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推斷依據
1984年至1990年,我省對塔進行全面維修 ,復原了欄桿、飛檐、塔剎和副階等。
維修過程中,在塔內部發現各朝代的銅錢,年號包括開元、太平、淳化、鹹平、景德、天禧、元豐等,又於第七層北面假壺門左側發現一銘文磚,刻有“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正月初”等字眼。
這一年號比元祐年十一月(公元1087年)推前了二十三年。
以此年號推算,“大聖寺”塔距今已有九百四十八年的悠久歷史。
景區簡介
大聖寺塔為九級六面樓閣式磚塔,穿壁平座,塔內樓共17層,有明暗層之分。
每級設有平座、檐、廊、欄桿、磚疊澀出檐,檐下為磚砌額坊,各層辟有真假門各三個。
塔身各角為八稜柱。
塔內有藻井並繪有彩繪,塔頂為坊,塔剎由覆盆、相輪、寶珠等組成。
塔座占地90平方米,1953年和1954年國家文物局曾2次來縣考察,第一次取下木雕像一尊,銅錢數枚,一為“開元”一為“大觀”。
第二次發現木雕像一尊,像上有銘文,雲“朱葉氏及妻來大聖寺,在塔上供養,乙丑年十一月X日題”,字跡蒼勁,似宋人手跡,因塔上發現木雕像銘文“大聖寺”而得名。
大聖寺塔相傳大聖寺塔建於三國赤烏年(公元238年)。
《贛州府志》稱:寶塔寺在縣城北教坊,中為大雄寶殿,殿內寶塔為吳大帝赤烏年號建。
唐貞觀年(公元627年)重修,晚唐時期被毀,宋治平六年(公元1064年)縣民在原址上重建寶塔。
千餘年來,雖經風雨剝蝕歷經滄桑,仍古貌蒼然,巍然屹立展現與世人眼前。
“凌霄矗立,通省無與倫比”,它在研究古代歷史和建築藝術上極具價值,是現存的江南最高宋塔。
歷史記載
據縣誌記載,元末紅巾軍天完政權太師鄒普勝等曾駐此,塔亦為此時所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
塔為磚砌,仿木結構,東西向,平面六角十三層,高近40米,由下而上逐層遞減,各層斗拱、檐角、勾欄、門窗、神龕均以特製磚件拼裝,榫卯相扣,嚴密合縫,其上所有蓮瓣、牡丹、雙錢等裝飾花紋,精巧玲瓏,布局有致。
通體比例均衡,收分圓和,形態健美,氣勢凝重,具有宋代建築風格。
內有階梯,盤旋至頂,遠眺四周,令人心縱神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