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堂畫派

大風堂畫派

大風堂畫派——張善子、大千先生正式收入大風堂的門人中很過畫壇泰斗級的人物,都自稱大風堂門人,漸漸地就形成大風堂畫派。

基本介紹

大風堂畫派:大風堂畫齋由張善子張大千昆仲在上海拜師學藝時共同創建的。在二十世紀20年代,張善子、張大千在上海西門路西成里客居時,因有緣收藏到明朝畫家張大風所畫《諸葛武侯出師圖》,對此畫愛不釋手,加之對張大風的畫藝十分傾慕,且又同姓張,故在極其得意之餘,張善子、張大千昆仲即將西成里居室的廳堂取名為“大風堂”。這可以從1932年張大千在一次壽宴後與賓客的談話中了解大風堂的真正來源。張大千當時對客人說:“我自幼崇拜明末清初的張風,母親也酷愛其畫技,他姓張,我也姓張,五百年前是一家。我和家兄議定,便將張風的字(大風)用來命名畫室,以催自進。”(註:張大風,南京人,清畫家,工山水、花卉、人物,人品與藝術均極受張善子、張大千兄弟推崇)。後來張善子、張大千昆仲開堂收徒,傳道授藝,所有弟子們皆被稱為“大風堂門人”。大風堂對張大千來說,更是其生活、情感、藝術創作的寓所。特別是張大千早年在上海臨仿石濤畫跡,幾可亂真,後來被人譽為“現代石濤”。抗戰時期,張大千嚴辭拒絕了日本侵略者的利誘和威脅,為此曾入獄,但大師張大千仍不向淫威屈服。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張大千不顧家人親友反對,自費去敦煌莫高窟寫生,歷時兩年多,臨摹了近300幅敦煌壁畫,他不愧是中國臨摹敦煌壁畫的第一人。所以大風堂也是張大千生活、情感、藝術的寓所,其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成就了“大千學”的經緯。被張善子、大千先生正式收入大風堂的門人,有幾十位,其中有不少成了畫壇泰斗級的人物,弟子們都自稱大風堂門人,所以漸漸形成大風堂畫派或大千畫派。步入大風堂學藝,需具備繪畫天賦和端正人品,並經張氏家人或好友兩人推薦,再經遞門生帖,行叩頭大禮,即可算是入門弟子了。自1921年大風堂在上海首次收陸元鼎為門生以來,60餘年間,門生盈門,桃李滿天下。如1947年顧福佑在上海的張大千寓所拜門,先是依序拜了壁上張善子的遺像、張善子的夫人二師母,然後拜排行第八的張大千和八師母,緊接著便是叩頭。從那以後,顧福佑就常將習作帶到張大千寓所請教,或靜觀老師作畫,或接受老師指教。張大千對入門弟子採取揚長避短、因人施教的方式授藝,使其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樹。在張善子、張大千的教導下,大風堂門人藝震畫界,慕凌飛、梁樹年田世光、林建園、王康樂、孫雲生、唐鴻、龍國屏王永年、高橋廣峰等弟子或立社團、或興教育、或出畫冊、或辦展覽、或帶徒傳藝,傳承大風堂精湛技藝,展示大風堂神韻于海內外,名播五洲,藝傳四海。門人何海霞被譽為“金碧青綠山水第一人”,黃獨峰則成為“嶺南畫派”中堅力量,簡文舒女士因畫藝精湛,美利堅合眾國水墨協會還專門設有“簡文舒獎”,她還被美國國立藝術學院和英國黃金藝術學院評為院士,其作品被幾十家世界著名博物館收藏。傳人弟子謝臨風、鄧由懷、陳沫吾、謝泰偉、劉起伏、范汝愚、汪晉權、曾偉,等等,已成為當今畫壇的中堅實力派畫家。故大風堂畫派是指由張善子、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及其傳承人共同構築、並以大風堂畫齋命名的繪畫群體。如今,眾多的大風堂門人弟子和傳人弟子正站在革新中國畫的前沿,高揚大風堂的藝術旗幟,向世人昭示:“大風堂畫派”已經崛起,並呈歷久彌堅之態,它是一個有別於“長安畫派”、“海上畫派”、“京津畫派”等唯一不以某個具體區域劃分和命名的畫派;它是一個延續、開放、包容性極強的中國畫畫派,不管是山水、花鳥、人物畫種,還是工筆、寫意、潑墨潑彩等畫法,大風堂畫派的畫風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中國畫畫派。許多出入大風堂的藝術界朋友也是成就突出的畫家。同時,大風堂畫派中的藝術家有的又是另外畫派的創始人之一。如象何海霞就是長安畫派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大風堂弟子中組成人員有:何海霞、謝稚柳龍國屏、王永年、王康樂、蕭建初、張心瑞、田世光、慕凌飛、胡若思、胡爽庵、劉力上、俞致貞、婁次郊、黃獨峰趙蘊玉、孫家勤、梁樹年、喻繼高、嚴盛媛、曹大鐵張正雍、胡立、劉君禮、陳從周、宋美玲、羅新之丁翰源、謝伯子、糜耕雲等。隨著第一代弟子的漸漸辭世,第二代再傳弟子裡也有謝臨風、鄧由懷、陳沫吾、趙夜白、李鯉胡真來徐壽鵬李代遠、謝泰偉、屠際春、聶振文、劉起伏、秦學文、汪晉權、范汝愚、吳嗣坤等不少藝術界的佼佼者,顯露出大風堂畫派的卓越生命力。

張大千的藝術及市場分析

藝術與投資

文_馬學東

張大千(1899-1983),是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的“全能大師”。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師古、師自然、師心

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大致可以分為“師古”、“師自然”、“師心”三個階段:40歲之前他以古人為師。自古以來,一個畫家能否承前啟後、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他傳統功底是否深厚。張大千的傳統功力,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曾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臨摹古人名作,從清代石濤起筆,到八大、陳洪綬、徐渭等,進而廣涉明清諸家,再到宋元,最後上溯到隋唐。特別是他臨仿石濤和八大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幾近亂真。

40歲至60歲之間他以自然為師,遍游名山大川,1925年到1937年他更是三游黃山,無論是遼闊的中原、秀麗的江南,還是荒莽的塞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張大千曾說:“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際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的多才有所獲。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的。”之後他又向石窟藝術和民間藝術學習,尤其是1940至1942年他面壁敦煌三年,臨摹了歷代壁畫,再次獲得了傳統藝術的滋養,為其創作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0歲後張大千以心為師。他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之上,受西方現代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獨創潑彩畫法。他的潑彩畫,把色與墨相融相間,將半抽象與寫意的具象畫法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大千山水畫的風格及市場

張大千的山水畫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以學石濤為主,兼及梅清、石溪、程邃、朱耷等,用筆細勁、豪放,不拘一格。38歲前後,他除了師法古人,尤其是唐、宋人的法度之外,又以造化為師,以“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石濤精神,先後遊歷了黃山、華山和峨眉山,從千變萬化的自然景物中汲取營養,逐漸形成了利落、靈秀、峻峭、爽利的山水畫風格。石濤的山水畫古樸凝重,而大千的山水畫運筆勁健、靈秀,有現代畫的風格。其山水畫中的人物筆簡神足,面相圓潤,衣紋線條嚴謹流暢。

早期張大千學習傳統,以摹古入手。他臨摹水平極高,進而到作偽,特別是他臨摹石濤和八大作品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很多大收藏家、鑑賞家都難以辨認,在當時被傳為笑談。目前,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藏有他的偽作,如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收藏有他的《來人吳中三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他的《石濤山水》和《梅清山水》;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疊嶂圖》等。這正是張大千傳統繪畫深厚功力的體現。

從1940年赴敦煌之後到1957年是大千山水畫創作的中期,也是其山水畫創作的成熟期。由於他深受敦煌壁畫的影響,進而畫風為之一變,逐漸出現較多的自家面目,除在皴法、設色上仍然有石濤的影子外,他在創作手法上豐富多彩,用筆圓潤、簡潔、設色明快、清麗,變王蒙的厚密蓬勃之風為靈動疏朗之格。一改明清一味摹古、脫離生活的文人畫之弊病,開始創作了大量寫生記游作品,別有情趣,這時期其創作的青綠或金碧山水作品也有所增多。

1957年張大千58歲時由於突患眼疾,畫風趨向寫意。63歲以後,張大千的山水畫創作逐漸進入晚期。此時的他正在探索山水畫的革新問題,開創了潑墨、潑彩的新畫風,這個階段是張大千繼其集傳統大成之後走向個人創新巔峰的階段。縱觀這個階段張大千的山水畫,其構圖新穎,大氣磅礴,不拘一格。無論全景式、局部式,或一水兩山式的自然分疆法他都採用。在墨色的運用上,以設色居多,往往多是工筆重彩,大紅大綠,泥金鋪底,燦爛奪目,與一般文人畫崇尚淡雅明顯不同。

從市場層面看,張大千各個階段的山水畫一直深受藏家的喜歡,尤其是其中期和後期作品價格目前更是漲幅居前。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香港拍賣市場中,張大千的山水畫精品就屢創高價。1987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的《潑墨桃源圖》以170萬港幣成交,創出當時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1989年他的《松壑飛泉圖》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中以287萬港元成交;1991年他的《靈岩山色》在佳士得拍賣中以429萬港元成交;1992年他的《青城山》四屏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中以748萬港元成交;1994年他的《幽谷圖》在蘇富比拍賣中以816萬港元成交,這件作品被台灣著名收藏家林百里收藏,是其“廣雅軒”的鎮館之寶。

進入到新千年以來,拍賣市場上高價作品多為他的山水畫作品。根據目前雅昌藝術網的數據,張大千目前成交價格超過一千萬的作品有59件,其中山水畫就占了38件,並且其不同階段的山水畫都有高價創出。由於張大千的晚期作品基本都流藏在國外,因此2005年前的國內拍賣市場上出現較多的是張大千早期以及他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的作品。目前這類作品精品價格也從百萬級別增長到千萬元的層級。例如香港佳士得2010年秋季拍賣會上拍的張大千1949年創作的《仿王蒙青卞隱居圖》成交額就達到2753.72萬元。北京保利2010年秋拍徵集的張大千1941年創作的《山水》四屏是張大千早期的佳作,該件作品從筆法、圖中松樹畫法、寫形點苔均遵守石濤之法,但有其強烈的個人風格的再創造作品最終成交價高達2576萬元。

張大千中期的工筆青綠山水作品風格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這時期的作品大多屬於張大千寓居海外之前留在大陸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國內收藏較多,因此國內的收藏者見的最多的,國內學術界研究較多的也是張大千這個時期的作品,內地藏家相對比較喜歡這個時期的張大千作品。在剛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2011年春季拍賣會上,張大千1953年創作的《蜀山春曉》就以5430.9萬元的高價成交。張大千1948年創作的《峨眉接引殿》最早曾在1948年春張大千在上海成都路的中國畫苑舉行的畫展展出過,在那次畫展上展出的大部分是張大千的工筆重彩作品,作品融入了張大千遊歷峨眉山時的生活體驗,以自然實景之山水為描繪對象,同時也注重物理、物象的寫實性傳達,包括山石林木的質感、自然生態以及空間透視等表現。後來這件作品被北京文物商店收藏,1995年曾在北京瀚海上拍,2010年6月在北京保利春拍以5488萬元成交。

張大千晚期作品以前主要流傳在海外,其晚期作品也代表了張大千作品最高的藝術成就。張大千潑彩作品價格在90年代一度攀升,但隨後受東南亞經濟危機的影響,價格上揚的步伐被抑制。2005年以後這類作品才從海外陸續流回國內市場。毫無疑問,突破億元的《愛痕湖》是此類張大千作品的典型作品。這件作品是張大千的巨幅絹本潑彩作品。抽象的墨與彩“潑”出的山,如海浪般洶湧於畫面;清晰、謹飭的房舍,則靜處於“波濤”間。構思的宏闊,與細節的清晰,有機地融為一體,堪稱張大千化用西方抽象派藝術與中國傳統文人藝術的水乳交融之作,並且來源於研究中國美術史專家方聞,創出突破億元價格實至名歸。此外2009年在北京匡時上拍的《瑞士雪山圖》、2010年在香港蘇富比上拍的《闊浦遙山》都是此類佳作。

大千人物畫的風格及市場

張大千最富於創造性的是其人物畫。其畫多以傳統的人物畫為根基,同時吸收現代美學思想,造型準確,形象生動。1929年張大千30歲赴敦煌臨摹以前,所有仕女造型削肩清瘦,設色柔麗妍美,弱不禁風,有病態之美,畫風學清代的改琦而又有自家特色。1941年42歲在三次赴甘肅敦煌臨摹壁畫之後其畫風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大量吸取了唐人的筆意、造型和賦色的長處,並融於自己的創作之中。所畫仕女圓潤俊美,體態豐腴,設色濃麗,筆法嚴謹,衣裙圖案精美,線條流暢,給人一種健康的美感。此外他還擅畫佛像和白描人物。1957年他患目疾以後,他筆下工整細膩的人物畫減少,寫意的人物畫大增。

張大千的仕女畫和高士畫是張大千人物畫最為常見的兩類題材。這類作品在80年代開始出現在港台拍賣市場當中。1981年到1988年張大千仕女作品的落槌價格大都在5萬港元以下,這個時間段成交價格較高的是1981年在香港港蘇富比上拍的《龍女禮佛》落槌價為11萬港元;1989年之後張大千仕女類作品價格有所上揚,作品的落槌價在10萬港元之上的數量有所增多。1990年在香港佳士得成交的張大千1946年創作的《番女擎彪圖》以125萬港元成交,創出當時作品拍賣最高價。1992年9月在香港佳士得上拍的《美人屏風圖》以70萬港元的價格落槌。隨著93年內地拍賣公司陸續成立之後,張大千的仕女作品也開始在國內拍賣市場中亮相,這個階段張大千1940年代的仕女作品售價較高,北京翰海拍賣的《拈花仕女圖》就曾經拍出過77萬元的高價。普通的仕女作品價格在10萬至20萬元之間。2004年香港蘇富比上拍的《摩登仕女》以655.8萬港元成交,這件作品原為諦仙館舊藏。多次著錄與張大千作品畫集。2009年以來隨著張大千作品整體行情的抬升,他的仕女作品價格也有所上揚。精品價格漲到百萬元以上,甚至出現了千萬元成交的此類作品。2010年5月香港佳士得上拍的張大千1954年創作的《拈花仕女圖》以1237.98萬元成交,這是張大千此類作品拍賣最高價。

張大千的高士圖也是張大千人物畫的一類作品。這類作品也是80年代最早是在港台拍賣市場上拍,但價格低於其仕女類作品,當時價格大都在5萬港元之下。1980年11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的《賞蓮圖》以14萬港元成交,這1980年到1986年張大千此類作品拍賣最高價。1987年之後,張大千高士圖作品價格雖有上漲,但絕大多數作品的落槌價格都在十萬港元之上,1992年在香港佳士得成交的《春遊》就以75萬港元成交,是90年代張大千高士作品的最高價。90年代,內地拍賣市場張大千的高士圖作品價格基本上保持在20萬元。大千早期作品《松下高士圖》在2004年廣州嘉德拍賣的以330萬元高價,這是張大千高士圖作品拍賣最高價。2008年秋季拍賣中國嘉德推出了“逸雲堂藏畫”拍賣專場,該專場藏品來自台灣藏家蔣氏兄弟。這場拍賣成交額1265.6萬元,該專場上拍的幾件作品都是張大千的高士圖。張大千此類高士圖精品目前的市場價位在百萬元層級,例如2009年在西泠印社拍賣公司以268.8萬元成交的《梧桐高士圖》和2011年在中國嘉德以253萬元成交的《古木高士圖》都是此類作品的市場高價。

張大千還有一類人物畫是臨摹敦煌壁畫人物造像的作品,這批作品不少進入公共收藏,因此流入市場的此類精品並不多見,但這類作品屬於張大千極為精彩的吸收中國古代繪畫精華作品之後的再創作,這類工筆人物作品堪稱張大千人物畫中最為精彩的題材。2005年在北京榮寶上拍的張大千1948年創作的《臨敦煌莫高窟唐人觀世音造像》就以176萬元成交,2009年嘉德秋季拍賣會上拍的《臨敦煌佛像》以336萬元成交。最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在中國嘉德四季拍賣會上拍的張大千1935年創作的《天女散花》,這件作品描繪天衣飛揚的女仙,手持蓮瓣,“散盡天花”的景象。所繪人物氣象安詳嫻靜,造型典雅,線條運用自如,轉折之處則頓挫有力且富節奏感,整幅作品盡顯唐人氣度,正符大千自題“擬唐人壁畫筆法”之意。當時的成交價236.5萬元。2010年12月這件拍品出現在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上,創出了7448萬元的成交高價,足見此類精品受藏家的追捧程度。此外在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拍的張大千1941年創作的《飛仙》以2561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北京翰海2010年上拍的張大千1941年創作的《南無觀世音菩薩》(立軸)以1926.4萬元人民幣成交。

大千花鳥畫的風格及市場

張大千所繪花鳥、走獸,早年主要師法陳淳、徐渭、石濤和八大山人,題材多樣。技法上勾勒、寫意兼而有之。在行筆節奏和墨色處理上多添新意,並運用自如。他筆下之木本花卉的枝幹柔中蘊剛,用墨華滋多變,敷色清嫩鮮活,意境閒逸。在花鳥畫中,張大千最擅長畫荷,也最見成就。大千畫荷,工筆、寫意具能,早年多水墨寫意,胎息於八大、石濤、青藤、白陽。1943年,敦煌歸來後,大千先生的荷花中便融入了壁畫的金碧輝煌。此幅風裳翠蓋,墨葉紛披,紅花灼灼。用金線勾勒花瓣,赤金點綴花蕊,朱紅重彩敷色,復以宋人筆法鉤葉脈,高華富麗,風神獨具。從目前所見傳世作品看,大千先生這一路兼工帶寫、勾金重彩的荷花,基本是在從敦煌回來的一兩年內創作,數量很少。在四十年代中後期,多見較為清麗淡雅的粉荷;五六十年代以後,則又是潑墨潑彩的一種面貌了。

張大千的荷花創作很早就有被海外美術館公共收藏的記錄。1933年,張大千的作品參加在法國巴黎波蒙博物館舉行的“中國近代繪畫展”,他的作品《荷》就被該館收藏。1945年他完成了巨幅四屏《大荷花》創作,曾在四川展出。1949年張大千向毛澤東主席贈送了他繪製的《荷花圖》。足見,張大千對這類作品的看重。1963年10月,張大千在美國紐約的希爾艾德勒畫廊舉辦畫展,在這次畫展中張大千的巨幅作品六屏通景荷花被美國《讀者文摘》雜誌以14萬美金的價格被收藏,創下當時國畫售價的最高紀錄。張大千60年代之後創作的潑墨荷花和40年代之後創作的重彩勾金荷花價位一直較高。在國內拍賣市場出現最早的張大千荷花作品是1994年在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出現的《荷花》立軸,當時的成交價為44萬元。1995年在香港佳士得上拍的1973年創作的潑彩荷花以376萬港元成交;1999年台灣著名收藏家林百里以829萬港元的價格在香港佳士得購藏了張大千的《荷花》(四屏)。2002年在香港蘇富比上拍了張大千1975年創作的《潑彩朱荷》(屏風),這件作品以2143.32萬元人民幣高價成交,是目前張大千畫荷作品最高價。

張大千其它類型的花鳥作品目前價位偏低,精品會接近百萬元,一般作品價格10萬至幾十萬元之間不等。目前最高價是在1933年創作的《山水花卉冊頁》,在西泠拍賣以4256萬元成交。

張大千藝術的公共和私人收藏

張大千1949年以前的畫作多半藏於大陸,包括他早年以及從敦煌面壁歸後的中期力作。比如故宮博物院和四川博物館以及四川內江張大千紀念館等地。據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院專家楊丹霞介紹,北京故宮博物院共收藏30幅左右的張大千畫作。

1950年以後,張大千長期游居海外,所以他的畫作有不少散歸海外各公私收藏機構,法國、德國、英國、日本、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的公共收藏機構都有數量不等的張大千作品收藏。

1976年,在結束了20多年的海外生活後,張大千到台灣定居,這一時期創作的精品盡歸台北之公私收藏單位珍藏。台北歷史博物館目前大概收藏張大千大小精品之作140餘件。對於張大千作品收藏較為的系統和數量較多的當屬林百里。林百里在對於張大千精品的爭奪上從來都是毫不猶豫,在上世紀90年代曾三次刷新張大千作品成交紀錄,分別是1992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中以748萬港元拍得《青城山》(四屏),1994年在蘇富比拍以816萬港拍得《幽谷圖》,1999年張大千《荷花》(通景四屏)被林百里在佳士得以829萬港元收入囊中。突破億元的《愛痕湖》也是他購藏的。他的畫廊“廣雅軒”收藏有上百幅張大千的畫作。他所收藏的張大千畫作數量僅次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在林百里的所有收藏中,張大千的畫作占了總收藏金額的74%。此外,港台和海外還有不少張大千作品痴迷者。

無論是公共收藏還是私人收藏,他們都是被張大千作品的魅力所折服,毫不誇張的說,張大千的作品的收藏群體遍布華人世界,對其作品產生收藏願望的藏家人數只會越來越多,因此其作品市場行情也會越走越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