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頭

大馬頭

大馬頭,地處運河大堤東側的邵伯條石街,是蘇中地區保存較好的古街道。

大馬頭
地處運河大堤東側的邵伯條石街,是蘇中地區保存較好的古街道。從中大街到上河邊拾級而上,抬頭便見一高大牌樓,上面有石刻“大馬頭”三字。最近,牌樓按清代原樣重修,愈顯古樸風貌。站在“大馬頭”橋上,你會感受到當年帆檣林立、裝卸繁忙的興旺景象。
據史書記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漕運從揚州到長安,經過邵伯。元朝,大運河溝通了北京和杭州,邵伯成了水上中樞。明清水運,邵伯又是南北貨來往的集散地。運河邊上的大碼頭,繁榮景象更是歷代不能相比。一方面,北方之船裝來河南、山東的北貨及淮南的鹽,都不願過江;另一方面,南方之船裝來江西瓷器、桐油、麻絲及江南茶葉、絲綢等貨物,都不願海運。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3),年過境瓷器40萬件、淮南鹽400萬大引(1大引為400斤)。此外,國外的使者,上京趕考的書生,派往南方的京船,也要在這裡的驛站停歇。沿岸20多個碼頭,停靠船隻200多條。只見官船進了鎮,從遠而近吹起了長號,有的2艘,有的4艘,“嗚嗚”聲響徹古運河上下,很是威武。你還可以聽到南米市盡頭水壩牽引船隻的號子聲,與碼頭上船工搬運貨物的號子聲遙相呼應,此起彼伏,甚為壯觀。由於南來北往客商眾多,邵伯街上先後建起了江西、中州等7個會館,浴室業、茶館業、旅館業應運而生。北貨、豆行、糧行、油麻各業興旺。清代康熙、乾隆6次南巡都在此過境。道光三年(1823)十二月初五,林則徐由京返江蘇乘官船晚停邵伯,揚州署守黃在厚、甘泉縣令朱勃、邵伯司巡檢都到大馬頭迎送。
清鹹豐五年(1855)黃河北徙,繼滬寧、京浦鐵路通車,物資集散南移鎮江,邵伯航運業日衰,只留下了這寂寞的碼頭。如今“大馬頭”3個大字仍深深地鐫刻在古老的牌坊上,似乎向人們訴說著古碼頭的興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