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乃服

天工開物·乃服

《天工開物·乃服》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乃服篇

作品原文

宋子曰:人為萬物之靈,五官百體(2),賅(3)而存焉。貴者垂衣裳,煌煌山龍(4),以治天下。賤者短褐(5)、枲裳(6),冬以禦寒,夏以蔽體,以自別於禽獸。是故其質則造物之所具也。屬草木者,為枲、麻、苘、葛,屬禽獸與昆蟲者為裘褐、絲綿。各載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天孫機杼(7),傳巧人間。從本質而見花,因繡濯而得錦。乃杼柚(8)遍天下,而得見花機之巧者,能幾人哉?“治亂”、“經綸”字義(9),學者童而習之,而終身不見其形象,豈非缺憾也!先列飼蠶之法,以知絲源之所自。蓋人物相麗,貴賤有章,天實為之(10)矣。

作品注釋

(1)乃服:漢韓嬰《韓外傳》:“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梁周興嗣《千字文》:“乃服衣裳。”乃服,此作衣服解。
(2)五官百體:人體的各種器官。
(3)賅:完備。
(4)垂衣裳,煌煌山龍:《周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註:垂衣裳以辨貴賤。《詩·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註:皇,狁煌煌也。煌煌,鮮明。山龍,繪繡在衣裳上的圖案。《書·蓋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註:畫三辰、山、龍、華蟲於衣服旌旗。
(5)短褐:古時窮人穿的短粗毛衣。
(6)枲(xǐ)裳:麻織的粗衣。枲:麻的一種。
(7)天孫機杼:天孫:天上的織女。《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機杼:織機與梭。
(8)杼柚:都是織機上的梭子,一緯一經。《詩·小雅·大東》:“杼柚其空。”朱熹《詩集傳》:杼,持緯者;柚,受經者。
(9)“治亂”、“經綸”字義:治亂、經綸,人們都作為治國的名詞,其實這兩組詞全是由織布、治絲演變而來。所以學童自小誦讀它,卻不明其本源。
(10)貴賤有章,天實為之:人有貴賤,是天經地義,即以所穿衣服的等級而言,老天就生有絲、麻,以為區別。這種說法當然是不妥當的。

原文翻譯

宋先生說:人為萬物之靈長,五官和全身肢體都長得很齊備。尊貴的帝王穿著堂皇富麗的龍袍而統治天下,窮苦的百姓穿著粗製的短衫和毛布,冬天用來禦寒,夏天藉以遮掩身體,因此而與禽獸相區別。因此,人們所穿著的衣服的原料是自然界所提供的。其中屬於植物的有棉、麻、葛,屬於禽獸昆蟲的有裘皮、毛、絲、綿。二者各占一半,於是衣服充足了。
巧妙如同天上的織女那樣的紡織技術,已經傳遍了人間。人們把原料紡出帶有花紋的布匹,又經過刺繡、染色而造就華美的錦緞。儘管人間織機普及天下,但是真正見識過花機巧妙的又能有多少呢?像“治亂”、“經綸”這些詞的原意,文人學士們自小就學習過,但他們終其一生都沒有見過它的實際形象,對此難道人們不感到遺憾嗎?我先來講講養蠶的方法,讓大家明白絲是從何而來的。大概是人和衣服相互映襯,其中的貴與賤自然分明,這實在是上天的安排吧!

作品簡介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作者簡介

宋應星 宋應星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為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