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師洞是青城山的主要道觀,傳說在東漢末年,天師道的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在這裡-布道。現存殿宇建於清末,殿中有康熙皇帝的御書匾額,洞內還有隋代雕刻的張天師石像。天師洞距離建福宮約2公里,又稱常道觀,周邊古樹參天,十分的幽靜。觀內有:三清殿、三皇殿和黃帝祠等建築。三清殿是主殿,殿堂正中高懸康熙皇帝的御書匾額:“丹台碧洞”。三清殿中供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另一座主要殿堂是三皇殿,殿內供奉伏羲、神農、黃帝石刻造像,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雕造,都是坐像。
觀內還有黃帝祠,內供奉著黃帝。在黃帝祠邊上有一個洞,就是天師洞,相傳是張道陵-的地方。洞窟的最上層有個石龕,供奉著隋代雕刻的張天師石像。洞外還有張道陵三十代孫、宋代“虛靖天師”張繼先的塑像陳列。
主要景點
三清殿
三清殿是主殿,建於192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殿前鋪設通廊石階9級,前檐排列大石圓柱6根,殿堂橫列5間,正中高懸清朝康熙皇帝的御書匾額:“丹台碧洞”。殿前高懸幾副對聯,其中一幅寫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聯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傳,又暗含 “一氣化三清”的深刻寓意。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即居於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於上清仙境的靈寶天尊,居於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認為,這三位尊神正是天下萬事萬物的創造者。三皇殿
天師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乃三皇殿,殿內供奉伏羲、神農、黃帝石刻造像各1尊,高約1米,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雕造,皆為坐像。道教以黃帝、老子為祖師,相傳黃帝曾在青城山跟隨仙人寧封子學道,寧封子還協助他打敗了蚩尤。後來黃帝功德圓滿,乘龍升天成仙,寧封子被封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黃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僅三皇殿供奉黃帝,並且還單獨為他修了一座黃帝祠。
黃帝祠
黃帝祠初建於隋代,是天師洞最早的殿宇之一,故而宋代又曾以此來稱呼天師洞。其正門橫額上有于右任先生手書的“古黃帝祠”四個大字。
黃帝祠左側有一洞,相傳乃張道陵修煉之處,此即人們所說的天師洞。洞窟的最上層有一石龕,其中供奉著隋代雕刻的張天師石像。面有三目,神態威嚴。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師鎮山之寶:“陽平治都功印”。洞外還有張道陵三十代孫、宋代虛靖天師張繼先的塑像。
傳說
天師洞附近景色幽麗,東有三島石,巨石矗立,上有兩條裂隙,故名。民間傳說,張天師降魔時,見此石擋路,遂拔劍劈之,裂成三塊,石上刻有“降魔”兩字。石旁泉水環流,濃蔭蔽天。沿著石隙所鑿石階,拾級而下,可下至海棠溪邊,澗深壁陡,藤蘿垂掛,無比幽靜。天師洞西側有擲筆槽,這是個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間傳說是張天師降魔時,作符擲筆而成的,景色奇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