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圩大門樓,家傳一路棍,昔日武術界,震動新開恩”。講起來,這套棍法還獨具一格的,所以在;比武台上屢居上風。
相傳在,明清年間社圩大門樓村的劉公娶了個俊美的新娘。新婚後,劉公還是照樣參加武術訓練,且練得很認真。他除在武館集訓外,每晚回家還在廳里重練幾番,夜夜如此。新娘知丈夫如此酷愛武術後,就有心窺看其功夫,看完後就若無其事地對劉公說:“學此棍有何用,棍法不實,落點不狠,若比武,恐怕連老婆都打不贏呀!”於是,劉公夫妻象開玩笑似的在廳內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比武起來。初時,劉公認為輕手輕腳地試下,但打起來卻手手被阻,套套被破,步步被攔截,處處難以施展,一時難以制服其妻,心中很不愉快。心中暗想:如果傳出來,自己的面子就不光彩。於是他再度提起精神,落足功夫,大棍起,大棍落,但又被其妻架開。其妻邊打邊喊:“看呀!”意思無非是提醒丈夫,讓他留神自己的套路變化。其後就真的運用棍法,三兩下功夫,便把劉公壓住了。此時劉公才在內心佩服自己妻子的武藝。
第二天,劉公把此事對眾人說及,剛好被武館師傅所知。這武館師傅聽後勃然大怒,說新娘有意詆毀他,有損聲譽,一定要與新娘比武棍法以分高低。鄉中父老及其家翁知後,甚為恐慌,忙去求情。望師傅體諒他夫妻之間的私言房語,不要責怪其無知,並叫新娘親往道歉。但師傅不從,他決意要讓新娘領教他棍法的厲害。新娘見此情景,便向家翁及父老說:“師傅既不諒解,誓要比武,那就讓我試試吧!”眾位老人家見事情到此地步,也覺無可奈何。便與師傅商定規則,雙方不得違背,隨後便開場較量了。
新娘經過整裝打扮,束起腰帶,到教武場上揀了一條單頭大棍,立在場上。武術師傅已手持長棒,氣勢洶洶地站在場的一邊。他咬緊牙齒,手提長棍,恨不能一棍把那婦人打倒。新娘上前躬身叫聲“請!師傅來吧!”比武便開始了。鄉中父老、家屬及民眾,無不為新娘擔憂,誰都知道武館師傅是這一帶很有名氣的教頭,武藝不比一般人,所以個個提心掉膽,驚慌異常。而新娘卻鎮定自如,棍起棍落,“噼噼啪啪”,棍擊聲響個不停。開始時新娘以防為主,後作試探式樣性進攻,而師傅的那條棍法卻越來越猛,但無破綻可乘,處處被新娘架開。更令他心頭火起三千丈,他雙眼圓睜,把棍舞得飛快,直向新娘的要害打去。說時遲,那時快,隨著“嘿”的一聲,新娘轉防為攻:刺棍、掃棍、點棍,上中下各部位棍,直逼對方,此時師傅無法招架,最後伏地挨打。
“師傅,還試嗎?”不見回答,新娘才放下棍棒,轉向眾尊長行個禮說:“奴出言不慎,招徠麻煩,連累了眾尊長,請原諒就是了!”便返家去了。
那位師傅經這一比,覺得在民眾面前出醜,名勝掃地,再沒有面子在此開武館了,於是,第二日就執收拾行李,溜之大吉。
且說這位新娘返家後,顧慮重重,悶悶不樂地坐在廳中。原來她自己自幼練習拳棍,武藝高超,但不好在大庭廣眾中表現,平日很注重武德。這次比試實在是武館師傅所逼,出於無奈,才愛眾人面前露了底。返家後,她唯恐家內家外兩頭人見怪,在閨房中悶悶不樂。正在此時,父老尊長來到慰問,解除她的憂慮,並勸她把其棍法教給練武的青年人。就這樣,這套棍法成為這一帶民眾的家傳妙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