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寺村簡介
大連保稅區二十里堡街道廣寧寺村 位於大連市金州區東北10公里處,距201國道和瀋大高速公路4公里,距大連市區40公里。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環境優越。全村共有農戶787戶,2100人,全村土地面積650公頃,耕地面積4142畝,農業和工業並舉。大櫻桃生產已成為主導產業,全村共栽植大櫻桃2400畝,人均擁有1.2畝,人均收入超萬元。
廣寧寺村歷史
在二十里堡街道有一個村子叫廣寧寺村,原廣寧寺村包括廣寧寺、臭蒲溝、廟下、廟西溝、郭家溝五個自然屯。現在的廣寧寺村是於2003年10月將原廣寧寺村與茶房身村合併而成。“廣寧寺”原名為半拉山廟,1927年改稱為廣寧寺,位於廣寧寺街道北二公里廟下十六號,地處低山丘陵區的一個小山坡上,是一座佛教寺院,村、屯就以此廟宇命名。
據《金縣誌》記載,廣寧寺始建於元代,響水寺碑林中還保存有元朝坐姿石佛一尊,為其佐證。還有一通康德三年(1936年)的重修碑,斷為兩截,缺失右上角和左下角。從殘缺的碑文上得知:這座廟創修歷年已久,風雨摧殘,廟貌傾頹,幾經重修。光緒二十八年(1900年)沙俄入境,胡匪猖狂,廟宇被燒毀,禪堂也被付之一炬。一九二九年,七十九歲的主持僧人侯徹,四處化緣募捐,重修廣寧寺。
史料中對此並沒有確切記載,但據史學家推斷:元代建的這座廟規模並不大,也不叫廣寧寺。在此後的七百多年間數次的重修,廟宇的規模越來越大。“廣寧”的稱呼很可能與明代初年指揮望海堝大捷的劉江有關。“廣寧”之稱原是今遼寧省北鎮縣的縣名,金代設定,元朝改廣寧府路,明代設廣寧衛,是明代九大邊防重鎮之一,劉江鎮守遼東駐地就在廣寧。望海堝大捷劉江鎮守遼東有功,因其駐地在廣寧,故被封為廣寧伯,子孫世襲。由於二十里堡廣寧寺村離亮甲店的望海堝很近,為了頌揚劉江平倭的功績,所以在1927年,把這座廟由半拉山廟改稱為廣寧寺。上世紀20年代,金州是在日本的統治之下,為這個廟宇命名的人是不是借劉江平倭的典故來表達自己想將日寇趕出大連趕出金州的志向,我們無從考證,也不得而知,但從此“廣寧寺”這個稱呼就延續下來。
如今廟宇已不復存在了,原址上被村民開荒種上了蔬菜和莊稼。細看還能依稀辨別出原來廟宇的規模。在廟宇原址的西側,還有五間禪房保留完好,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共長十三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點五米,為清代硬山式建築.占地面積一百多平方米。房屋已多年沒有重修,很好的保留了原有的建築特點。屋頂的磚瓦,屋子的門窗具有濃郁的清代風格,在禪房西側牆上,還清楚的保留了當時建屋時留下的文字,房子所用木料很講究,到現在還能夠感覺到它的堅固耐用。
在遺址大樹下的草叢中留下一個破損的贔屓和一個石礅。從廟宇被拆除至今,它們在這裡已經靜靜的躺了四十多年,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這裡曾經有過的晨鐘暮鼓,佛法莊嚴,香火鼎盛。
在距廟的原址一百米左右的山下,有一眼老井。村民會議,從前,廟裡的僧人每天都會到這裡來挑水。銹跡斑斑的轆轤,井台上磨平的青石板,娓娓道來發生在那久遠的故事。
位於大連西崗區唐山街的佛教寺院——大連松山寺,原是金州廣寧寺的下院。這座廟建於唐朝貞觀十一年,據說當初唐王李世民征東時所率領的僧兵,來到青泥窪西南側的白雲山下,認定此處為一塊風水寶地,便在山上遍植松樹,將白雲山改為松山,並建立了松山寺。清朝乾隆、鹹豐、同治、光緒年間屢次重修。有神殿七間、僧居九間、民房十五間,占地二千一百平方米。它是大連市最古老的廟宇,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從保留完好松山寺,我們
能感受到廣寧寺曾經的輝煌,雖然現在它已經被拆,但“廣寧寺”的名稱會隨著村子的存在而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當中。
榮譽資質
2012-2013年度婦女工作先進集體
2013年度綜合工作先進村集體
2015年度榮獲優秀村(社區)工會
2016年度廣寧寺村黨總支榮獲黨建制度化、標準化建設紅旗單位稱號
2016-2017年度森林防火工作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