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褐斑病

大蔥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葉片染病生梭形病斑,長10~30毫米,寬3~6毫米,斑中部灰褐色,邊緣褐色,斑面上生黑色小粒點,即病菌子囊殼。嚴重時病斑融合,致葉片局部乾枯。

為害症狀

大蔥褐斑病危害症狀蔥褐斑病危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片染病生梭形病斑,長10~30毫米,寬3~6毫米,斑中部灰褐色,邊緣褐色,斑面上生黑色小粒點,即病菌子囊殼。嚴重時病斑融合,致葉片局部乾枯。

病原形態特徵

Mycosphaerella schoenoprasi(Rabenh.)Schroet和Mycosphaella tulasnei(Jancz.)Lindau前者稱蔥球腔菌,後者稱圖拉球腔菌,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M.schoen6prasi子囊座群生或散生,球形至扁球形,大小100~170微米,孔口直徑18~20微米;子囊長卵形至倒棍棒狀,大小50~70×15~22微米;子囊孢子長卵形至長橢圓形,雙細胞,無色,大小21~28×6~9微米。M.tulasnei子囊座球形;子囊圓筒狀,大小100~150×14~16微米;子囊孢子橢圓形,無色,具1個隔膜,分隔處縊縮,大小11~29×4~9微米;其無性態為Cladosporium herbarum(Pers.)Link var.lablab Sacc.稱扁豆枝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叢生,具分隔,單枝或稍分枝,屈曲,直徑5~7微米,頂部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單生或形成短鏈,形狀大小不一,長圓形至卵圓形,具1~3個隔膜,大小10~18×5~8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借風雨或灌溉水進行傳播。從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發病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此外種子也可帶菌,引起葉片發病。氣溫18—25℃,相對濕度高於85%及土壤含水量高易發病,栽植過密、通風透光差、生長勢衰弱的重茬地發病重。南方終年均見為害,多雨高濕季節發病重。北方5-10月均可發生。

防治方法

(1)選用高腳白、雞腿蔥、五葉齊、畢克齊大蔥、章丘大蔥等耐熱品種。
(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
(3)加強管理,雨後及時排水,防止蔥地過濕,提高根系活力,增強抗病力。
(4)發病初期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67m2噴對好的藥液50升,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