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的別稱
老虎是亞洲產的一種大型食肉類哺乳動物( Felis tigris ),在黃褐色的毛皮上有黑 色橫紋,尾長而無簇毛,有黑圈,下體大部白色,無鬣,為最大貓科動物之一,是亞洲最頂級的食肉動物。
名稱來歷:
老虎被稱作“大蟲”的,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的是晉代乾寶的《搜神記》,其中有文字講到“扶南王范尋養虎于山,有犯罪者,投於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蟲。”但是這段文字並沒有解釋虎被叫做大蟲的原因。在《水滸》中有寫到“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個時辰結夥成隊過岡,請勿自誤。”,以及武松在景陽岡醉臥大青石上時,“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
為什麼稱老虎為大蟲,大蟲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用“蟲”泛指一切動物,並把蟲分為五類:禽為羽蟲,獸為毛蟲,龜為甲蟲,魚為鱗蟲,人為倮蟲。“大”有長(zhǎng)、為首的意思,如稱兄弟中排行第一的為“大哥”;“大”又是敬詞,如稱“大人”“大夫”“大王”等。虎屬毛蟲類,是獸中之王。古人把“五蟲”的首領與五行方位相配,西方之神即為白虎。“大蟲”也就是毛蟲之首領,獸中之王的意思。這與東方之神龍為鱗蟲之長,南方之神鳳為羽蟲之王而被稱為“龍王”“鳳凰”(“凰”是南北朝才產生的)都是同樣的意思。
由於虎性兇猛,為百獸之長,又往往借“大蟲”以稱類似之人。《水滸傳》中有綽號“母大蟲”,“病大蟲”者。宋人卞袞性情慘毒,為鹽鐵副使時專喜鞭打下屬,因此人稱之為大蟲。
昆蟲的別稱
蚖,原尾目(Protura)昆蟲的通稱,是一類微小無翅昆蟲,生活在陰暗潮濕而富有有機質的場所,食菌類或有機質,在林地腐殖質中特別常見。它(蠑螈)亦曾經稱大蟲,但“並不廣傳,似乎隱去、佚失了”。
倉公淳于意是西漢的名醫,他在宮門看見某舍人的奴僕面帶病容,有“傷脾之色”,“望之殺然黃,察之如死青之茲”,即今所說的臉色枯黃,黃中泛青,青得要命,其病在脾(脾臟主消化)。這是倉公的診斷,而“眾醫不知,以為大蟲,不知傷脾”。索隱在此句下注曰:“即蚖蟲也。”蚖蟲這個蟲不是繁體蟲的簡寫,而是古已有之的正體字,不音chóng而音huǐ,就是虺字。
體型較大昆蟲
體型較一般同類昆蟲較大者,也可稱之為大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