勒”當做異端廢止。
克爾白的四角根據各自所處方向,分別稱為伊拉克角(東北角),敘利亞角(西北角),葉門角(西南角),黑色角即東南角(因黑石而得名)。

宗教地位

克爾白 克爾白
克爾白是世界穆斯林禮拜的朝向和朝覲中心。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立方體房屋”,專指“安拉的房屋”(Bayt Allah)。
中國穆斯林稱“天房”。清劉智《天方典禮》云:“天闕即朝堂,又曰天房,蓋造物設之以作萬方朝向者也。”坐落在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內禁寺中央,是阿拉伯古代遺傳下來的重要歷史聖地。
麥加城內的“克爾白”,是億萬穆斯林禮拜、祈禱的朝向,伊斯蘭文化的中心,它的建置史,以及禁寺的初建和擴建,從阿丹、易卜拉欣,到穆聖時代,迭及伊斯蘭各朝代,到今天的兩聖寺的服待者法赫德國王,無論從建築規模,還是從建築特色與藝術上,都是空前的,為世人所注目,是伊斯蘭建築 藝術的集中表現。是世界建築史、建築學領域的一朵奇葩。
麥加禁寺內的一座方形石殿。中國穆斯林亦稱其為“天房”。伊斯蘭教興起前,殿內外供奉眾多偶像,為阿拉伯多神教徒敬神獻祭之處。據古代阿拉伯宗教傳說,此殿為人類始祖阿丹所建,後遭洪水沖毀,由易卜拉欣及其子伊斯瑪儀重建。後曾屢毀屢建。據傳608年穆罕默德也曾參加修建。
623年,穆罕默德將該殿定為伊斯蘭教徒禮拜的朝向。630年穆罕默德攻克麥加後,清除了殿內外多神教的偶像。從此,成為穆斯林朝覲瞻仰的中心。每年朝覲期間,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率領高級官員和宗教領袖,來此舉行洗滌和更換帷幔儀式,並邀外國穆斯林朝覲團代表參加。

建築修繕

克爾白 克爾白
克爾白早在阿拉伯蒙昧時期,供奉著三百多尊阿拉伯各部族崇拜的偶像。隨著伊斯蘭的到來,所有偶像被搗毀,成為穆斯林們的朝拜地。據阿拉伯古代傳說,此殿為人類始祖阿丹所建,後幾遭洪水衝擊,由伊卜拉欣及其子伊斯瑪儀重建,《古蘭經》就伊卜拉欣父子建立克爾白作了如下記述:“當時,易卜拉欣和易斯瑪儀樹起天房的基礎,他們倆祈禱說:我們的主啊!求你接受我們的敬意。你確是全聰的,確是全知的。”“父子倆建立克爾白基地,砌起不高的石牆後,祈求安拉接受他們的善舉。那時,他們所建的克爾白房子,只是似—小堡壘一樣,供他們巡遊,並在那時的禁寺內 禮拜、祈禱。易卜拉欣之後,“天房”倒塌,由阿馬里克人(古代巴勒斯坦居民)建起;第二次倒塌後,主爾租木人(古代阿拉伯部族)重新建起;第三次倒塌後,古萊什人進行了修建。
據阿拉伯史書記載,684年,伍麥葉王朝哈里發耶濟德·本·穆阿維葉派兵攻打,阿卜杜拉·本·祖拜爾起義時,克爾白又遭戰火毀壞。之後,伊本·祖拜爾重建克爾白,增加高度,增豎立柱,安裝兩道門,用細工鑲嵌。692年,哈里發伊本·麥爾旺派哈賈吉率兵打敗伊本·祖拜爾後,哈賈吉按照哈里發之命,重修克爾白,修復了兩個角,並在殿內兩側置兩塊雪花石浮雕。
1630年,山洪沖毀禁寺和克爾白。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四世曾做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1662年奧斯曼帝國素丹穆拉德四世(1622~1663在位)進行了重建,耗資16,000埃鎊。著名的土耳其建築工程師錫南,著名畫家阿卜杜拉·魯特菲等,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彩繪。並將在伊本·祖拜爾時代已經裂痕的黑石,也用銀框嵌鑲起來。1895年,奧斯曼帝國素丹阿卜杜勒,麥吉德送給克爾白金制排水筧口,解決了排水問題。1958年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費薩爾又重新整修了克爾白的頂部及牆壁。
2011年8月19日晚,沙烏地阿拉伯 國王阿卜杜拉來到伊斯蘭教聖城麥加,為世界最大清真寺——麥加大清真寺擴建工程主持開工儀式。據當地媒體報導,此次擴建預計耗資800億里亞爾(約合213億美元),將是這座清真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建。

克爾白神廟

位置

克爾白 克爾白
克爾白神廟位於麥加(伊斯蘭教聖城)的大清真寺廣場內部,是每個穆斯林心中的聖地(穆斯林即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當年穆罕默德進入麥加之後,清除了克爾白神廟中所有的部落神,只保留了一塊隕石(即玄石),又把克爾白神廟改為清真寺,並規定,每一個穆斯林一生中必須到這裡朝聖一次。克爾白神廟中的多神偶像被搗毀,只留下黑色隕石作為伊斯蘭教的聖物,並禁止外教人進入克爾白神廟及其周圍地區,這一禁令至今有效。每逢周日阿拉伯老人遵從著阿拉伯人的習慣,聚集在禮拜中心,面向克爾白神廟的照片舉行穆斯林儀式,誦念古蘭經。

建築特色

克爾白 克爾白
克爾白是一座立方體的石造 建築,由麥加附近山區的花崗石為材料,建立在約25厘米高的大理石平台上。整個構造物的邊長大約是:長12.62米,寬11.03米,高13.10米。建築的四個角面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大致上和指南針顯示的方向一樣。東邊的角稱為“黑石角”(Rukn-al-Aswad),鑲有一塊黑色的隕石,一般即稱之為“黑石”,是當年穆罕默德清除偶像後唯一得以保留的。其餘三個角分別稱為“伊拉克角”(Rukn-al-Ira)(北)、“敘利亞角”(Rukn-al-Shami)(西)和“葉門角”(Rukn-al-Yamani)(南)。
克爾白外覆黑色絲綢布,上繡金質的古蘭經 經文。這種布阿拉伯語稱為“基斯瓦”,每年都要換新。
克爾白的東北牆設有離地2米高的大門,是克爾白的正面。欲進入此大門須經由配有輪子的木製樓梯。克爾白的地板與內牆鋪設大理石,屋頂則以三根柱子支撐。內牆大理石的鋪設高度只接近屋頂的一半,內牆的上半部則以綠色布幔覆蓋,繡有金質的古蘭經經文。克爾白並沒有窗戶,大門是唯一的通道。打理克爾白的工作人員用香油清洗大理石以及外部的黑石。
克爾白外部的西北面有一環半圓形的大理石石造物,阿拉伯語稱為“哈提姆”(hatīm),但沒有與克爾白直接相連。這環建物曾經是克爾白的一部分,所以穆斯林在巡遊克爾白時不進入其環形空間內。有些穆斯林認為這個環形構造物是先知易斯馬儀與母親夏甲的長眠之處。
在麥加的大清真寺廣場小央稍南,屹立著巍峨的聖殿克爾白神廟(意即方形房),又稱天房(真主之房)。據稱,這座灰色岩石構成的方殿,是阿丹依天上的原型所建。相傳後來克爾白遭破壞後由易卜拉欣重建。克爾白神廟長12米,寬10米,高15米。聖殿外面,從上而下,中間用黑色錦幔覆蓋,下有 鋼環固定於聖殿底座,錦幔中間圍繞一條長61米的鬧帶,帶和門帘上用鍍金銀線繡著《古蘭經》,需用金線120公斤。錦幔每年更換一次,據說這個傳統已持續1300餘年。聖殿內,3根高柱巍然屹立,一盞盞金銀吊燈相映成輝,更增加了莊嚴氣氛。
聖殿克爾白神廟外的東南牆角,鑲著有名的黑石,即稱玄石。玄石安放在麥加禁寺內石殿(克爾白)東角。“玄石”是阿拉伯語al-Hajaral-Aswad的意譯。相傳是從“天堂”墜落塵世的石頭,現已證明是塊隕石。按伊斯蘭教法,環遊克爾白神廟,即“天房”的朝拜者每路過玄石均要做吻石的儀式,如因擁擠不能接近者,則舉雙手向玄石致意,此為聖行。

克爾白金門

克爾白 克爾白
麥加聖寺克爾白天房的金制大門,設在克爾白牆東北面,離地2米,門高3米,寬2米,對對開兩扇門,深入牆內約半米(即門框深度)。分外門與內門。內門即稱“討白”門(即懺悔門)略小於外門,內外門裝飾一樣。
大門原為木製,1943年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下令,用“馬克蒙”木材(即優質珍貴木材)製做並包以黃金的新門替換。1978年又根據哈里德國王的命令,用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工匠製做的金門替換。
金門共使用“五九”純金(99,999%)286公斤。外門與門框飾以圖案並刻有《古蘭經》文,全系精工鑄造。門楣上三個圓形雕飾為安拉的三個美名,即“寬恩的、止惡的、普施的”。右邊門框上六個圓形雕飾是安拉的六個美名,自上而下是“深知的、徹知的、寬容的、偉大的、公斷的、特慈的”,左邊門框上六個圓形雕飾是安拉另外六個美名,自上而下是“無求的、賜富的、卓越的、光榮的、受贊的、可信賴的”。門框上共雕安拉的十五個美名。
金門上有兩個桃形金門環,其下兩個門鼻,金鎖桿穿過其中。克爾拜門扇四邊雕鑄的花飾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傳統的浮雕花邊,框線內的雕飾較框線的雕飾小而密,它只是作為 主題的安拉美名及經文的陪襯,上面的經文及花飾分上中下三組。金門的精巧輝煌、雕飾及花邊的絢麗、經文書法的功力嚴整,被稱為伊斯蘭聖地的一絕。

克爾白金鑰匙

克爾白 克爾白
麥加天房克爾白大門金鎖的鑰匙,為神聖的 象徵之一。金鑰匙歷史上由麥加古來什部落首領掌管。伊斯蘭教時期由麥加長官或大清真寺伊瑪目掌管,也曾有海里帥或國王親自掌管。天房門鎖是古代的彈簧片芯鎖,推進式開關啟閉,不同於現代鎖的鏇轉式啟閉。
天房金鑰匙由“五九”(99,999)純金製成,式樣古樸莊重,由匙環、匙頭、匙身、匙勾組成。
匙環為圓形,套在匙頭孔內,上有三個連線式半圓環,系有真絲穗子。
匙頭為四節多圓幾何體,在其對角菱形面上鐫刻著“安拉至大、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等經文。
扳條式的匙身上鐫刻的《古蘭經》文是“真主,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永生不滅的,是維護萬物的,瞌睡不能侵犯他,睡眠不能克服他;天地萬物都是他的;不經他的許可,誰能在那裡替人說情呢?他知道他們面前的事,和他們身後的事,除他所啟示的外,他們絕不能窺測他的玄妙;他的知覺,包羅天地。天地的維持不能使他疲倦。他確是自尊的,確是至大的”(2”255)。
金鑰匙的匙勾是橫鑄在底端的小方塊,並有兩個相對的三角槽口,這是開啟金鎖彈簧片的主要部分。

克爾白黑石

麥加禁寺內的聖跡之一。為克爾白東南角牆上鑲嵌的一塊微紅泛褐色的 隕石,亦稱玄石。直徑約30厘米,呈光滑不規則的橢圓形,上面有一些紅色斑點和黃色波紋,並有一道因破擊打而形成的接縫裂痕,用一道寬0.1米的銀箍箍著。
相傳此石系古代先知伊卜拉欣父子修建天房時,在附近的艾布·古拜斯山所采。另一傳說是,伊卜拉欣率其子伊斯瑪儀在阿丹原建造的天房克爾拜被洪水沖毀後的遺址重建時,因缺一塊石頭曾命伊斯瑪儀去找,天使吉卜利勤遞過一塊黑石鑲制在克爾拜東南牆角外。伊卜拉欣以這塊黑石證明這座房子是獻給真主的,是人們的祈禱之所,成為巡遊者、修行者、跪拜者、鞠躬者的禮拜之地。巡遊者以此為起點。
632年穆罕默德率眾到麥加克爾白舉行辭朝朝覲時,曾巡遊了天房並且撫摸和親吻了黑石。據傳他曾說“這(指黑石)是真主在大地上的誓約。真主讓我們撫模它、親吻它得到益處,讓每個渴慕它的人,都可來此受益”。後來黑石被穆斯林視為“神聖之石”,撫摸和親吻黑石也為世界穆斯林朝覲所遵行。但在《 古蘭經》中未提到黑石,伊斯蘭教只把撫模黑石作為朝覲功課中的聖行沿襲下來。930年克爾瑪特派首領艾布·塔西爾蘇來曼在巴林建立了國家,他派兵攻占麥加時,曾劫走克爾白黑石作為戰利品運往巴林。20多年後,在埃及法蒂瑪王朝海里帥曼蘇爾的督促下,黑石才被送還克爾白。送還時間一說是949年,系麥加穆斯林以重金贖回;另一說為951年,經法蒂瑪王朝海里帥堅決要求,由阿拔斯王朝政府付出一大筆贖金後,黑石才被送還,安放在麥加聖寺原處。

克爾白罩幕

履蓋麥加天房的黑色錦幔。因克爾白殿為 神聖之處,故在先知穆默德時代曾用葉門的條紋布做幔予以履蓋。在海里帥歐買爾和奧斯曼時期用埃及的亞麻布,在阿拔斯王朝時期用巴格達工藝精湛的絲幔。埃及法蒂瑪王朝時期由開羅製成白色(後為黑色)的精緻絲紋幔,用專門的“麥哈米勒”(即駱駝牽拉的轎車)運往麥加,並舉行隆重的送迎儀式。
罩幕每年更換一次,先罩幕仍有埃及預先制好,每年朝覲前(伊斯蘭教曆11月25日~28日)由駝隊運到麥加。罩幕上有金線繡織的“清真言”並以金色《古蘭經》文為邊飾,用鋼環固定在石殿底座上。舊罩幕在朝覲時取下,換上與朝覲者的戒衣顏色相同的白幔,以示受戒。朝覲活動結束時取下白幔,還上新制的黑罩幕。舊罩幕分成小片,分給朝覲者。克爾拜殿門上另有一塊罩幕,也產於埃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