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素有“小奧運會”之稱,由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edu Sport Universitaire) 主辦,只限在校大學生和畢業不超過兩年的大學生(年齡限制為17-28歲)參加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
1959年第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參加了部分田徑項目的比賽。從1961年第二屆起至第八屆,中國均未派團參加。1975年,中國被接納為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正式會員。從1977年第九屆起,中國派團參加了迄今為止的歷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發展歷史
大運會始辦於1959年,其前身為國際大學生運動會。至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已舉辦過26屆。
自1959年在義大利都靈開始舉辦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國際大學生體聯為促進各國大學生體育運動的開展和增進世界大學生之間的友誼而設立的一項國際性綜合運動會,每兩年一屆,至今已舉辦了 26屆。大運會的領導機構是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現任主席是美國人喬治·基里安。
中國舉辦
1975年中國大學生體協加入國際大學生體聯成為其會員國之一,此後中國參加了歷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並且取得優異成績。縱觀前20屆大運會,亞洲僅舉辦過3屆,且都是由日本承辦。它們分別是1967年的第5屆、1985年的第13屆和1995年的第18屆。中國北京曾經承辦過2001年第21屆的大運會,這也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亞洲國家承辦的大運會。
大運會是新中國競技體育全面走入世界的門坎,亦可以說是新中國競技體育之搖籃。1975年,第14屆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代表大會首先包容了新中國,作為僅次於奧運會的當時第二大綜合性世界大賽,大運會最先向新中國張開歡迎的臂膀。歷經兩年精心準備,1977年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了索菲亞第9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51人的中國代表團拿到一銀三銅,列參賽各國家與地區的第21位,這可以視為新中國體育在世界大賽的起點。
自此,大運會就為中國競技體育起了“臥薪嘗膽,休養生聚”之作用。中國參加了此後全部大運會,充分利用這對中國來說唯一的世界綜合性大賽舞台,磨礪隊伍,中國女排正是在1981年第11屆大運會奪冠,實現中國“三大球”在世界大賽“零的突破”。通過大運會,中國還培養出包括“跳水王”陳肖霞在內的一批世界明星。
北京舉辦
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一系列新紀錄而載入史冊。這是北京對世界的一次熱情擁抱,是北京向世界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北京向世界的一次有力證明……中國體育代表團以54金25銀24銅的戰績排名首位,繼上一屆北京大運會之後再次獲得金牌第一,美國隊以21金13銀13銅排在金牌榜第二位,俄羅斯以14金19銀20銅排第三位。
深圳舉辦
深圳大運中心位於深圳市區東北部,龍崗中心城西區,距離市中心約15公里,是深圳舉辦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主場館區,也是深圳實施文化立市戰略、發展體育產業、推廣全民健身的未來中心區。
整個項目占地約87.4公頃,建築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5億元人民幣,建成後將成為深圳的地標性建築。項目包括主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以及全民健身廣場、體育綜合服務區、新聞指揮中心等體育設施。同時,在主場館區附近,還將建成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運動員村,為運動員提供便利舒適的生活。
“一場兩館”將承擔大運會的重要比賽任務。其中,規劃建設6萬個座位的主體育場將承擔開幕式、閉幕式和田徑比賽;可容納1.8萬名觀眾的主體育館將成為籃球比賽的主要場館;同時還有3000個座位的游泳館。
大運中心在設計上也集中體現了最前衛的建築理念和以人為本的宗旨。“一場兩館”呈三角形分布,中間由水面相連,三座體育場館頗似三塊水晶巨石,與周圍的山體、綠地配合,形成了獨特的“山水石”結構。巨石形象打破常規,首次用於大型公共體育建築中,能夠體現深圳的創新精神。同時,充分考慮了自然採光通風,降低資源消耗,符合環保節能的設計理念,提高了運用效率,具有良好的經濟性。
大體聯
是指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一家依據比利時法律成立的非盈利性國際協會,法文名稱為:“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u Sport Universitaire”,簡稱為“FISU”。
大體協
是指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FUSC)成立於1975年,現總部設於
北京市。該會是中 華全國體育總會下轄的單項運動協會之一;是中國大學生運動的唯一全
國性民眾組織。1975年,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正式加入世界大學生體育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