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70厘米。莖直立,上部分枝,有白色柔毛。下部葉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漸窄下延成柄,全緣或有稀疏的齒;中上部葉披針形無柄,基部心形或有耳,半抱莖;葉上面光滑或有疏伏毛,下面有密的糙伏毛。頭狀花序1–8個,生莖、枝頂端,排列呈陽傘狀,直徑2.5–5厘米;頭狀花序直徑1–2厘米;總苞片4–5層,苞片線狀披針形,外面的草質,有毛和腺點,裡面的膜質,長與外面的相等;舌狀花黃色,長10–20毫米,舌片線形,3脈,頂端3齒裂;中間為管狀花,頂端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與冠毛相等;雄蕊5;雌蕊1。瘦果線狀長圓形,長1–1.2毫米,有溝棱,有向上的硬毛,冠行白色。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在河岸林邊、水渠旁,鹽化草甸、荒地、田邊等濕潤處。
主要價值
花能消痰,下氣,行水;治風寒咳嗽,積年上氣,小便不行,宿水等。
地上部分能散風寒,止咳化痰,消腫,撥毒;治風寒咳嗽,肋下脹痛,疔瘡腫毒等。根治刀傷、疔瘡,煎服平喘鎮咳。
作為祛痰藥,用於急性和慢性的呼吸道疾病上。
在中亞民間用葉的煎劑治胃病;在白俄羅斯用全草的煎劑驅蟲和解酒精中毒,外用沖洗傷口,治婦女病。花泡茶喝,治內出血。
地上部分含大花旋復花素(Britanin)和旋復花素(Inulicin),花含槲皮素(Quercetin)、異槲皮素(Isoquerc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菊糖及多種甾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