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於2010年10月11日,在原有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基礎上組建而成,學部下設人文學院、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MPA教育中心、國家級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基本信息

學部簡介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成立於2010年10月11日,在原有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基礎上組建而成,學部下設人文學院、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MPA教育中心、國家級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985校級平台以及跨學科的綜合性、交叉性平台。
學部現擁有廣播電視新聞學、漢語言文學、公共事業管理、法學、哲學5個本科專業(以新聞傳播學類實行大類招生,二年級開始按照“志願優先,成績排序”原則實施專業分流);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科學學與科技管理、教育管理兩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公共管理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以及科學學與科技管理、區域經濟學、中國近現代史等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公共管理專業碩士(MPA)和音樂表演專業碩士學位點;一個哲學博士後流動站。
學部擁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132人,教授35人、副教授3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3人,碩士生導師81名。學部現有學生近1500人,其中博士生169人,全日制碩士生330人,MPA碩士211人,本科生692人。
學部目前已同柏林理工大學、斯圖加特大學、柏林洪堡大學、聯邦國防軍大學、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德雷塞爾大學,以及澳大利亞、荷蘭和印度等國的相關機構,建立起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學部將以“保優勢,入主流,強特色,出精品”的總體思路,打造核心競爭力,形成學科會聚力,為打造基礎雄厚的與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相稱的、優勢和特色鮮明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群而努力奮鬥。

現任領導

部長 洪曉楠 主持學部行政全面工作
黨委書記 楊連生 主持學部分黨委全面工作
副部長 西寶 分管科學研究、對外合作與交流、人才引進工作、協調學科建設
副部長 戴艷軍 分管研究生培養管理
副部長 蔡小慎 分管專業學位教育、培訓工作
副部長 文成偉 分管本科生教學、兼管實驗室建設
黨委副書記兼副部長 龍鵬 分管學生(含研究生)管理;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
副部長兼黨委副書記 田曉明 分管行政事務;師資隊伍建設;分管黨務、組織、宣傳、統戰等工作

組織機構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下設人文學院、

組織機構組織機構
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MPA教育中心、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行政部門。

學院介紹

人文學院

1.概述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成立於2010年10月,是從原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人文學院的成立旨在提升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科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提升人文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升人文學科類人才的培養質量和特色,是貫徹學校發展精品文科和特色文科,打造基礎雄厚的與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相稱的、優勢和特色鮮明的人文學科群的重大舉措。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學科領域橫跨哲學、文學及藝術3個學科門類,涉及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與傳播學、藝術學等4個一級學科。現擁有廣播電視新聞學、漢語言文學、哲學3個本科專業;擁有1個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哲學、新聞與傳播學及中國語言文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及音樂教育專業學位點。現有新聞與傳播學系、中文系、哲學系、藝術教育中心、歐盟研究中心、德國技術哲學研究中心、中國文化與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國學研究所等教學及研究機構,專任教師50人,其中教授15名,博士生導師12名。人文學院現有本科生335人,碩士研究生113人,博士研究生25人,專業學位研究生9人。人文學院目前已與美國、德國、日本以及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多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合作研究等廣泛的合作關係。
人文學院肩負全校哲學、文學兩大學科門類建設的主要責任,肩負著全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教學任務,因此,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與學術生長點培育是人文學院一切工作的核心。
學院成立之初,恰逢學校“十二五”規劃制訂的開端,學院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鞏固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取得的成果,繼續深化各項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解放思想,找準定位,理清學科建設思路,最佳化發展路徑,打造核心競爭優勢;進一步凝聚師資隊伍,凝練學科方向,打造特色專業,建設重點學科,不斷提高辦學層次,提升辦學水平。以“保優勢,入主流,強特色,出精品”為目標,努力提升學院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學院擁有一批熱心教學,努力從事科學研究的教師,深具發展潛力,我們還將繼續通過人才引進和兼職等方式增強師資陣容,創造良好的創新實踐氛圍,培養更多的符合社會需要、高水平的人文類精英人才。我誠意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各青年才俊來我院創業,加盟人文學院,為把學院建設成為與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相稱的研究型學院而共同努力奮鬥。
院長:鄭保章
副院長:張旭泉
2.師資力量
教授:
王前 王子彥 王國豫 文成偉 葉君遠 劉鴻鶴 張一凡 張學昕
鄭保章 洪曉楠 殷國光 章安琪 崔銀河 梁海 劉乃仲
副教授:
劉偉 陳志強 張旭泉 楊珊珊 周文杰 武文穎 趙岩 夏國軍 董鋒
蔣書麗 韓振江 樓旭東
講師:
車明星 方明豪 王玉春 王愛玲 畢源紅 李敬巍 林丹 劉利 劉萍
永琴 高小弘 柴玥 耿蕾 韓琳 唐明燕 徐今 徐強 閻華
詹莉芳 戴瑤琴 劉丹
3.專業介紹
3.1哲學系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成立於2007年,前身是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哲學所。2007年設立哲學本科專業,2009年獲批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10年獲得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哲學系依託大連理工大學理工科優勢,開展文理滲透、交叉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以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技倫理為特色,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等多專業協調發展的態勢。大連理工大學哲學系注重人才培養、注重科學研究、注重學風建設、注重國際交流,已經在海內外樹立了良好聲譽。
哲學系現任領導機構:
主任:王國豫
副主任:夏國軍
3.2新聞系
大連理工大學新聞傳播系建系已有十多年,1998年開始正式招收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本科生。2003年獲批傳播學碩士點,設定有傳播理論、媒介經營與管理、新媒體研究三個培養方向,形成了“本科—碩士研究生”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規模。2010年新聞學與傳播學被批准為一級碩士學科,同時在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碩士學位點招收碩士研究生。並設有科技傳播與媒介經營管理和傳播哲學兩個博士招生方向。
我系在傳播理論與實務研究、媒介經營與管理研究以及科學傳播與媒介素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績,這三個研究方向涵蓋了新聞學與傳播學這一國家一級學科中的幾大研究重點,是一個具有套用性、交叉性、集成性的研究領域,其學術價值是非常明顯的。同時,我系教師在新聞採訪與寫作、東北地區日偽統治時期老報紙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均可以擴大我校新聞學與傳播學在國內各高校中的影響力,有力提升我校的學術地位,擴大學術知名度,對於建設“研究性重點大學”的目標有著很強的推動作用。
新聞學與傳播學設有兩個教研室,建有一個國家級廣播電視編導教學示範實驗中心,同時有著一支高學歷、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校、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近幾年新聞與傳播學系在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特別是教學、科研等方面均取得較顯著的成績。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專著、教材等十餘部;主持國家、省、部及其它橫向課題近二十多項。
主任:崔銀河
副主任:武文穎
3.3中文系
歷史沿革
大連理工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始設於1999年,同年招收本科生。2005年,設定獨立的中文系。2006年,獲得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正式招收碩士生併兼招外國留學生。2010年,獲得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三個專業擬於2012年開始招生。
系 主 任:葉君遠教授
系副主任:董鋒副教授
師資隊伍
中文系現有教師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占31%;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0人,在讀博士3人,占總數的68%。
教 授:劉乃仲、章安祺、殷國光、葉君遠、成復旺、張學昕
副教授:董 鋒、張旭泉、梁 海、劉 偉、蔣書麗、韓振江
講 師:李敬巍、高小弘、陳 敘、戴瑤琴、閆 華、徐 今、王玉春
科研情況
全系教師在認真完成教學工作,努力教書育人的同時,積極開展學術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已經完成及正在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3項,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7項,以及遼寧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大連市社會科學項目、校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校青年基金項目、校教學改革項目多項,主持並參與各類橫向課題。近年來出版學術專著、編著、高校教材、辭書五十餘部,在CSSCI來源期刊等重要學術期刊、核心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上百篇。
招生專業
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
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文藝學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的、能勝任與本專業相關的各種實際工作以及教學科研工作的複合型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屬於基礎性學科,要求學生應系統掌握中國語言文學方面的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具備較高的整體文化素養,具有較強的文學批評與鑑賞的能力、寫作能力、閱讀古籍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課程設定
專業主幹課程: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
專業選修課程: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中外文學經典導讀、語言學經典導讀、《紅樓夢》專題等

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1.學院概況
在我們偉大祖國成立60周年之時,在我校喜迎60華誕之際,馬克思主義學院在學校黨政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各職能部門的熱情支持和幫助下,正式成立了。它的成立,是學校黨政領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新要求,依據學校學科發展的總體布局做出的重要決策,揭開了我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不會忘記學校各級領導及各職能部門給予我們的大力支持與熱情幫助,不會忘記政治教育教研室、社會科學部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歷屆領導班子及全體教師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立奠定的良好基礎,不會忘記全體離退休老同志為思想政治教育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更加渴望能夠繼續得到各位領導、各職能部門、兄弟院校及校內同仁們的鼎力支持和幫助。
目前學院下設三個研究所、一個中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和大連理工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研究中心;擁有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三門;擁有一個博士點,三個碩士點;以及遼寧省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學科、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訓基地、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會等,擁有良好的教育教學和科研基礎。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成立,為我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教學和學科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帶來了難得的機遇,賦予了我們更為崇高的使命。在此,感謝學校領導給予我們的充分信任,這份信任是對我們最大的鞭策和鼓舞,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同時也要感謝各界朋友給予我們的鼎力支持,這種支持是我們做好工作的不竭動力和力量源泉。我們將借著學院成立的東風,以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在學校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我校“實施精英教育、培育精英人才”的教育理念和“建設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戰略,堅持我院“厚德勵學、咨政育人、理論創新、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按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課程建設為基礎,以學科發展為支撐,以理論創新為動力,以咨政育人為目的”的發展目標,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培養高素質人才相結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建設,以博士點為核心,碩士點為基礎,創建高水平學術研究平台,提高學科綜合發展實力;加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努力促使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使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形成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的良性互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一支結構合理,能力突出,充滿活力,和諧共進的優秀教學團隊與科研團隊;加強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建設和學院發展開展主題研究,當好“思想庫”和“智囊團”;培育和弘揚“厚德、勵學、咨政、育人、創新、和諧”的學院文化,積極為全院教師教學科研、研究生培養、學科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黨政配合,團結協作,努力構建建和諧、有序、健康、快速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學院。
院長:魏曉文
副院長:徐成芳 陳曉暉
2.師資力量
教授:魏曉文 戴艷軍 胡光 徐成芳 劉宏偉
副教授:陳曉暉 楊慧民 方玉梅 劉潔 葛麗君 荊蕙蘭 朱琳琳 馬瑩華 韓秀艷
講師王飛 劉志禮 劉娜 屈宏 姜秉權 王嘉 騰國鵬 關巍 王新影 李雪梅
助教
3.行政機構
3.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所 所長鬍光教授
3.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 所長魏曉文教授
3.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所長戴艷軍教授
4.教學機構
4.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負責人:楊慧民副教授
4.2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負責人:方玉梅副教授
4.3中國近現代史剛要 負責人:葛麗君副教授
4.4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負責人馬瑩華副教授
5.學科專業
5.1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該學科點始建於1984年,現設有博士點。是全國首批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與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之一。現有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講師4人,其中有5位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主要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馬克思主義與中西政治思想比較、高校德育與大學生素質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到目前為止,已向全國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科研崗位、學生工作系統輸送碩士研究生600餘名,向黨政機關、黨校、企事業單位及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門輸送碩士研究生300餘名。近5年來,獲得國家及省級以上研究課題累計20 餘項,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鑑定成果、遼寧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省以上教學與科研獎勵30餘項,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各級各類出版社出版有代表性的學術著作和教材18部,在《光明日報》、《新華文摘》、《中國高教研究》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0篇,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及作報告近10人次。
本專業畢業生適合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研究,在黨政機關、高校、企事業單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
該碩士點指導教師:戴艷軍、劉鴻鶴、劉宏偉、馬瑩華、楊連生、魏曉文、張志剛、費艷穎、馬輝、王衛、馮振業、姜再華、粱茵、薛徽、韓軼等。
註:標“*”者為博士生導師
5.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
本碩士點現有導師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學位3人。
本碩士點設立三個研究方向:
(1)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主要側重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科技革命、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等問題。特別重視馬克思主義與社會文化的關係,主要研究文化哲學理論、中外文化的比較分析,承繼其中優秀的成果,建構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哲學體系。
(2)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重點研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結構、內容、作用及意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基本歷程、具體內容、時代特徵,特別研究毛澤東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貢獻、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其理論特色,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條件、根本依據、重要基礎和基本經驗。
(3)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創立、發展、創新的歷史進程,圍繞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與發展這個線索,深入探討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思想,揭示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實現的革命性變革。
本碩士點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主,著重研究現代社會發展帶來的重大實際問題。
本碩士點培養的是具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展,掌握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的各種社會思潮的來龍去脈,能對現實問題進行馬克思主義分析與研究,具有較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較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寬的知識面,比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合從事本專業的科學研究、高等教育和黨政實際工作部門的創新人才。
該碩士點指導教師:胡光、楊慧民、陳曉暉、解蘭春、王飛等。
5.3中國近現代史專業
中國近現代史是歷史學的主要學科之一。該學科培養具有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相關的社會科學理論素養,專業基礎紮實,了解本學科國內外學術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研究能力的史學專門人才,能在國家機關、高等院校、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套用性、複合型高級人才。
碩士點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在中國近現代政治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及思想主張、各民主黨派史和東北地方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本專業研究方向之一為中國近現代政治史,著重研究近現代中國政黨制度和黨派團體的政治綱領及政策、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政治人物及其思想主張、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及其影響、近現代東北地方史研究。本專業研究方向之二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著重研究中國近現代不同歷史時期社會各階級、階層、派別的思想體系、觀念,中國近現代思想發展的特點、規律與趨向,評價各種思想派別和重要思潮的歷史地位。
近年來承擔國家、省、部級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項。在全國核心期刊和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2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20多部,榮獲省部級各項科研獎30餘項。
該碩士點指導教師:魏曉文*、荊蕙蘭、葛麗君、劉潔、朱琳琳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