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霧山[羅田大霧山]

大霧山[羅田大霧山]

大霧山地處羅田中部,該山的四周分別與河鋪鎮、平湖鄉、鳳山鎮接壤,成為這三個鄉鎮之間的界山,是羅田的名山之一,海拔高度為944.2米,屬羅田五大山系之一——天花坪山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在羅田的歷史上,它就是一座風景名山,在它的周圍有平頂山古關隘哨卡、古代石砌青雲寨、燕子壠天然大石洞等風景點,是羅田中部地區的一塊急需開發的自然風景群。

基本信息

大霧山名稱由來

大霧山的東邊為今鳳山鎮大霧山村,南邊為平湖鄉方家沖的上沖村,西邊為河鋪鎮的唐家山村、佘家山村,北邊是河鋪鎮的嚴家畈村。大霧山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大霧山名稱來歷之一:據《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和《水經注》所提供的資料分析,在古代羅田地區建有名叫雩婁的小國,其境內有叫大雩山的山,雩(yú)字的意思是指古代的一種求雨的方式。因時代久遠,大雩山逐漸訛傳變音為現在的大霧山。這就象現在的大別山名字是由古代的衡山、靈山、多雲山逐漸變音而來一樣。大霧山名稱來歷之二:據《羅田縣誌》記載,大霧山是羅田的名山之一,稱“該山天將霾陰欲雨,大霧渾然而起,故名大霧山”。山西北緊連有平頂山,建有青雲寨。

勃勃生機-羅田大霧山 勃勃生機-羅田大霧山
日出-羅田大霧山 日出-羅田大霧山

大霧山勝景

龍掛幡

景觀大霧山奇景——龍掛幡。在大霧山南面平湖鄉方家沖的上沖村方向,距山頂100米外的石崖上有一道橫向崖隙,崖隙下是百丈懸崖,幾乎是垂直插到山腳,岩隙之上的地表有一淺井,每當夏季陣雨來臨之前,從崖隙處湧出泉來,從百丈懸崖上呈水泡狀流下,直下崖底的河流中,在陽光的照射下,泡沫狀水流映出的日光呈紫索狀,往下漸成銀白色,形成一道數十丈寬,幾百米高的寬大瀑布,當地人把此景稱之為“龍掛幡”,很是壯觀!更為神奇的是約半小時後,整個大霧山山頂為大霧籠罩,霧罩逐漸向下延伸,像是人帶了一個巨大的帽子一樣,過了不多時,天即下大雨,這堪稱大霧山的一神奇景象。清人周錫恩,羅田籍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曾作一羅田名山之對聯:“大霧濛濛,和尚雞鳴撞鼓;烏雲薄薄,將軍跨馬揚旗。”這幅地名對聯中首先就用大霧山名作為開頭。

平頂山

據當地的老人講,這大霧山的頂上原來建有一座磚石結構的廟,供奉的是傳說中道家的一位真人像,由於山太高,周圍的信眾供奉不太方便,香火漸衰,廟屋也荒廢了,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的廟基的殘留古老的平頂山關隘。

平頂山是緊挨大霧山向西北方向延伸的一條山脈,山南是嚴家畈村,山北是佘家山村,山西是唐家山村,山東即是緊挨著的大霧山。平頂山的山頂不是孤峰突起的,而是一條平而長的山頂,從遠處看,是一個平頂的山,所以當地人叫它平頂山。小時候,我在山上砍柴采筍時,發現在平頂山靠近佘家山村的一個山坳處(當地人叫小坳)建有石頭圍牆,石頭圍牆依山而建,高大約2—3米,頂寬1米左右,清一色的塊石砌成,石頭上長滿了厚厚的青苔,地勢低的地方擋住了山上流下的土,土與石岸快要平了。由於年代久遠,圍牆殘缺不全,圍牆上的有不少的石頭被人掀下山去做岸造田地去了。我向年長的老人詢問這圍牆的來歷,他們都說這是往年(古代)為打“長毛”(太平軍、捻軍)而修建的,至於是何人何時修建的也不清楚了。從此,這個圍牆的來歷成為我心中的一個迷團。隨著閱歷的增長,知識的積累,我從羅田縣誌等相關資料上,終於得知這是當年修建的平頂山卡。據縣誌記載,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當地官府為了抵禦太平軍的進攻,當時的知縣潘亮功在全縣三個鄉(奉泰、平湖、多雲)的重要關隘督修了17道關卡,各卡均建有門樓、石牆、炮台和營房。平頂山周圍地勢險要,位置重要,是清代羅田的多雲鄉、平湖鄉的交界之處的界山,也是羅田中部的扼守南北交通要道(是古時候從羅田經北豐河至八迪河至簰形地、勝利、大地坳等地的便捷交通要道)的重要關隘,故選在此修建了平頂山卡,至於有沒有發揮抵禦太平軍將士的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青雲寨

古老的青雲寨在平頂山的東面與大霧山相連處有一處地勢相對平緩的山坳,名叫曹家坳(還有的老人叫作大坳),是屬於嚴家畈村的一個村民小組,分上中下兩三個自然村莊。據當地老人說這裡過去居住的是曹姓人家,但到了現在,曹姓人家先後搬遷外移,尹姓逐漸興旺起來。曹家坳的村莊座西朝東,東依大霧山,西靠平頂山,有池塘、水田、山地、竹園、松林,溪流,雞犬相聞,炊煙裊裊,宛若一世外桃源之處。據羅田縣誌等相關資料記載,現在的曹家坳就是清代的青雲寨。清鹹豐同治年間,為抵禦太平軍捻軍的進攻,在全縣範圍內的重要的既可據守又可生活之處修建了一批寨子。由於平頂山上已經修建成了平頂山卡,當時的縣衙就在此基礎上徵用民夫在平頂山卡的基礎上進行翻修擴展加固,大致在1694年前後建成了青雲寨。據當地的老人相傳,青雲寨建有三個寨門和若干個堡壘,南寨門建在現在的曹家坳的坳口處,主要控制進出平湖方向的往來人員,北寨門建在平頂山的小坳口,主要控制進出河鋪方向的往來人員,東寨門建在現在的占家垸與黃土坳之間的險要之處,主要控制進出北豐和八迪河方向的往來人員。青雲寨由於建在緊靠大霧山與平頂山之間的山坳里,山外的四周都是落差較大、山岩陡峭,森林茂密,雜樹叢生,攀岩而上,幾乎無路可走,易守難攻。戰亂情況緊急時,住在青雲寨里的人可以向東面的大霧山上轉移躲避戰亂,寨中的池塘、水田、山地、菜園、山林適合一定數量的人員久居。從地形地勢來看,這的確是一個建寨的好地方,青雲寨的建成可為當時周圍的大霧山村、嚴家畈村、余家山村、唐家村、上沖村、方家沖村等村的鄉民在戰亂時提供庇護免受戰亂的禍害。小時候,我聽奶奶講她們年輕為躲避戰亂“跑反”的時候就經常到這裡避難的。由於山太高,離村部太遠,加上當時的電壓很不穩定,到1986年的時候,這裡還沒有沒有通電。為了解決夜晚的照明問題,山民在坳上的小溪里建立了一個很小的電站,雨水充足的時候每天可以發3至4個小時的電供農戶照明。進入90年代,這裡終於解決了用電的問題,小水電站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從時間上分析,平頂山卡先建成,後在此基礎上修建了青雲寨,實現了卡、寨合一。從平頂山卡順山嶺西北方向至八迪河處的小夫子嶺建有小夫子嶺集義卡,該卡可扼守河鋪進出八迪河以及大地坳、勝利等地的交通要道。從平頂山卡向東南的周家坳附近建有馬鞍腰信義卡,該卡扼守河鋪進出平湖、北豐的交通要道。所以這三道關卡的建立,成為舊時羅田中部的一道以天然險要山嶺為基礎的防守禦敵屏障。

燕子洞

神奇的天然石洞燕子壠燕子壠,又叫燕子洞,位於與大霧山緊密相連的平頂山的西麓,屬於唐家山村。洞頂有巨大的盤石覆蓋,外洞高3米,寬10米,長20多米,燕子常棲息在洞內,一天到晚成群結隊的石燕,在洞內外來回飛舞,熱鬧非凡,故名燕子壠。燕子洞內冬暖夏涼,行人經過時,往往總要在此歇腳休息一會。燕子洞的外洞之內還有一個大洞,進入內洞的石縫非常窄,高度約50—60厘米,一般只有身體單薄的人或少年才能爬進去。內洞潮濕黑暗,棲有很多蝙蝠,倒掛在洞壁,洞頂有水不斷滴下作響。內洞空間較外洞大,地勢也較為平坦一些,地上堆積有一層厚厚的蝙蝠糞,這蝙蝠糞內含有一種有治療翳病的中藥成分,叫夜明沙。每遇有人眼生翳子(其實就是現在的老年性白內障的眼疾),醫生叫病人家屬想方設法入洞收取蝙蝠糞,從中洗取“夜明沙”作治療眼翳病中藥的藥引。據現在分析起來,“夜明沙”的主要成分可能是蝙蝠糞中的某些具有協助治療老年性白內障眼病的礦物質成分。我小時候和二哥就進去過一次,為二伯母治眼翳病收集了一小袋蝙蝠糞。進洞之內,為了防止找不到出洞的路,我們就按大人的提示,用香菸盒的內包裝錫紙作為路標,走一段路放一張,作為出內洞時的路標,錫紙的反光性較好,電筒一照射即發出明亮的光。據老人口口相傳,古代遇有天長時乾旱,鄉民為了減災求雨,往往去請道法高明的道士進入洞內作法求雨。求雨的做法是事先選擇長勢較好的三棵桃樹削成三支三尺長的桃木樁,帶入內洞,焚香燒紙,在內洞有一積水的低凹處,將三支桃木樁分別釘入其中,再擺放三牲,上香燒紙,手執法器,口中念念有詞,過了不久天即下大雨,據說插桃樁的水漬內,還能見到年代久遠的已半腐的桃木樁,這是古人的傳說,充滿迷信的色彩,沒有科學依據。但對於古人來說,科學沒有現在發達,對大自然的認識也沒有現在的深刻,在自然災害面前的無能為力,只能採取這種充滿迷信、傳奇的辦法來試一試了,這也是科學不發達、思想認識落後的鄉民與自然奮鬥求得生存保證發展的一種無可奈何的辦法了。據老人說,很久以前,有曾住在燕子洞附近的獨灣里山民,遭遇天下大雪,壓垮了所住的茅房,山民一時無房住,只好暫時棲身在燕子洞。他經常在外洞生火取暖做飯,由於柴禾潮濕,煙霧較多,煙霧向內洞滲透,居然有人看到在與該山相連有20里路遠的大霧山頂一個叫龍掛幡的地方的岩隙里有縷縷青煙冒出,不知道這現象有無科學依據,但這說明山洞是很深的,互相貫通相連的,此傳說是否真實,有待進一步考證。

大霧山詩詠

清人周錫恩,羅田籍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曾作一羅田名山之對聯:“大霧濛濛,和尚雞鳴撞鼓;烏雲薄薄,將軍跨馬揚旗。”這幅地名對聯中首先就用大霧山名作為開頭。

清朝末年,本家尊輩歲進士唐饒岑有《游大霧山》詩云:茲山奇絕聳雲根,大霧瀰漫暮色昏。嬌首雄獅疑護虎,懸岩飛瀑若翻盆。東吞商固群峰小,西瞰蘄黃運岫尊,聞道雷公常掃電,靈光遺蹟至今存。我家近住霧麓山,春盡強作霧山游。踏石捫蘿通曲徑,落花流水散門愁。崇岩梯躡天風冷,古寺雲封暑氣收。更上危樓翹首望,大江渺渺浪悠悠。還有我的啟蒙尊師唐立三有《游大霧山》詩云:我家住近青雲寨,重九來游逸興濃。附葛攀藤通幽徑,緣階履級上高峰。雲間鶴響驚寒陣,天半聲傳古寺鐘。紅葉黃花秋色秀,恍然人在畫圖中。

大霧山革命史

據解放前在羅田的打游擊的戰士張玉祥同志《在羅田打游擊的回憶》一文里說:在一九四七年十月份左右,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鄧首長率領的晉翼魯豫野戰大軍所轄的六縱隊十六旅四十八團九連協同羅田的地方武裝力量就是常常以大霧山為根據地開展戰爭的。原湖北省張體學省長當年帶領鄂東獨二旅在大別山戰鬥的時候也常常以大霧山為短暫的根據地向四周出擊。大霧山的地理位置處在羅田中部,向東可到白廟河、肖家坳、大河岸等地,向南可到平湖、北豐、羅田縣城,向西可到麻城的蔡店河、張家畈、黃岡的三里畈、但店等地,向北可到八迪河、簰形地、藤家堡、大地坳、九資河等地。由於大霧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民眾基礎較好,所以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就以此為中心,向四面出擊打擊國民黨的地方武裝,批鬥地主惡霸和劣紳,分田分地,實行土改,得到了窮苦百姓的大力支持。大霧山上的曹家坳(即青雲寨)和山下的方家沖就成為了游擊隊經常駐紮、住宿、休整的地方。當時的湖北省軍區司令員王樹聲到高山鋪指揮部隊進行有名的高山鋪戰鬥,就是從翻大霧山、過曹家坳、走李家樓一帶經過的。羅田縣解放初期的廖紹康、傅甲三、劉敏、鄭鐸等領導人就在大霧山上及周圍地方打過游擊戰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