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畈村

大雅畈村

3、俞公山:在大雅畈村南側山坡,海拔320米,點狀聚落,在100餘年前潘氏公從雙溪口姓潘村遷入。 全村實現通電、通網、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400戶,配置垃圾箱50個,改廁戶數400戶。 全村實現通電、通網、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400戶,配置垃圾箱50個,改廁戶數400戶。

村落歷史

1、大雅畈:海拔250米,塊狀聚落,四周地勢平坦,省二級平黃公里及越溪河流穿林而過,對交通及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據《靈川江氏宗譜》記載。江姓氏於清乾隆嘉慶間由江約著公帶子連高連付從雅江村遷入本村。據《五雲趙氏宗譜》載,趙姓氏於嘉慶道光間由縣趙鳳昭公遷入本村。目前主要以江姓氏族為主,同住趙、李、田氏。共388戶,998人,均屬漢族。據古老人傳說:本村名最早叫“大俄畈”,因本村最早是姓俄姓氏人居住,(此姓氏人已無人傳承)。後承一段時間叫:“勝路畈”,後又改為“大路畈”,是因為雙溪口鄉各村七月七日去胡源鄉獻山廟迎案要經過本村街路的必經之道,且路大又直,所以屬稱大路畈而設名,解放後改為大雅畈,直到現在,在解放前沒鄉之前,全縣以“都”為現在的鄉鎮。本村曾設劃分二個都,下半村屬16都管,上半村屬17都管。在1946年——1948年間本村曾是“維新鄉”(就是現在的溶江鄉政府管轄範圍)政府所在地。在解放前曾經建有一個“百貨及農村產品”市場,市場非常繁榮。
2、枝樹下:在大雅畈村的東北側,海拔260米,地勢平坦,點狀聚落。古老時曾是“濟寺”寺院。而村間有一棵大儲樹,俗稱枝樹,以樹為村名。同時兼有官路,底庵合併一個自然村,共38戶,98人,均屬漢族,主要以徐姓氏族為主,同住江氏、麻氏。省二級平黃公路穿村而過。
3、俞公山:在大雅畈村南側山坡,海拔320米,點狀聚落,在100餘年前潘氏公從雙溪口姓潘村遷入。(當時以幫助俞氏看山,後潘氏買下),因此山當時山村系俞氏族公常所有,村因而設名,目前共有39戶,99人,均姓潘,漢族,2005年在黨的下山脫貧優惠政策鼓勵下,全村整體搬遷到俞公坑口,在大雅畈村南側,海拔高度比原來低60米。村民對交通、居住條件、生產生活等比原來都帶來了良好的條件。村民要求:將“俞公山”村名改為“潘家村”。

自然資源

土地面積1919畝,其中山林面積751畝,耕地面積354畝,包括水田面積339畝和旱地15畝。

基礎設施

該村配有完善的便民服務中心1個、農產品交易市場1個、村級衛生室1個、垃圾集中處理池1個、無公害化公廁2座、人工濕地(化糞池)135平方米1座。全村實現通電、通網、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400戶,配置垃圾箱50個,改廁戶數400戶。公共服務設施用房面積為610平方米,包括放心店、活動室、閱覽室、廣播室、電視室、桌球室、黨員活動室、老年星光之家、農民信箱和黨員遠程教育活動場所,建有室外健身場所,供村民學習、娛樂和休閒。村成立了治保調解組織、治安隊、消防志願者,近年來,全村沒有發生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

村級經濟

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27.73萬元,集體經濟收入0.73萬元,201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89.3萬元,集體經濟收入4.45萬元,主要依靠大會堂店面出租,集體經濟薄弱。2011年人均純收入5316元,2012年人均分配收入6378元。
收入來源分三大塊:1、傳統農業,種植生產以小麥、油茶、洋芋、番薯、玉米、水稻等,經濟作物以黃花菜、板栗、蠶桑、茶葉等為龍頭,建有農村產品交易市場一個。糧油種植面積681畝,蔬菜526畝、茶葉48畝、果品24畝、蠶桑10畝;
2、外出務工,如開辦浴室、隧道工程、進廠打工等,其中開辦浴室與打山洞是該村的兩大特色產業,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造就一大批致富能人;
3、來料加工業,主要有穿珠、鉤圍巾等,現有2個加工經紀人,解決了該村一部分婦女、老年人口就業問題。

特色產業

主打傳統種植業,以黃花菜最為出名。

人口衛生

全村共有509戶、1201人,勞動力718人,其中外出勞動力470,65人殘疾。
配有村級衛生室1個、垃圾集中處理池1個、無公害化公廁2座、人工濕地(化糞池)135平方米1座。全村實現通電、通網、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400戶,配置垃圾箱50個,改廁戶數400戶。
全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率94.01%,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80人。

文化生活

大雅畈村文化中心內設有閱覽室、電視室、桌球室等七個場所供居民學習、娛樂和休閒。老年星光之家的建立使村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天地”,經常的集體娛樂活動,增加了他們相互交流的機會,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真正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村居民自編自導的節目曾在溶江鄉慶國慶晚會上精彩上演。文化中心的建立將會推動村文化、娛樂等方面的創新,促進村全面發展。





基層組織

全村設黨支部一個,截止2013年2月,共有黨員57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支委等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

新農村建設

該村自2010年4月開始省級中心村培育建設項目,圍繞“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的中心村建設目標,其中玉坑新安置點規劃用地34畝(其中山坡地26畝,原耕地8畝),建住房樓約百餘棟、村委辦公樓(便民服務中心)1棟、文化廣場和其他基礎配套設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