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系創辦於1949年,1984年發展為化工學院。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一批著名化學家匯集大工,形成了具有雄厚實力的化工學科。化工學院作為大連理工大學的最早的二級學院,5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2萬餘名畢業生,其中許多人成為國家各部委和省市領導,中科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以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廠礦企業的業務骨幹。

化工學院簡介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系創辦於1949年,1984年發展為化工學院。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一批著名化學家匯集大工,形成了具有雄厚實力的化工學科。改革開放後,化工各學科發展很快,師資隊伍和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院設有化學、化學工程、材料化工、化學工藝、工業催化、精細化工、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機械等8個系18個教研室和1個工科基礎化學實驗中心。現有本科生2125人,碩士生885人,博士生294人,博士後科研人員5人。教職工311人,其中教授52人(含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37人),副教授82人,高級工程師15人。
化工學院現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共有1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其中包括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的九個二級學科?化學工程、化學工藝、套用化學、工業催化、生物化工、膜科學與技術、水科學與技術、能源化工和功能材料化學與化工,還包括高分子材料、化工過程機械、物理化學等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16個碩士點。並設有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套用化學學科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學院擁有套用化學國家重點學科,工業催化、化學工程、化工過程機械等三個遼寧省重點學科,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基地、還有工科基礎化學實驗中心、分析中心及15個研究所,成為我國培養化工高層次人才和科學研究的基地。
化工學院作為大連理工大學的最早的二級學院,5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2萬餘名畢業生,其中許多人成為國家各部委和省市領導,中科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以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廠礦企業的業務骨幹。學院十分重視教學工作,在教學改革方面體現了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培養能力、突出創新的精神,全方位進行有益的探索。目前擁有化學工程與工藝、套用化學、套用化學(精細化工)、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製藥工程及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等七類專業。並於1990年在國內首先創辦了五年制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英語強化班”為適應社會需求培養複合型、外向型人才。
化工學院以人才為本、創新為先,以貢獻求支持、以改革促發展。重視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需要的基礎研究和新技術開發。每年都承擔一批國家、省市級科學基金和973、863及“十五”重點攻關項目。同時與企業合作解決技術難題和高新技術開發工作,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化工學院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已經與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奧地利、英國等國家的大學、研究機構或公司建立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關係。

化學工程系

--------------------------------------------------------------------------------
化學工程是一個與世紀同齡的學科。她在大連理工大學也是最早的專業之一,為大連理工大學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1985年建立化工學院時,成立了化學工程系,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化工自動化、環境工程和生物化學工程相繼從化學工程系中成長壯大並分離出去或單獨設系。1997年電化學工程專業(腐蝕與防護專業)加入,形成了今日的化學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現有三個教研室和兩個研究所:化學工程、化工原理和電化學工程教研室,以及系統工程和化學工程研究所,共有教員57人,其中,教授8人(博導3人),副教授19人。隨著與生命、材料和信息科學等學科的交叉發展,化學工程學科又煥發出新的青春,本系的多個研究方向,如強化傳熱與節能技術、多相流傳遞與界面科學、流體熱力學、超臨界萃取的理論及套用、超臨界液體的分子模擬、乾燥技術與粉體技術研究、吸收熱泵工業化研究、化工系統工程、金屬材料的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研究、腐蝕工程信息系統和線上測量技術開發、生體醫用金屬材料耐蝕耐磨、生物相容性機理研究、金屬表面改性、複合化學鍍等表面處理新技術、電化學合成技術、制膜新技術、電化學綜合儀器開發、防腐工程設計和施工、膜分離技術及其在生物技術和環保中的套用、傳遞原理在生命科學中的套用、鏇液分離、絮凝劑開發等。本系每年都承擔多項國家和省市的科學基金項目的同時,還有多項與工廠、企業合作的項目,為社會創造了的效益每年超過10000萬元以上,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本系獲國際教科文組織獎2項,國家發明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發明專利9項,近十年發表專著10餘部,論文500餘篇。化學工程系每年招收化學工程和電化學工程兩個專業的本科生約90人,有博士後流動站一個,博士點一個,碩士點兩個。到目前為止,已培養本科生約2000人、碩士生170多人、博士40多人、博士後2人。已成為我國培養現代化學工程領域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本科專業化學工程專業化學工程是寬口徑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下的一個培養方向。該方向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物理及物理化學的基本原理,從工程的角度來分析與研究化工類產品工業化中所遇到的各種物理過程及化學變化過程的規律性。通過基礎課與專業技術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進行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研製與開發、工藝與設備設計、生產的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該方向的主要課程是:外語、數學、物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反應工程學,傳遞過程、化工計算、分離工程、化工設備機械基礎等課程。該方向的畢業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化工、石油化工、煉油、冶金、輕工、食品加工、製藥、環保等行業中,從事化工類產品的研製、開發工作,也可在設計部門從事化工工藝與設備的設計工作,也可在工廠從事生產的管理與技術改造工作。電化學工程專業電化學工程是研究電化學反應工程、電化學合成、表面膜材料、電極材料、腐蝕與防護、電解提取與精煉及電加工的學科,是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許多高新材料、高新技術及表面科學的開發和利用,都與電化學工程學密切相關,故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本專業方向培養掌握電化學理論、腐蝕與表面科學技術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主幹課程除了數學、物理、英語、計算機基礎、製圖、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等基礎課之外,還側重學習金屬學、電化學、腐蝕工程、金屬腐蝕等專業課。畢業生適於從事電化學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及腐蝕與防護、表面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

研究生專業多相流與化工傳遞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為化學工程學科中化工傳遞方向與工程熱物理學科中多相流熱物理方向相互滲透與發展的新興學科方向。研究內容為化工中的多相流動、傳熱傳質學與分離技術,研究領域以化工為主,並涉及能源、動力、核技術、生命、生態、環境、航天等領域的學科交叉研究,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與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本研究方向現有教授2人(其中博導1人)、副教授2人。近十年來培養博士後2人、博士生17人、碩士生30餘人。目前在讀博士生2人、碩士生7人,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2項、省基金2項,獲國家發明獎一項,發明專利2項,省部級獎多項,發表論文百餘篇。本方向的兩個子方向為:多相流傳遞和傳質與分離工程:熱忱歡迎化學工程、生物化工、環境工程、化工機械、工程熱物理等專業的應屆畢業生與在職人員報考。
部分教授及其研究方向姚平經:化學工程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化工系統工程。他領導的系統工程研究所,十幾年來完成了生產裝置系統的分析和診斷、生產裝置節能及擴產改造等20多個契約,總契約經費300多萬元,其中9項在生產上得到實施,並一次開車成功,連續72小時的考核,達到設計指標,為工廠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每年達5000萬元以上。並獲"國際科學與和平貢獻獎","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以及"省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等。 梁成浩:電化學工程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有電化學工程、腐蝕工程與技術和生物醫學材料表面耐蝕改性,包括電化學合成、加工,防腐蝕技術開發;腐蝕資料庫和專家系統開發;生物醫用材料表面改性及耐蝕性和生物相溶性研究和開發新型醫用形狀記憶合金等材料的研製。 劉天慶:化學工程專業教授,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遼寧省學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1)生物膜形成過程的研究。通過改變材料的表面化學組成及其微觀結構,造成微生物喜歡或不喜歡附著的表面生態環境,從而加速或抑制各類生物膜的形成過程;(2)表面材料改性與防腐抗垢。採用離子注入和化學鍍等物理和化學的表面改性技術,改善換熱表面的傳熱及防腐抗垢性能。近5年來主持完成及在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完成遼寧省基金項目2項;正在進行的國際合作項目1項。與燕化合成橡膠廠、燕化研究院和洛陽石油化工總廠等單位合作完成或在研項目4項。完成科研經費30萬元以上,在研經費50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