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蚝之鄉

“大蚝之鄉”的由來

2002年,廣西欽州市欽南區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大蚝之鄉”的證書,2010年“欽州大蚝”獲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大蚝是欽州名特優水產品,位列欽州四大名貴海產之首,素有“海上牛奶”美譽,列入廣西水產畜牧行業戰略推薦品牌和欽州市特色農業提升工程重點扶持產業之一。

欽州大蚝的歷史

廣西欽州,是一座千年古城,古稱安州,隋開皇十八年更名為欽州,位於北部灣海岸,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習俗。欽州的漁業文化悠遠流長,文獻記載欽州沿海地區的人民平時以漁作來維持日常生活,欽州現存的古籍《欽州志》中就有記載:蠔,出西海。蠣,出海傍欖柴樹下。
欽州沿海為我國產蚝之優良海域。據欽州市水產部門提供的材料,欽州是中國著名的“大蚝之鄉”,目前全市沿海淺灘涂插養及深水吊養的大蚝面積有14萬多畝,主要分布在欽州的龍門、康熙嶺、大番坡、東場、尖山等鎮,尤以龍門最多;欽州灣茅尾海是全國最大的大蚝天然苗種繁殖區;大蚝是欽州四大名貴海產(另外3個分別是對蝦、青蟹和石斑魚)之一。

欽州大蚝養殖發展歷程

2011年欽州市委、市政府將大蚝產業列為“十二五”期間“特色農業提升工程”重點產業之一。欽州養蚝發展歷經“野生、人工淺灘養殖、深海吊養”三個大的階段,從“氽水采蚝”“投石養殖”、“大蚝插養”、“樁架吊養”到“浮筏吊養”,最後到“深海浮筏吊養”。
解放前,欽州蚝民“氽水采蚝”,在大蚝收穫季節駕小舟來到海里,先把露出水面的石礁上的大蚝採下,再到深水處,氽水至海底採摘海底礁石上的大蚝。氽水采蚝往往需要三五人配合接應,氽四五氣水(換四五口氣)才能採到一籮筐的蚝。產量少且不穩定,最早有大蚝產量統計的是1955年,當年欽州沿海一帶產量約為200噸。
1956年欽州開始人工養殖大蚝。原始的人工養殖叫投石養殖,漁民在適宜的海區投入石塊,讓蚝苗自然吸附,自然生長。這種養殖方式產量低下,大規模生產受到一定的限制。1964年,經當地水產技術人員的反覆試驗,研發了大蚝插養的技術,也就是通過製作水泥棒,在采苗期集中放到采苗區菜苗,然後再移植到養蚝區插養。插養方式的發明,擴大了欽州大蚝的養殖面積,提高了欽州大蚝的產能。但水泥棒插養有其局限,只能在淺海灘涂養殖,退潮的時候蚝柱就會裸露,極大地影響了大蚝生長和收成。
隨後,大蚝養殖技術被不斷改進。近幾年,吊養大蚝的養殖方式出現,先在淺海灘涂插苗養殖一年左右,再移植到深水處扎排吊養。由於深水處天然浮游生物豐富,大蚝生長速度很快,半年左右就能夠收穫,生長周期大大縮短。自2012年以來,欽州大蚝養殖從淺灘走向近海,再走向深海,擴大了大蚝養殖規模和改善了大蚝品質。為保持欽州大蚝品系的純正,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與廣西鑫豐農業合辦了“大蚝無公害養殖課題”示範基地,採用深海浮筏吊養育肥技術,培育出的深海蚝,單只平均重量達6兩以上,撈起後可直接生吃。深海浮筏吊養育肥中蚝,不僅提升了養殖速度和養殖效益,也使得欽州大蚝產業有了質的飛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