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唐釋玄奘譯,金刻大藏本。捲軸裝,共24版,每版23行,行14字,上下單邊,框高22厘米,卷高29.8厘米,總長1320厘米。首題下刊“盈”,為經卷千字文編號。版畫框高26.1厘米,寬38.7厘米。
金藏為捲軸裝,黃表赤軸,大多為白桑皮紙印刷。金藏的底本是著名的《開寶藏》,至今在有些經卷尾題後還保留著開寶藏的刊雕題記。金藏的版式訪開寶藏,也是每版23行,行14字,版端刊經名、卷次、版片號、千字文號。也有一些後入藏的經疏,版式與整體不同。
金藏每卷前有釋迦說法圖一幅,整幅圖線條流暢有力,構圖嚴整而疏朗,圖中袈裟以粗黑線條表示貼邊,使線條富有變化,增強衣紋轉折和立體感。
金藏,金熙宗皇統九年至世宗大定年間刊,故名。1933年重新發現於山西省趙城廣勝寺,故又稱“趙城金藏”,也簡稱為“趙城藏”。金代山西稱潞州。據史料記載,潞州長子縣有民女叫崔法珍,幼年時即好佛教。十三歲時,為做功德,斷臂化緣雕造佛教大藏經。法珍募緣刊經的過程中,得到晉東南等地區廣大信眾的支持,許多善男信女舍家產、賣兒女,更有甚者,為表示對佛教的虔誠,燃臂燃指,刳眼割肝。這樣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方始刻成。大定十八年將大藏進貢朝廷。皇帝飭令中都左右街十大寺院僧眾,香花迎經。法珍被賜許出家為尼。大定二十一年,法珍又將所有經板運到中都,總計十六萬八千一百一十三板,六千九百八十卷。大定二十三年,法珍被賜紫衣,法號弘教大師。
善本特藏
1933年,范成法師在廣勝上寺彌陀殿的十二個藏經櫃中發現了這部希世珍品,其後由支那內學院的蔣唯心發表調查和研究報告,轟動學術界。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占領趙城後,多次詢問金藏藏處,欲以武力搶奪。1942年八路軍組織民眾,趁夜間將金藏全部轉移出廣勝寺。輾轉多年,1949年北平解放,這批金藏被移交當時的北平圖書館(即今日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保存。
今日除國圖收藏的金藏有四千八百一十三件以外,國內主要圖書館和博物館也有收藏,海外公私藏家亦有收藏。今天,《趙城金藏》與《四庫全書》、《永樂大典》、《敦煌遺書》一起,被視為本館四大鎮庫之寶。
從1984年開始,在任繼愈先生主持下,中華大藏經局以金藏為底本,整理並出版了《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使稀世珍寶《趙城金藏》得以廣泛流傳。
欄目關鍵字: 善本特藏
輔助分類項: 善本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