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概況
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內,國家實施計畫經濟,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安排計畫。這一時期的農村基層單位稱為農村人民公社,是社會主義的互助、互利的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是生產隊,大謝村當時就隸屬鄭州郊區河趙公社大謝大隊。
根據當時國家計畫經濟發展的區域化種植需要,大謝村被劃分為鄭州市郊的糧食生產區。經過村民們的不懈努力,大片的耕地被開發出來,生產十分具有組織有秩序。
大謝村文化氣息濃郁,是建國後傳統的農業大村。大謝村前身曾稱為西史馬村(63年前),村中有時、謝、郭三大姓氏,分稱西史馬、郭堂、大謝三個小村。
大謝村新址位於鄭州市西北部,南側和東側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主幹道蓮花街和長椿路相鄰,西望西四環,北鄰連霍高速。
人口 總數
大謝村,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北部,現隸屬於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楓楊辦事處,常駐人口有2200多人,下轄三個居民組團,總用地總計2800餘畝。
歷史文化
改革開放前根據當時區域化種植是國家計畫經濟發展的需要,大謝村被劃分為鄭州市郊的糧食和棉花生產區,全村廣大幹群在黨的領導下,1980年實現棉花單產過百斤的歷史性突破,被當時鄭州市郊委表彰為農業發展的模範村。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原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重新復出,自1979年起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把工作的重點放到現代化建設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大謝村村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產力達到新的高度。
上世紀70年代前後,毛主席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農業機械化”。隨後,一些大型機械農具被分配到各個全國公社。作為公社全體人民的共同財產。機械農具與傳統農業的農具的相結合,有效的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全村廣大幹部民眾在黨的領導下,1980年實現了棉花單產過百斤的歷史性突破,被當時鄭州市郊委表彰為農業發展的模範村,為各個農村發展樹立了榜樣。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把工作的重點放到現代化建設上來。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改變。同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也極大的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農村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也為鄭州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以鐵路為幹線的交通優勢顯現,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大謝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生產力水平達到新的高度,整個大謝村煥然一新。
1987年3月,鄭州市進行區劃調整,撤銷郊區、金海區,將須水、溝趙、石佛、大崗劉鄉劃歸中原區管轄。此時大謝村隸屬於鄭州市中原區溝趙鄉大謝村。
1998——2002年鄭州兩座高等學府落戶高新區,分別是鄭州大學和河南工業大學。經過土地置換和總規調整。決定對大謝村進行拆遷改造。為了鄭州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和後代學子們的希望,大謝村民回響號召,付出了祖祖輩輩辛勤耕耘的故土。
2003年九月,中原區將石佛鎮、溝趙鄉交由鄭州高新區管委會代管。2005年,高新區政府決定在西四環以東修築長椿路,大謝三組村民順應政府的統一安排,從原村址東部集體遷至大謝新區,即現長椿路與堂門路口。2006年8月,大謝新村交工完成,村民順利搬入新房。
2009年9月1日,大謝村行政區更名為鄭州中原區溝趙辦事處大謝村。2012年7月11日,順應城中村的改造的背景,在謙祥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大謝村城中村改造動遷工作正式開始。2014年4月26日大謝村安置區完成封頂。
發展進程
1998——2002年,新鄭州大學和河南工業大學兩所高等學府落戶高新區,大謝人為此奉獻出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
2004——2006年,大謝村三組村民順應政府統一安排,順利搬入大謝新村。
2012年7月11日,大謝城中村改造開始動遷。
2014年4月17日,高新區大謝村城中村改造控制性詳細規劃得到鄭州市人民政府的同意性批覆。
2014年4月26日,謙祥集團大謝村安置房項目封頂儀式在謙祥萬和城銷售中心戶外廣場盛大舉行。
2014年12月9日,安置區交房儀式圓滿舉辦,並於同月20日交付安置房。
美好明天
時光荏苒,如今的大謝村正煥發出新的活力,迎來新的篇章。大謝村的發展史,其實是千千萬萬農村從困局到蛻變再到重獲新生的縮影。這背後既有一代又一代勤勞的肯乾的大謝人的艱苦奮鬥,也包含著歷屆村兩委班子的辛勤付出,離不開各級領導對大謝的關心、重視和支持,更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和優厚政策。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新一代的大謝人一定會繼承和發揚優良的傳統,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鼓足幹勁,開拓創新。我們相信,在各級領導、社會各級朋友的幫助下,全體大謝人一定能夠披荊斬棘,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