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鋪村[河南省滑縣小鋪鄉大鋪村]

大鋪村[河南省滑縣小鋪鄉大鋪村]
大鋪村[河南省滑縣小鋪鄉大鋪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鋪村 位於滑縣西北部,東臨大宮河,西臨長虹坡,南距小鋪村三華里,北距三家村三華里。

建制沿革

滑縣舊縣城西南十里有個大鋪村,說起這個村名的由來,還真有個艱苦創業的村民傳說呢。

據傳,明洪武年間,從山西省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下遷民於現在的大鋪村所在地。此地座落在李家道口南六華里右黃河西岸左金堤東坡—黃河故道荒坡。移民來到這裡,滿目荒涼,四顧茫茫。這時,他們不禁想起自廣濟寺起程後,回頭遙望大槐樹上的老鴰窩時移民所說的“老鴰尚有窩巢,我們居何方”的話語。他們思念故鄉,更渴望新建一個美好的家園。當他們有了遷移的地方後,便開始搭建南、北兩個草棚,南邊的叫南草坡,北邊的叫北草坡。他們定居以後,利用朝廷發給的耕牛、農具和種子,除耕種地方官府劃給的土地外,還按照朝廷發布的移民開墾的土地歸已所有,作為永業,同樣免賦稅三年的政令,開墾荒地,辛勤耕耘。他們春天播種,夏天耘苗,秋天收穫,冬天入倉。他們憑勞動所得,謹身節用,建設家園,艱苦度日,生息繁衍。後來,這裡交通逐漸發展:村東緊臨城西大道,村民向北經過李家道口,可直達濬縣城,向西南經過新鎮、淇門、柳圍、李源屯、可直達衛輝府;村東南有城西南大道(古代官路),此路與城丁大道相連,村民登上此路,經過楊公店、沙店、半坡店、牛屯、至柳園渡口過河,可直達開封。由於交通便利,過往客人逐漸增多,村人便於路旁設立店鋪,結果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為圖吉利,故改村名為南北草坡鋪。後因北草坡鋪比南草坡鋪人多,故北草坡鋪又改名為大鋪。此村名至今未變,仍在沿用。

行政區劃

大鋪村建村後,明洪武年間,隸屬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滑縣太平鄉邢村里。永樂初。改屬直隸大名府滑縣太平鄉邢村里。清末,改屬河南衛輝府滑縣廣務區。中華民國期間,先後隸屬河南豫北道滑縣一區,冀魯豫邊區第四專員公署滑縣民主政府。新中國建立後,1949年11月,隸屬平原省濮陽專區滑縣十三區大鋪鄉。1952年11月,隸屬河南省濮陽專區滑縣十三區大鋪鄉。1954年,隸屬安陽專區滑縣小鋪鄉(縣直轄鄉)。1958年,隸屬新鄉區滑縣小鋪人民公社。1962年改屬安陽專區滑縣小鋪人民公社。1983年9月,改屬濮陽市滑縣(市直轄縣)小鋪鄉。1986年,改屬安陽市滑縣(市直轄縣)小鋪鄉。2014年,改屬河南省滑縣(省直轄縣)小鋪鄉一區,沿用至今。

人口民族

大鋪村現有崔、趙、周、徐、謝、郭、路、劉、張、閪、蒿、李等姓,均為漢族。清末,大鋪村有209戶,1357人。現有800餘戶,3000口人。

歷史文化

村有古會,相傳興於明時。每年會兩次:農曆三月初九和臘月初六。會期本為一天,近幾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會期有所延長,多達三天。

風景名勝

村東頭路北有原文廟和泰山老奶廟各一座,均建於明萬曆年間。抗日戰爭期間,毀於兵患。2003年,村民自發於原廟址前重建泰山老奶廟三間。村中間路南原有天爺廟一座,建於明萬曆年間。民國初期,軍閥混戰,毀於亂世。2015年,村民自發於原址重建三間。村西頭村南。

村東頭路北泰山老奶廟後,有一古井,向稱鏡井。民國十九年《重修滑縣誌·古蹟》記載此井說:“在城西南十里大鋪村大成街後,澄清非常,凡井中磚石一一可數,故世人稱為鏡井”。村民傳說,此井打於明代,清澈見底,向為村民生活用水井,擔水之人,俯視井水,如同照鏡一樣,面目清晰,所以稱之為鏡井。此井今雖尚存,但已補填封,不再使用。

著名人物

張氏:清朝之時,大鋪村趙文煥的嫂嫂張氏,早喪丈夫,公公也因悲子而去世。她晝夜紡織,侍奉婆婆,恩養幼小的夫弟文煥,直至文煥長大成人,安家立業。嫂愛弟,弟尊嫂,家庭和睦,生活殷實。她孝婆友弟的賢德,向為鄰里稱頌。

周平安:清朝光緒年間,大鋪村周平安,平素孝親敬友。他的舅家清貧,生活維艱。他便將舅父接到家裡,像贍養父母一樣敬養舅父。每當他的舅父回家時,他都給舅父備足柴米金錢,按時接送,從不間斷,直至舅父去世。他養舅如親的美德,傳頌至今。

崔玉樹:崔士敏之妹,1912年生於大鋪村。1938年,從滑縣抗聯到延安參加八路軍,後任延安後勤部指導員。1940年壯烈犧牲。其英名載入1997年《滑縣誌·人物·革命烈士名錄》。2002年,移葬於滑縣烈士陵園。

崔士學:1911年生於大鋪村。1939年參加革命工作。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共地下黨工作。1946年,他營救出國民黨滑縣縣政府關押的八路軍區長、農會主任、婦救會主任、民兵隊長、基幹民兵等二三百人。1948年,開封先後兩次解放時,他都冒著生命危險出城向解放軍前線指揮部匯報國民黨軍城防部署情況,為開封兩次解放做出重要貢獻。1981年10月病故於開封,葬於開封烈士陵園。其事跡載入《開封市黨史》和1997年《滑縣誌·人物》。

崔士成:大鋪村有個崔士成,他是個婦孺皆知的大孝子。1942年,滑縣大旱,顆粒無收。當時,士成家裡已經斷炊,為求治命,他便攙著母親扯著女兒,逃荒他鄉。每到一個村莊,如是冬天,他就找個遮風避寒的地方;如是夏天,他就找個通風陰涼的地方,先把母親和女兒安頓好,自己到村里去要飯,要到好饃熱飯,先送給母親和女兒吃,要到孬饃冷飯,自己吃。在外地乞討數載,又將母親和女兒領回家中。新中國建立之初,士成到滑縣四千校當炊事員,中秋節時,學校發給他一個月餅,他不捨得吃。當時,夥計問他:“老崔,發給你的月餅你咋不吃呀?”他嘿嘿一笑地說:“我家還有個老娘咧,留給她吃吧。”夥計們聽後,無不為之感動,隨將發給自己的一個月餅送給他,說:“你不吃,俺也不吃啦,你拿家孝敬你老娘吧。”事後,他回到家裡,見到老娘說:“娘唉,你好啊。我給你拿來月餅啦,你吃吧。”他的孝行不脛而走,很快就傳遍四鄰八家。1984年,崔氏族人續修家譜時,把他的孝行載入《崔氏家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