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天中市歷史十分悠久。確山縣打石山等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說明,早在距今18000多年以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距今約4500年的楊莊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地面式房基、兒童瓮棺、窖穴、精緻的石器和各種各樣的陶器,說明這裡已有房屋和村莊,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制陶製石的手工業也比較發達。隨著生產的發展,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周滅商後,周武王分封諸侯,分其弟度據蔡。這裡有蔡(今上蔡縣)、呂(今新蔡縣)、沈(今平輿縣及汝南縣東部,正陽縣北部)、江(今正陽縣及確山縣南部)、道(今確山縣北部、汝南縣西部和驛城區)、房(今遂平縣)、柏(今西平縣)、中(今泌陽縣)等小封國。戰國時期,這些小封國先後被楚國吞併,戰國七雄長期在這裡相互攻伐。公元前223年,秦將李信率20萬大軍攻楚。在平輿(今平輿縣西北射橋鄉古城村)與楚軍激戰三天三夜,秦軍敗北。第二年,秦將王翦奉60萬大軍,占領了陳(今淮陽縣)至平輿之間的大片地盤楚王調大軍到平輿一帶迎戰,秦軍堅壁嚴守,不與楚軍交戰,後王翦乘楚軍東退之機。派精兵追擊,大敗楚軍。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今天中市先屬潁川郡(冶所今禹州市)。後屬陳郡(治所今淮陽縣)、在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王朝的戰爭中,丞相李斯(今上蔡人)起了重要作用。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由於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公元前209年爆發了汝南人陳勝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起義軍攻占陳縣(今淮陽縣)後,建立“張楚”政權。後陳勝被叛徒殺害,但秦王朝終於在農民起義的烈火中覆滅。
西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汝南邢,郡治汝陽(治所在今平輿縣西北射橋鄉古城村),隸屬豫州刺史部,轄汝陽(今汝南縣),安成(今汝南縣東南)、陽城(今平輿縣西北).新蔡、慎陽(今正陽縣)等37縣。兩漢時期,汝南郡的經濟、文化逐步發展,出現了繁榮景象。漢武帝元光年間,汝南郡興修了鴻隙陂,跨今平輿、汝南,正陽、新蔡、息縣五縣,灌溉農田數萬畝。西漢元帝時在今泌陽縣修了馬仁陂,灌溉農田萬餘頃。東漢和帝永元年間,汝南太守何敞在鴻隙陂修復鮦陽舊渠(在今安徽省臨泉縣鮦城鎮南。鮦城古名鮦陽,秦至唐初建縣),新墾水田3萬多頃。靈帝中平年間,汝南太守調集民工在鴻隙陂大壩上用石塊修築水閘,進一步擴大了灌溉面積。漢代鴻隙陂、馬仁陂等水利工程的興建,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使汝南郡成為全岡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兩漢時期汝南郡人才輩出,在《後漢書》和《風俗通義》中列有傳記、留下姓名的汝南郡官吏、名士達100多人,因此有“汝半朝”、“汝南固多奇士”之稱。
三國時期,今天中市屬魏,為汝南郡、南陽郡分轄。西晉分汝南郡置汝陰那.東晉時先屬前秦,後屬東晉、後秦、後趙、前燕。南北朝時期大部屬汝南邢、南朝宋文帝在汝南郡治所僑立司州,始稱汝南為懸瓠北魏初改司州為豫州,以後又多次更名。隋大業初改為汝南郡,隸屬豫州,泌陽屬豫州淮安郡。唐宋時期分屬蔡、唐二州。唐玄宗天寶元年,更州為郡,唐肅宗乾元初又改汝南郡為豫州。恢復唐州。寶應初代宗諱改豫州為蔡州。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攻陷蔡州,置蔡州鎮南軍。元初分屬蔡、息、陳、唐四州。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升蔡州為汝寧府,泌陽歸南陽府。
明清時期,今天中市分屬汝寧府和南陽府,隸河南道。經過元末多年的戰爭,汝寧地區人口銳減,滿目荒涼。明太祖下令把太湖流域和山西無地農民遷至豫南。當時汝寧府各縣接收大批移民,大片荒地被開墾起來種上莊稼。清初政府採取獎勵墾荒措施,明令宣布明朝藩王的土地。誰耕種歸誰所有。汝寧知府金鎮把明崇王府霸占的6000多頃土地,登記造冊,承認歸原來的佃農所有。汝寧府的地方官吏重視興修水利,清雍正五年至七年,汝陽、上蔡、新蔡、確山、西平、遂平、平輿七縣疏浚治理河道,溝渠327條,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減輕了洪澇災害,促進廠生產的發展。
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矛盾十分突出,農民起義此起彼伏。1851年平輿一帶爆發白蓮教起義。1853年太平軍北伐進入汝寧地區。1860年以平輿為中心爆發了陳大喜領導的捻軍大起義。捻軍轉戰鄂豫魯皖四省,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1900年為回響義和團的反帝鬥爭,確山、泌陽、遂平等地掀起了反洋教鬥爭,反抗帝國主義的宗教侵略。1906年遂平一帶爆發了苗金聲領導的“仁義會”起義。同時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逐漸波及天中市。1906年新蔡縣的門子固、劉粹軒等參加了同盟會。1907年同盟會新蔡支部成立,任芝銘為支部長。此時新蔡籍同盟會員劉積學從日本回國後積極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新蔡一時成為豫南民主革命的中心。
民國二年(1913年),汝寧府改稱像南道。1918年改為汝陽道。1927年廢道,國民黨設河南省行政第八區專員公署,駐汝南。1919年的“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促進了天中市人民的新覺醒.廣大青年滿懷愛國熱情,投入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天中市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1925年“五卅”運動時期,天中各地組織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憤怒聲討英、日帝國主義的暴行,聲援上海、廣州等地的反帝鬥爭。同時農民運動蓬勃開展起來。1926年在外地求學的天中籍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李鳴歧、張家鐸、張耀昶,馬尚德(楊靖宇)、孔劍午、於秀民等利用假期返鄉,開展革命宣傳活動。成立了以張家鐸任書記的中共天中特別支部及正陽、汝南、確山等7個黨小組。1927年4月為迎接北伐,天中特別支部領導兩萬餘名農民武裝舉行暴動,一舉消滅北洋軍200餘人,首次解放確山縣城,建立了河南省第一個縣級工農革命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北伐軍抵達天中後,受到各界民眾的熱烈歡迎5月15 日至17日,北伐軍與奉系軍閥在上蔡、西平展開激戰,北伐軍取得重大勝利;從此,北洋政府在河南的統治宣告終結。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天中市是新軍閥相互攻伐的戰場為了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1927年11月1日在中共天中特別支的領導下.張家鐸、馬尚德等成立了確山縣革命委員會,並南下四望山,與信陽農民軍會合,共建四望山革命根據地。劉店秋收起義揭開了河南土地革命的序幕,在豫南播下了武裝舉命鬥爭的火種。此後汝確邊第二次農民暴動、汝南水屯起義、正陽白溝廟等十多起武裝暴動先後爆發,為鄂豫皖蘇區的建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後,天中市人民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積極組織抗日武裝。1937年11月鄂豫邊省委改為豫南特委,將豫南紅軍游擊隊改編為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不久又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1938年元門,第八團和中共豫南特委進駐確山縣竹溝鎮。11月23日以胡服(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進駐竹溝。中央還先後派彭雪楓、李先念、陳少敏等來竹溝領導工作,在中原地區放手發動民眾.壯大抗日力量,很快打開廠敵後抗日鬥爭的新局面;竹溝成為新四軍成長壯大的一個重要基地。新四軍第四師、第五師和第二師一部的基十部隊都是從這裡山發,會合各地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而發展起來的,竹溝一時成為共產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為中原地區抗戰作出廠重要貢獻,被譽為“小延安”。竹溝黨組織的存在,引起廠國民黨反動派的憎恨,1939年11月11日,國民黨地方武裝1800餘人,突襲新四軍第八團竹溝留守處,殘殺新四軍幹部、戰士、傷員、家屬及革命民眾200餘人,製造了震驚全國的“竹溝慘案”。1944年,汝南、確山、西平、遂平、上蔡等地相繼淪於日寇之手。為了有效地打擊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豫南遊擊兵團以五個連的兵力組成先遣隊,建立了以胡沖店為中心的汝、正、確抗日根據地,並先後在確山的蟻蜂、螞蟻山、大樂山和泌陽的板橋發動攻擊,殲滅國民黨特務武裝和地方武裝數百人,建立了以竹溝、孤山沖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中共豫南地委、專員公署和軍分區在孤山沖成立。豫南遊擊兵團擴充為河南挺進兵團後,開闢了以嵖岈山為中心的豫中根據地,設定豫中地委,專員公署和軍分區等黨政軍機關。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置人民的和平願望於不顧,公然挑起內戰,派重兵向豫中、豫南革命根據地大舉進攻,在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等領導下,中原解放軍於1946年6月成功地組織了“中原突圍”。並在四望山成立鄂豫工委獨立豫南支隊和信確桐工委游擊隊。繼續堅持革命鬥爭。1947年7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正陽雷崗、王莊一帶、與敵人決戰,強渡汝河,挺進大別山,陳賡,謝寓治大軍沿平漢路南下,在遂平和西平之間的祝王寨殲滅國民黨第五兵團司令部和整編第三師萬餘人,俘虜敵參謀長以下官兵8000多人。1949年初淮海戰役結束後、全市各縣先後獲得解放。天中市的人民民眾,終於在黨的領導下,送走了黑暗,迎來了黎明。
1949年3月,建立確山專區,轄汝南、信陽、上蔡,新蔡、正陽,西平、遂平、確山八縣和信陽、駐馬店二市。8月,專署遷駐信陽市,改稱信陽專區。1965年7月,信陽、駐馬店分治,設駐馬店專區,南陽專區的泌陽縣劃歸駐馬店專區,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駐馬店撤地設市。後復故稱天中市。全市轄9縣1區,192個鄉鎮、辦事處(鄉121個,鎮56個,街道辦事處15個),2662個行政村,141個居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
天中市位於河南省南部,地處北緯32°18' -- 33°35 ' ,東經113°10' -- 115°12' 。東西長191.5公里,南北寬137.5公里,總面積15083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8.9%。東與安徽省阜陽市接壤,西與南陽市相連,北與周口、平頂山和漯河為界,南與信陽市毗鄰。
地貌
主要有山地、丘陵、崗地、平原等地貌類型。山地包括豫南桐柏山向西延伸的余脈,山地面積為195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3%。
氣候
天中市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14.9--15度之間,年平均降雨量為850--960毫米,西部為淺山丘陵,東部為廣闊平原。
河流
從北到南依次是:洪河、汝河、溱頭河。
河流都是淮河和長江的支流,分東西兩個流向。向東流者屬淮河的支流,向西流者為長江的支流。兩者均發源於西部山區的山谷地帶。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條,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有42條。
洪河
洪河發源於舞鋼市龍頭山,流經舞陽、西平、上蔡、平輿、新蔡,於淮濱縣洪河口匯入淮河,全長326km,班台以下有分洪道長74km,流域面積12325km2。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出流不暢,易成水災。汝河是洪河的主要支流,發源於泌陽五峰山,經流遂平、汝南、正陽、平輿,在新蔡縣班台村匯入洪河,全長222km,流域面積7376km2。臻頭河為汝河的主要支流,發源於確山雞冠山,於汝南匯入汝河,河長121km,流域面積1841km2。汝河另一主要支流北汝河,發源於西平縣楊莊和遂平縣嵖岈山,經上蔡、汝南匯入汝河,河長60km,流域面積1273km2。
汝河
汝河發源於泌陽縣,為洪汝河水系另一支流(此汝河稱為南汝河,區別於北汝河)。流經泌陽、遂平、汝南、平輿、正陽、新蔡諸縣。在泌陽縣建有板橋水庫,1975年8月8日凌晨垮壩,造成重大災害。在汝南縣建有宿鴨湖水庫,並併入溱頭河河道,隨溱頭河在沙口進入汝河下遊河道,在三岔口(班台附近)與小洪河交匯成大洪河。大洪河在洪河口入淮。
溱頭河
溱頭河由於“溱”字生僻,在當今地圖及書籍中多稱“臻頭河”。溱頭河在當地俗稱沙河,上游稱石滾河,下游又稱餘子河。溱頭河即臻頭河,溱頭河古稱溱水,《水經注》稱“溱水出浮石嶺北青衣山,亦謂之青衣水也”。發源於確山與泌陽交界千眼嶺,流經確山、汝南,全長135千米,流域面積1850平方千米。在上游建有薄山水庫,總庫容6.2億立方米,在夏屯併入宿鴨湖水庫。夏屯以下河段成為宿鴨湖泄洪道,於沙口注入古汝河,隨汝河入淮。
行政區劃
天中市轄1個市轄區、9個縣。市人民政府駐驛城區。
天中市 面積14974平方千米,人口826萬(2003年)。
驛城區 面積 770平方千米,人口 58萬人。郵政編碼463000。區人民政府駐富強路。
確山縣 面積1783平方千米,人口 50萬人。郵政編碼463200。縣人民政府駐盤龍鎮。
泌陽縣 面積2789平方千米,人口 95萬人。郵政編碼463700。縣人民政府駐泌水鎮。
遂平縣 面積1080平方千米,人口 54萬人。郵政編碼463100。縣人民政府駐灈陽鎮。
西平縣 面積1098平方千米,人口 84萬人。郵政編碼463900。縣人民政府駐柏城鎮。
上蔡縣 面積1517平方千米,人口136萬人。郵政編碼463800。縣人民政府駐蔡都街道辦事處。
汝南縣 面積1306平方千米,人口 78萬人。郵政編碼463300。縣人民政府駐汝寧鎮。
平輿縣 面積1285平方千米,人口 94萬人。郵政編碼463400。縣人民政府駐古槐鎮。
新蔡縣 面積1442平方千米,人口102萬人。郵政編碼463500。縣人民政府駐古呂街道辦事處。
正陽縣 面積1904平方千米,人口 74萬人。郵政編碼463600。縣人民政府駐真陽鎮。
* 此處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
人口構成
天中現有人口809萬,197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29.03‰,自然增長率為22.42‰,到1999年全市人口出生率達到13.12‰,自然增長率7.11‰,與1974年相比,自然增長率下降了15.7‰。
天中市以漢族為主,約占全市總人口的99.9%,還有回、蒙、維吾爾、滿、苗等51個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市總人口的0.1%。
交通運輸
天中市區位優勢明顯,發展環境良好。境內京廣鐵路,京深、阿深、新陽、上舞等四條高速公路,106和107國道縱貫全境;省道、區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北至鄭州航空港僅100多公里,水路東通安徽,南入長江,直達上海。新興的天中市市政建設規劃性強,設計起點高,電力供應充足,通訊方便快捷,城市公用設施發展迅速。
承辦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經貿洽談會
天中市是一塊投資興業的熱土。1996年被國家確定為東西合作示範區,1998-2014年,(截止到2014年)連續十六年年成功承辦了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經貿洽談會,吸引了中集集團華駿車輛有限公司、遂平華強塑膠有限公司、榮光工業園等一批企業落地生根,發展壯大,成為互惠互利、合作發展的典範。
特別是2004年以來,天中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按照“打基礎、抓項目、創品牌、上台階”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統籌兼顧、加快發展”的基本要求,突出抓農業、重點抓工業,放手抓民營,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著力推進“三項建設”(項目建設、平安建設、作風建設),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形勢良好。一個嶄新的天中正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闊步前進!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今日的天中市正濃墨重彩,潑灑如火如荼的時代長卷;熱情好客的駐馬店人民真誠希望與天下有志之士攜手共進,再創輝煌!
天中歷史名人薈萃、人傑地靈,從春秋戰國,到唐宋元明清,以至當今,這裡人才輩出。
天中名人
孔門六賢
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在七十二賢中,有今上蔡籍6人,即漆雕開、漆雕從、漆雕侈、漆雕憑、曹恤和秦冉。
韓非子
戰國末期韓國公子(第二王位繼承人),百家爭鳴時期法家代表人。韓非子是韓國貴族出身,因戰國末期韓國北部大多被秦所占,韓非居住在今西平縣境內。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是法學代表人物。主張“法、術、勢”兼用。他的法學理論成為秦始皇建立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的指導思想。
李斯
李斯是今上蔡縣人,為秦丞相,他不僅輔助秦王兼併六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且對秦始皇統一法律、文字和度量衡等做出巨大貢獻。他改大篆為小篆,親書《倉頡篇》為標準文字範本在全國推行,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他也很有文學才華,魯迅先生評價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翟方進
西漢名相,今上蔡縣人。在任丞相司直(丞相佐官)時,敢於打擊不法豪強,曾彈劾漢成帝舅舅成都侯王商等。後群臣推舉,被漢成帝晉升為丞相,高陵侯。由於他不畏強權,故在相位10年間,王氏(王莽)勢力雖極大,但始終不敢覬覦劉家皇位。
桓寬
西漢汝南郡(今上蔡縣人)。他於漢宣帝年間(前60年)被選為郎官(皇帝侍從),他利用幫助皇帝查閱資料、整理文獻的機會,認真研讀了20多年前鹽鐵大論戰的實況記錄,寫出了填補歷史空白的記實性文章《鹽鐵論》,以對話的形式,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當時論戰的過程,是研究西漢時期社會矛盾、思想鬥爭、經濟政策的珍貴資料。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郭沬若先生高度評價“其創造性可以說是走向戲劇文學的開始……”。
許靖、許劭
今平輿縣人。許靖是許劭的堂兄。兩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人物評論家。漢代選拔官吏的主要形式是“舉孝廉”,凡是被舉為孝廉者,須經某些善於識別人物的名士評論。因此,許劭、許靖的評論很影響士大夫子弟的名望和仕途。許氏兄弟利用“月旦評”為時政舉薦了不少人才。如許劭推薦的樊子昭原是賣包頭巾的,並準確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許慎
今平輿縣人(後移居河南郾城)。東漢人。撰《說文解字》15篇,集文字學、古文經學、訓詁學之大成,成為中國的第一部字典。他還對五經加以評論,著有《五經異義》。《後漢書》記載有《許慎 傳》,其族人許峻對《易經》造詣甚深,著有《易新林》、《易災條》、《易決》、《易東占》、《易要訣》等書,對後來後晉時期的玄學很有影響。
應易
建安年間是東漢末年,當時是中國文學史上繁榮燦爛的時期之一,尤以詩歌為盛,其五言詩取得突出成就,史稱“建安文學”。主要代表是曹氏父子(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阮瑀、陳琳、劉楨、徐幹、應易)中應易為今汝南人,被曹丕譽為“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其弟應琚在文學的某些方面成就更大。
乾寶
東晉史學家、文學家,今新蔡縣人。晉元帝時主持修撰國史,其著作《搜神記》是魏晉志怪小說的傑出代表,是中國第一部神話小說集,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范縝
今泌陽人。南朝齊梁間思想家,傑出的無神論者。其著《神滅論》,肯定了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觀點,把古代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宗教神學的鬥爭推向了高峰,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寶貴遺產。
上蔡先生
北宋上蔡人。與游酢、楊時、呂大臨同受教於理學家程灝、程頤兄弟門下,號稱“程門四子”。作品有《論語說》、《上蔡先生語錄》。其中《上蔡先生語錄》由南京理學家朱熹親自編選、校訂、繕寫,足見朱熹對該書的推崇,是介於二程和朱熹之間承前啟後的理學大家。作為北宋唯心主義理學的繼承人之一,在歷史上也很有影響,後世敬稱“上蔡先生”。
汝南趙氏
清代汝南馬鄉趙延東,以子孫顯貴,誥封“振威將軍”。其三子趙毓桂曾中武舉,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專教皇太子旻寧(即道光帝)騎射兼伴讀,誥贈“振威將軍”,其子趙雲鵬曾中武舉,殿試一甲第一名,為狀元郎,後歷任陝西、廣西、廣東等地團練,抵禦英、法侵略軍和海盜騷擾。
捻軍領袖――陳大喜
陳大喜,清朝豫南捻軍領袖,今平輿縣人。鹹豐元年(1851年),陳大喜和皖捻首領張樂行結拜兄弟,並任皖捻各棚拳場總教練。後陳大喜在家鄉舉起反清大旗,在豫南很有影響。太平天國失敗後,陳大喜與賴文光、張宗禹等收集太平軍餘部,迅速整編了一支新捻軍,殺死號稱常勝將軍的清親王僧格林沁,後被清政府鎮壓,陳大喜下落不明。
郭麟閣
西平縣人,著名學者、法語專家。他是第一位把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譯成外文傳到歐洲的中國作家。
漆雕開
春秋時,蔡國人漆雕開(今上蔡縣人)是孔子有名的弟子,研究《尚書》頗有成就,後成為儒家名人七十二賢之一。
許揚
東漢著名水利專家許揚(今平輿縣人),主持重建的古代罕見大型水利工程鴻隙陂,對當時汝南郡的農業生產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對後世的水利工程建設也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
盧鏜
盧鏜,今汝南縣人,出身將門之家,是嘉靖年間東南沿海一帶抗倭名將,其威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
陳大喜
陳大喜,豫南捻軍領袖陳大喜(今平輿縣人),從清鹹豐十年十一月領導豫南捻軍起義始,在五年多的軍事活動中,曾指揮擊殺清軍名將僧格林沁,有力地配合了太平軍的鬥爭,在我國農民戰爭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楊靖宇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出生於天中市驛城區(原確山縣),是我國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曾任確山縣農軍總指揮、中共哈爾濱市委第一任書記、中共滿洲省委軍委代書記、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等職,1940年壯烈殉國,年僅35歲。
雷保森
中國人民志願軍“反坦克英雄班”班長雷保森,天中市上蔡縣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該班創造了用步兵武器擊毀坦克的光輝戰例,他為此獲得“一級人民英雄”的稱號。
現代著名畫家魏紫熙,天中市遂平縣人,他的《黃山雲海》是中國政府作為禮品贈予外國元首或政府的贈品之一。
李丁隴
現代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李丁隴,天中市新蔡縣人,其代表作是連環畫《二萬五千里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