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棗沫糊

大荔棗沫糊

大荔棗沫糊,棗沫糊,又叫棗肉沫糊。它是陝西關中和西安一帶著名風味小吃,以同州(今大荔縣)產生最早,最為有名,故多稱“同州棗沫糊”。

介紹

陝西是棗樹的起源地之一。棗樹品種很多。據粗略統計就有200種以上,其中有許多優良樹種,生產的棗兒形大,皮薄,肉厚,質嫩,汁多味甜。特別是陝北大棗、彬縣晉棗、大荔馬牙棗等,馳名全國。著名的同州棗沫糊,源於唐代,就是以當地“三大寶”之一的“馬牙棗”為主料製作的。營養豐富,色紅味甜,棗香濃郁,滑潤可口,滋補性強,物美價廉,老幼皆宜,食後口有餘甘,回味無窮,深受民眾喜愛。

來歷

說到棗沫糊的來歷,在關中和大荔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唐貞觀年間,陝西同州有一位貧苦僱工,名叫張誠,為人憨厚,忠誠老實,受僱為一家財主專門栽培棗樹。狠心的財主,一天只供他一塊“蒸餅”食用。他餓得實在難受,就把落在樹下的爛棗煮成糊糊充飢。繁忙的秋收季節過去了。僱工張誠不但沒有餓壞,反而容顏紅潤,精神煥發,身體更加強壯了。這便引起了財主的懷疑,但卻不知其中奧秘,第二年便以張誠偷賣他家紅棗的罪名而解僱了。

張誠從食用棗肉糊糊得到啟示,體會出棗肉有滋補強身的好處。為了謀生,便在同州城內開設了一個專賣棗沫糊糊小店,以當地盛產的優質棗為原料,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宣傳紅棗沫糊糊的滋補強身之效。同時,加入麵粉、豇豆等,遂將名字稱作“棗沫糊糊”。果然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從此,同州棗沫糊的美名,不脛而走。不僅馳名關中東府,而且逐漸傳到京都長安(今西安市),並延續下來,成為同州和西安的一種名食。

好處

1000多年來,這一風味食品所以經久不衰,主要是紅棗為緩和滋補藥,營養相當豐富。乾棗含糖量為60%~70%以上,而且蛋白質、脂肪、鈣、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含量也很豐富,有“天然維生素丸”之譽,具有醫療保健作用,對浮腫、高血壓、肝炎、貧血等病症有一定療效,還有抗菌防癌作用。所以民間有“一日三棗,一輩子不老”的諺語。

製作

製作“棗沫糊”,關鍵是火工。要求先將棗洗淨煮熟,去皮去核,攪搓成糊狀。鍋內先添水少許,投入豇豆,大火燒開。待豆子煮爛,湯呈紅色時,將麵粉(棗的75%)和成稀糊狀徐徐拌入,接著再將棗糊倒入鍋內燒開即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