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何海霞(1908—1998) ,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家、書法家,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的專業畫家;滿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於北京,其父母酷愛文藝,對少年時代的何海霞影響頗深。何海霞幼時即喜愛書畫,青年時期曾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1934年拜張大千為師,隨其遊歷山東、四川。
何海霞隨張大千習畫期間,飽覽了中國古代名畫並大量臨摹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真跡;1936年,他與齊白石、張大千、於非闇在長春、大連等地舉辦作品聯展。
1951年春,由重慶遷居西安。1956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任專業畫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與石魯、趙望雲等一起切磋山水畫創新,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並成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
1961年,他曾應中央美術學院之邀,在該院授課兩年,培養了一批中國畫人才。
1976年後,他應邀為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等重要場所創作許多巨幅山水畫,為社會矚目。
1983年,他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不久後調到北京,在中國畫研究院任專業畫家,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此間兼任中國國際友好聯絡委員會顧問,以藝術為紐帶,為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
何海霞先生擅長山水畫,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飽游沃看,師法自然。
何海霞的山水畫成熟於20世紀50年代,他在水墨、青綠、界畫等諸多領域均有所建樹,面貌多樣,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緻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給了他不少靈感,其作品個性鮮明,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華滋,蔚為大觀。
從藝經歷
人物生平
1908年10月7日(清光緒34年9月13日)生於北京一個滿族家庭,父親何子元靠寫字生活,幼年隨父學習書法。
1924年投師北京畫家韓公典學習國畫。同時兼學裝裱、鑑賞等技藝。
1926年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曾任評議員、研究員。
1927年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中國畫聯展,其作品廣得好評。故被破格提升為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員。
1935年投師大風堂畫派,成為張大千入室弟子。這是何海霞藝術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藝術履歷
1936年作品《山中一夜雨》入選第二屆全國美展。並在《藝術通訊》發表。何海霞同齊白石、張大千、於非闇四人聯展在長春舉行。
1937年 《“七·七”事變,張大千被困頤和園,何海霞冒險將老師營救回城。
1939年經篆刻家壽石工介紹,入北平古學院,作畫為生。
1945年抗戰勝利,張大千返回北京。師生重逢。
1946年隨張大千入蜀,遍游峨眉、青城,並飽覽張大千所藏曆代名畫,獲益匪淺,並與張大千多次合作人物、山水巨幅,為英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博物館收藏。
1949年張大千出國,何海霞滯留重慶。賣畫為生。
1950年遷居西安,在衛生局從事美術宣傳工作,此間結識石魯、趙望雲。
1956年經石魯、趙望雲介紹加入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其作品《西坡煙雨》、《寶成鐵路》等被國家收藏。1958年創作《華山圖》、《馴服黃河》、《黃河禹門》等作品。
1959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61年應中央美術學院邀請,赴京為國畫系授課。
1962年與石魯、趙望雲等共同舉辦“中國畫研究室習作展”,並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展,反響強烈,何海霞、石魯、趙望雲被譽為“長安三傑”。“長安畫派”由此產生。
1963年再度深入陝南山區,創作《桑山行》組畫及《丹鳳山區》等作品。
1966年受“文革”迫害,游離陝西、河南等地,仍有不少新作。
1970年被迫下放陝西富平莊裡落戶,繪製陶瓷。創作巨幅長卷《收租院》。身困逆境,但不懈對藝術的研究和追求。
1975年重返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創作組,並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延安頌》。創作《終南積雪》、《香積寺晚鐘》等作品在陝展出。
1976年應文化部邀請赴北京作畫,此時為何海霞創作的鼎盛時期,先後為北京飯店、釣魚台國賓館繪製巨幅金碧青綠山水。
1979年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又任陝西省政協委員。為北京全聚德宴會廳作巨幅《華山圖》。受西安政府委託作《唐大明宮》、《唐青龍寺》復原圖,贈日本東京、京都,並為陝西省創作多幅巨型山水畫。
1981年見報載張大千繪製《寶島長春》的訊息後,即開始構思,歷經半年有餘,為北京飯店創作出三十二米長巨幅金碧青綠山水《大地長春》以為回應。
1983年為釣魚台國賓館繪製《晴巒暖翠》,為中南海紫光閣創作《愛我河山》等,被授予獎狀,為西苑飯店作巨幅金碧山水《廬山圖》。在《中國畫》1983年第二期發表創作論文《山水情趣》。
1984年 調文化部所屬中國畫研究院為研究員,同年在山東煙臺等地創作《蓬萊仙閣》、《金碧山水》等作品。榮寶齋出版《何海霞畫冊·山水部分》,並發表文章《林泉拾萃——山水畫法漫談》。
1985年西安長安畫院授予名譽院長。作為名譽顧問,隨以王震為團長的政府代表團訪問日本,為中曾根首相作《松風海水圖》,中曾根以自己的作品《富士山》回贈。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山水畫《華山》二幅。1986年 在中國畫研究院舉辦個人畫展,並將《看山還看祖國山》、《泰山圖》兩幅巨幅山水畫捐贈給中國畫研究院收藏。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何海霞畫集》,親自為畫集寫序《寫在前面的話》。創作巨幅金碧青綠山水《大地一統錦繡山》被京西飯店珍藏。
1987年參加香港舉辦的“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展”,獲“中日兩國現代水墨畫大展”優秀獎。
1988年陝西國畫院授予名譽院長。入選英國出版1988-1989年世界名人錄。被聘為中國函授大學顧問。
1989年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個人畫展,並出版《何海霞畫集》。1990年赴日本訪問交流,與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先生會面,交流畫藝。捐贈給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山水畫一幅,作品被拍賣25萬元全部捐獻。
1991年在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創作的山水畫作為國禮送給泰國國王行宮“淡浮院”珍藏。為文化部舉辦的中國藝術節基金會捐贈青綠山水《華山》一幅。
1992年江澤民主席出訪日本,把他創作的《黃山蓮花峰圖》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6月6日在西安長安畫院主持“海霞天地”(何海霞紀念館)開館儀式,館內長期陳列各個時期精品百餘幅。陝西電視台拍攝大型電視片《何海霞陝西行》,在陝西美術館作《中國畫創作》講座。陝西旅遊出版社出版大型畫冊《何海霞書畫集》,選編了何海霞1932至1992年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二百餘幅。
1993年赴四川參加張大千紀念館開館儀式。
1994年創作丈六匹青綠山水《盛世海歌》被北京飯店珍藏。作六尺長潑色點金山水長卷,為香港收藏。
1995年在台灣舉辦“何海霞·何紀爭·曹湘秦家族畫展”。1996年台灣《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何海霞》專刊出版。中央電視台拍攝《東方之子——何海霞》
1997年3月,何海霞將自己創作的46幅國畫精品捐贈給國家,分別為中國美術館和中國畫研究院收藏、保管。6月,何海霞將國家獎勵的20萬元,捐贈於甘肅裕固族自治縣紅灣國小,支援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蘇州古吳軒出版《當代中國畫全集·何海霞》。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何海霞畫選》。
1998年榮寶齋出版《何海霞畫冊·潑繪山水部分》。
1998年8月5日21時零分 何海霞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歲。
個人成就
50年代末~60年代初,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作契機,共創“長安畫派”,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骨體堅凝,意象雄奇,具有獨特風貌;出版《何海霞畫集》《何海霞書畫集》;1988年入英國《世界名人錄》。
上世紀40年代,因為時局動盪,何海霞不得不以賣畫為生,生活非常貧困,期間,何海霞還得了一場大病,家庭幾乎瀕於絕境,幸好同門李樹人時常資助他,才能夠度過那段艱苦的歲月。
由於時局動盪,生活艱難,何海霞後來遷居數次。開始,他遷出了琉璃廠東北園,租住在北平山西街的小房內,生活非常拮据,但是他依然堅持在藝術上的不懈探索。後來,又搬到了北京西單的宗帽四條14號,為了維持生計,這時候何海霞作畫更為勤奮,往往是畫剛一做完就去琉璃廠賣掉,換回一些食物,勉強度日。
1945年,抗戰勝利,張大千又重返北平,何海霞與老師再度重逢,他開始協助張大千蒐集琉璃廠的書畫珍玩,並協助鑑定。
1946年3月,何海霞跟隨張大千南下四川,在那裡遍覽名勝,觀景寫生。那時候,他們住在郫縣太和場鍾家大院,後來又搬到了成都昭覺寺西塔院;何海霞結識了葉淺予。當時,葉淺予偕夫人到四川拜望張大千,何海霞和他們相識相交。那段時間,張大千多仿臨古畫,一部分由何海霞起稿,同時,他也為張大千代筆畫山水畫,並多次和張大千合作人物、山水巨幅,不少作品被英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收藏。
作品風格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早已高度嫻熟地融為一體,水乳交融,天衣無縫,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和諧的統一。這是何海霞用60餘年的時間,對傳統潛心研究,對自然和生活深入體察,通過千錘百鍊的藝術實踐,最後達到前無古人的突破和貢獻。它提高了國畫藝術語言的涵泳濃度,開拓了語言體系的視野,增強了國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何海霞先生的《雨後山嵐》、《湘西不二門》、《潑色寫青山》等作品,即是何海霞這種藝術造詣的具體體現。所折射出的是一種人格的魅力,積極向上、氣勢磅礴、大氣凜然,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充分反映中華民族積極向上、奮發不止的精神面貌。每臨其作,不禁油然而生浩嘆祖國大好河山所升華出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而另一方面,則是觀者最直接的感覺撲面而來,自身人格的升華,仿佛不是浩嘆山河之美,而是烘托出(觀畫者)自身人格向著壯美山河所指向的更高、更遠、更遼闊、更崇高的境界升騰。
20世紀90年代,何海霞作品進入其個人繪畫生涯的高度成熟時期,尤其是金碧青綠山水畫達到了當時無人企及的境界,至今尚無來者可追,可謂“‘金碧’輝煌”。
何海霞作品在藝術市場上也備受各家青睞和追捧。除了在榮寶以220萬元、高出估價3倍多成交的《仿巨然雪景》,其金碧山水《小三峽》、《泰山雄姿》也分別以148萬元、110萬元成交。因此,本次上拍的多幅作品,其升值潛力都值得期待。
2009年5月30日,中國嘉德09年春拍圓滿結束。據統計,其中,何海霞晚期的金碧山水——《泰山雄姿》(鏡心),最終以296萬8千元人民幣成交。
藝術評價
20世紀末到至今,學術界已逐漸掀起了一股“何海霞研究熱”,如各種有關他的論文、專著和“何海霞藝術研討會”等。據現有的資料來看,不管是藝術界還是學術界,都對其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與肯定。下面,我們就來看,這一論斷是否有確實可靠的依據。
首先,探析出何海霞的繪畫已得到藝術界的認可與高度評價。原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的龍瑞先生認為“何海霞先生是中國畫界的‘全能冠軍’。”當代名家黃永玉先生稱其為“鬼手何海霞”、著名畫家周韶華稱何氏是“世紀藝術大匠何海霞”以及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認為“真正的中國山水畫,何海霞可能是最後的一個大畫家”等。由此,我們可見何氏高深的繪畫技巧及其藝術成就已得到藝術界的高度評價與肯定。此外,從以上的這些評價中,也可反映出何氏在中國現代畫壇的重要地位。
其次,近幾年來,已有學者對何海霞的繪畫藝術及其成就等,做過較為詳細的研究。周韶華先生在《金碧青綠第一人》中寫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壇上的第一人,非何海霞莫屬。”此外,他還認為“何海霞先生對於唐宋院體畫、元明清文人水墨畫,對於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畫法,眾體皆能,可謂是中國畫創作之全能軍。
在長安畫派中,他與石魯、趙望雲成為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領軍人物。”何紀爭、曹湘琴,更高度評介何氏的繪畫是“世紀末的豐碑”。另外,還有學者從民族文化、傳統繪畫與時代發展等視角,來談及他的藝術成就,如孫文忠在《何海霞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貢獻》中寫道:“何海霞用自己一生的藝術實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現代中國畫壇上,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何海霞60年代與趙望雲、石魯深入生活,共同譜寫了中國美術史上光輝的一頁。他的藝術喚起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同時,郭浩認為何氏的繪畫是“民族色愈濃,時代彩更艷”。還有,當代學者與畫家徐義生在《何海霞老師和他的山水畫藝術》一文中寫道:“何氏則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純正的中華品格喚起人們心頭的民族自尊。”
從以上畫家與學者,對何氏繪畫的評價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藝術界與學術界,已對何海霞的繪畫及其藝術成就等,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與肯定,這勢必會影響到其畫作的市場拍賣價格。因而,筆者認為,這也是推動何氏畫作拍賣市場價格較高的成因之一。
若我們從整體趨勢上來看,自從何海霞先生去逝之後,他的畫作市場拍賣價格就逐漸的穩步上升,可見表2與表3。在其畫作整體上升的趨勢中,我們不能忽略媒體、何海霞美術館、拍賣公司等,為此做出的貢獻。在此,筆者想強調媒體、何海霞美術館與拍賣公司之所以精心策劃與力推何海霞,是因為何氏本身已是名家,不是純粹的市場操作。下面,筆者主要從媒體、何海霞美術館與拍賣公司三方面,分而述之他們對何氏畫作市場拍賣價格的影響。
媒體對何海霞的宣傳與推廣,積極有力的助漲了何氏畫作的市場拍賣價格。因而,這也是近幾年來何氏畫作市場拍賣價格整體上漲的原因之一。筆者所說的媒體,主要包括電視台、報紙與網路,如在2008年“何海霞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中,就推出關於何海霞從事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活動的電視紀錄片。該活動還於2008年4月29日,在北京中國國家畫院舉行過新聞發布會,較多權威媒體都有所參與。另外,在2008年9月11日,文化部主管的權威性文化藝術類報紙《中國文化報》,對“紀念何海霞誕辰百年畫展”也有所報導,如刊載一篇題目為《紀念何海霞誕辰百年畫展在京舉行》的文章。該文章指出,“何海霞先生是中國國家畫院著名的山水畫家,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國山水畫大師,是20紀中國畫發展進程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再者,中國權威藝術網站——雅昌藝術網,也對2008年的“何海霞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進行專題報導,並開設專欄宣傳。何海霞美術館的精心策劃與力推,也助推了何氏畫作的市場拍賣價格。何海霞美術館,又稱“海霞天地”,成立於1992年6月,坐落在西安市書院門仿古文化街西端西安長安畫院三樓,占地面積260平方米。何海霞去逝之後,該館更名為何海霞美術館。何海霞美術館的建立,無疑是對何氏繪畫藝術成就的肯定,也得到官方的認可與支持,更為後人研究他的繪畫,提供有利的條件與資源,如該館內長期陳列何海霞先生各個時期的書畫精品和已出版的畫集、文獻資料等,可供大家參觀、學習與研究。自建立以來,該館就一直承擔著教育、研究與宣傳何海霞的使命,如2001年10月27日,何海霞美術館、西安長安畫派等十餘家單位聯辦的“紀念何海霞先生誕辰93周年暨逝世三周年——何海霞書畫藝術回顧展”以及“何海霞書畫藝術研討會”等。此外,該館還於文化部、陝西省人民政府、中國文聯等11家單位,共同承辦了“何海霞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其主要內容包括:舉辦何海霞作品展覽,其中包括“何海霞百年誕辰畫展”(2008年9月,中國美術館舉辦)和系統研討何海霞的藝術(2008年9月,在北京中國國家畫院舉辦“何海霞藝術研討會”)等。
從20世紀末至2009年11月的各種書畫拍賣活動來看,眾多拍賣公司都會上拍畫家何海霞的畫作,如中國嘉得、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榮寶、上海朵雲軒、上海崇源與廣州嘉德等。同時,從這些拍賣公司的所在地來看,何氏畫作的拍賣主要集中在以北方的北京,南方的上海為中心。其中,北京的各大拍賣公司,占據著何海霞畫作拍賣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這可從雅昌藝術網得知。
中國嘉德在拍賣何氏的《泰山雄姿》之前,就做好一些精心的策劃與宣傳準備工作。首先,告知該畫著錄於《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何海霞》,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說明此畫為真跡。其次,對此畫也進行了相關描述,如“《泰山雄姿》當即接續了大千先生上世紀30年代中期金碧山水的傳統,敷色高古,雄偉瑰麗,氣勢磅礴。如是巨幅之作,岩石、松針、海水及殿宇、石蹬的細部處理卻極用心,縝密謹致,是其晚年巨幅山水極經意之作。”
從對此畫的描述中,中國嘉德已明確暗示該畫的藝術價值極高,如最明顯的用語“是其晚年巨幅山水極經意之作。”最後,中國嘉德運用網路與相關媒體等宣傳此畫,並附上該畫與畫家相關的詳細信息。
臧伯良教授談恩師
大約是1980年前後,恩師何海霞先生從陝西西安調入北京,當時老先生已60多歲,何海霞在那個年代並不怎么出名,當時報紙上電視上很少宣傳畫家,我與他的師兄弟著名畫家胡爽庵是忘年交的好朋友,經常提到何海霞,講了很多有關他的故事,在張大千的弟子中,何海霞是山水畫畫得最好的,胡爽庵說;四十年代張大千的很多作品都是由何海霞代筆的,因此可以看出何海霞先生的山水畫是非常過硬的,他的字也像張大千。
1980年前後,他來北京,住在雙榆樹華僑公寓,印象中與另兩位畫家秦嶺雲、孫瑛住在一個小區,第一次拜訪何老大約就是80年前後,去他家時,他正在畫畫,那個時候除了看展覽以外,很少能看到名家的畫冊,因此第一次見到何老畫畫,感覺很新奇。他的畫與李可染先生截然不同,屬於那種橫衝直撞的畫法,後來看到西北畫派的趙望雲、石魯的作品,才知道何老的畫不完全像張大千,與石魯、趙望雲的畫有血脈相通之氣,到何老家,我帶了幾幅自己的習作,請何老指點,他一眼便認出我是學李可染的,他很高興地說:“你不要光學一個人,我也不贊成你完全學我。”那個時候何老的房子很大,有一間五六十米的大畫室,何老很耐心的邊看邊講,又拿出他自己的作品給我看,何老的畫非常的硬,說實在的話,我當時並不理解,也不喜歡。但是他那種大局、結構、章法我看著很有氣魄,想吸收到自己的畫上,過了些時候我再去他家,正好趕上河北人民出版社為他出版一本八開的畫集,那個時候很少有出版社為個人出畫集,何老很高興在他保存的兩百多幅畫裡面,鋪的滿屋子都是,我們一點點的挑,一張張的選,大概前後搞了一個多星期,如今看這就是一個挺普通的畫集,可那個時候,就連李可染、何海霞這樣的大師都很少有機會出版畫集。
近些年,拍賣會上何老的作品扶搖直上,由每平尺一兩萬元,證明了他的作品具有非同一般的藝術造詣。摘自(臧伯良回憶錄)(未完待續)
藝術評論
潑墨堆彩向天歌——讀何海霞畫作
在眾多的畫家中,我特別喜愛的就有已故的何海霞先生。認識何先生畫作的價值,其中不乏疏通業內權貴、玩弄炒作、假拍等把戲,而使價格虛高之作,也是盡人皆知的公開秘密。此類書畫作品雖可紅極一時,然而只是過眼雲煙,轉瞬即成一堆廢紙,更不用想“傳世”了。但是一些有獨立個性,有才華、有創意的書畫家經過大浪淘沙、魚龍混雜的局面,塵埃落定時,會顯出它的奪目光彩,何海霞的作品就屬於此類。
評價國畫作品,對於一般客群來說,要求有美的情操陶冶和感官上的娛悅與滿足。從專業角度看,無非是傳承與創新兩個方面。何海霞先生的作品擁有廣大的喜愛者,說明他的創作是鮮活有生命力,而且能和欣賞者互動的。從專業水平看,所謂傳承方面,他自幼投名師,普遍而紮實地臨摹過宋元明清諸大家的名作,這一點不但是當今許多畫家所欠缺的,
技法上的傳承最重要的是紮實的筆墨功夫訓練,是對古代大師名作最直接有效的耳濡目染,這是可以使一個畫家受用終生的“築基”過程。
何海霞先生1953年創作的《巨然雪圖》可以說是忠實而詳盡地把宋元一代大師的風骨,發揮得淋漓盡致。從仰視的角度觀察,初雪覆蓋的群山,強烈的明暗對比中蘊含著整體的諧調與柔和,小橋流水流露出盎然生機,稀落的行人與搖曳的樹木則表現出一種天然的靈動。整幅畫作氣勢雄渾,然而節奏卻是明快的。這不是對古代大師的機械臨摹,而是作者正值壯年時對生命活力的展現與藝術追求。正像許多大師反覆講過的不要食古不化,鑽進去然後跳出來。這一點何海霞先生是脫穎而出了。
所謂的傳統技法,無非是線描皴擦和色彩的運用,何先生的作品所顯現的沉雄豪放的風骨真正體現了一種骨子裡的大氣。他1979年創作的《陝北晨曦》可以說是我所見到的表現陝北高原題材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排排窯洞在殘陽如血映照下顯現出一片絢爛奇特的紅褐色,寥寥數筆勾畫出黃土地上的縱橫溝壑,坡下是青綠潑墨中的綠樹與石塊,樹幹與石崖完全用簡陳的鐵殘皴擦,線條剛勁毫無柔膩的氣味,體現陝北人文色彩中質樸剛強的氣質。這幅畫妙在它獨特的潑墨運用,上部分以紅、黃、褐三色為主,下部為青綠墨三色,對比極為強烈,給人以感官上的震撼。此幅作品乍看似很不協調,但稍為定睛品味,會發現它是一幅渾然天成的傑作,用色極其大膽,上部暖色調中加入少量淡墨,下部冷色調中鋪墊淡淡的褐黃,在強烈對比中求統一,奇妙無比。由其創作中可以看出八大、石濤的簡煉與狂放,又可看出當代畫家對革命根據地的緬懷與崇敬,可以說是多元文化的融溶交匯。
《林海瑞雪》與《嚴子陵釣台》又是何先生另一種表現風格,兩幅畫幾乎全部是白描與潑墨,在墨色的運用上揮灑得惟妙惟肖,單一的墨色,靠輕、滋、濃、淡的變化,展現出大千世界的多變,的確是中國文人畫的“絕唱”。
何先生的藝術生涯是豐富多彩的,他以弱冠之年投名師臨摹經典之作,不到20歲就成為中國畫學研究會研究員,鏇即晉升為評議員,1935年不到30歲就跨入大風堂拜張大千先生為師,與師朝夕相處,游遍名山大川。第二年就與張大千、齊白石共同舉辦畫展,這不僅說明先輩大師對他的垂青,也說明這位青年藝術家所蘊含的潛力和才華。
1954年他遷居西安後,很快與西北畫壇的兩位闖將趙望雲、石魯結為藝術上的知音,並融入了開創時期的“長安畫派”,成為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為共同創造長安畫派的繁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但這裡也引出了一個有趣的藝術現象,大家知道張大千是中國國畫界具有開創性與獨特藝術個性的一代宗師,他的畫作具有非常鮮明的風格,山水畫曾得益於八大山人、青藤、李公麟、上世紀40年代又在敦煌面壁三年,臨摹古代壁畫與雕塑,最後融諸家之長,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善於復筆重彩,融青綠與水墨一體,開創了一代畫風。
何海霞先生的青綠山水與潑墨,深得大千之妙趣,並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而長安畫派是以西北高原為創作基地,題材多為雄渾博大的黃土山川,手法多用淺絳山水加潑墨,有較為強烈的地域色彩,從而在全國獨樹一幟。而以青綠山水見長的何海霞空間在長安畫派中究竟是如何立足並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觀察何先生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確實有一個適應與融合的過程,如他50年代創作的《巨然雪圖》、《江天樓閣》,從中還可以看出大千典型青綠山水的影子。可是60年代以後他無論在題材、技法上已經完全揮灑自如,成為長安畫派不可缺少的閃光點了,這說明何先生是一位多么善於博採眾長,適應環境的聰明藝術家。如果把長安畫派的諸位大家勉強加以比較的話,我們可以看出:趙望雲先生以簡約淡遠、渾厚樸實、虛實相生見長;石魯後期以狂、放、簡、奇見稱,並有由具象向抽象轉化的趨勢,可謂別開生面;方濟眾先生在學習趙望雲先生的基礎上,又增添了田園牧歌式的色彩;而何海霞則是青綠加淺絳潑墨寫意,再加上雄健的鐵線描與大膽險峻的構圖立於不敗之地。這一點,可以由他創作的華山系列作品得到有力的實證。
其以青綠潑彩手法為主創作的《西坡煙雨》,可謂意趣天成,強烈的色調反差,豁然大氣的整體構圖,濕濡清新的江天之氣撲面而來,使人如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