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距縣城40公里處。橫跨於虎山河上,因其弧形如玉帶飛跨於崇山峻岭之間,凌架於滔滔激流之上,故名。
玉帶橋為當地富翁余鳳歧募資建成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故又名“鳳歧橋”。曾是信豐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的交通要道,以結構奇特、氣勢雄偉而聞名於贛、粵等地,留下了“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雲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鎮兩山腰”的讚譽。1983年,玉帶橋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玉帶橋為二墩三孔層樓式拱橋,兩墩立於驟彎直下的激流之中,其一緊靠河岸,護住河堤,其一形如駁船,高出水面5.7米,拱跨14.3米,墩拱全用青條石砌成,橋身成弧形,弧長81.45米,弦長74.44米,弧弦最大距離為10.84米,橋面寬3.8米。用小亂石鋪平,上建高3.2米的廊屋,廊屋為木石結構,分為23段(間),兩端各建4.2米高的瓦房橋頭堡。當中建成4.6米高的涼亭兼神廟,其長5.1米,寬3.8米,內分前廳和後殿,供人休息和祭祀。亭內東西上方各書“神澤汪洋”、“龍駕遠波”八個字,左右兩根石柱上分別刻有“功高德大固橋是賴聖偕神”、“海闊江深登岸不須舟與楫”的對聯,這是對當年募資造橋者的稱頌。橋面邊沿還刻有1.2米高的矮牆替代扶欄望古時,玉帶橋為信豐縣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的交通要衝,它以結構獨特,氣勢雄偉而聞名贛粵,有詩讚曰:“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雲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鎖兩腰。
歷史故事
據查玉帶橋為本地客家富翁余鳳岐募資,建成於清朝1740年,故名“鳳岐橋”。余鳳岐也因為修建玉帶橋,成為江西贛南客家戶孺知曉的人物。清乾隆五年,虎山河水急流滔滔,兩岸如隔千里,來往行人極不方便。為造福一方百姓,便利南來北往客商,當地富翁余鳳岐便召集當地民工,由自己出資,興建玉帶橋。可是,當玉帶橋修到一半時便停了下來――修建玉帶橋工程沒錢了。余鳳岐欲哭無淚。余鳳岐經過反覆思慮後,也顧不了富翁的臉面和難看,決定沿路乞討銀子來修建玉帶橋。幸運的是,余鳳岐走了不過幾十里,便被一個好心的寡婦知曉,寡婦傾其家所有,付給余鳳岐銀兩,送余鳳岐回到了修橋工地。玉帶橋終於竣工了。余鳳岐造橋之心之誠之信,受到幾百年來客家人們的傳頌和稱讚,這修橋的故事傳了一代又一代。
文物保護
歷時近400年,玉帶橋依然堅固,卻不知道有多少客家前輩踏訪過它,有多少掮客在玉帶橋休憩過,又有多少香客在橋中間的神廟前燒過香,又有多少路人在聆聽過余鳳岐乞討銀子修橋的故事……
古時,玉帶橋為江西贛南信豐縣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的交通要衝。它以結構奇特、氣勢雄偉而聞名贛南、粵北,有贊曰:“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雲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鎖兩山腰。”這就是玉帶橋的真實寫照。如今,玉帶橋風光不在依舊,沉寂得有些年月了,橋樓已有破損,驛道卵石殘缺不全。但我們堅信走近它的人,都會在領略過它的雄奇、高大的同時,為余鳳岐的秉性、品格和修橋的真實故事嘆服。
還好,1932年和1954年,余福光先生兩次集資,對橋樓進行了修葺。1983年,信豐縣政府又把玉帶橋列為文物進行保護。
旅遊景點信豐線路設計推薦:
臍橙觀光游
縣城——客鄉橙園——和豐、六星橙海——安西臍橙王——玉帶橋——溫泉——龍舌金龍
山果業生態觀光園——長安園藝場——縣城
閒情山水游(休閒度假)
嘉定旅遊鎮——花園灣休閒區——客鄉橙園——玉帶橋——溫泉——金盆山-龍井湖休閒保健生態旅遊區——嘉定旅遊鎮。
嘉定旅遊鎮——上樂塔——北江源——油山走馬壟庫區——嘉定旅遊鎮。
古色觀光游
嘉定旅遊鎮——大聖寺塔——南山寺——玉帶橋——嘉定旅遊鎮。
休閒度假游
嘉定旅遊鎮——花園灣休閒區——金盆山-龍井湖旅遊度假區。
推薦景區
1、大聖寺塔
大聖寺塔建於三國赤烏年(公元238年)。高66.45米,共十八層,建國初期,江西省文教廳即將此塔列為省級保護文物,1957年,江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已批准為國家級文化遺產圖:大聖寺塔,大聖寺塔夜景,信豐大聖寺塔。該景區就在縣城境內,問當地人都知道怎么去。
2.北江源
據《珠江水利簡史》記載:“珠江支流北江源出江西信豐油山大茅坑,流經廣東省南雄市及始興縣,至韶關與武水匯合,南流曲江、清遠等地,流入珠江三角洲”。大茅坑景區位於油山主峰東部,四周山峰高聳,佳木蔥蘢,清泉見底。近幾年廣州,佛山,清遠,肇慶,韶關等不少專家、學生和遊客到北江源頭探尋、考察,旅遊。
3、玉帶橋
因其弧形如玉帶,故名。玉帶橋為當地富翁餘風歧募資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又名“風歧橋”。玉帶橋為二墩三孔屋樓式拱橋,橋身成弧行,橋長88.15米,是江南現存最長的弧形廊橋,它以結構獨特,氣勢雄偉而聞名贛粵。留下了“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雲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鎮兩山腰”的讚譽。
美食:信豐臍橙,羅卜乾,銀杏神茶,草菇,紅瓜子,麥飯石酒,爽口菜
信豐虎山玉帶橋--古建築之戀
位於虎山中心村、隘高至龍洲的虎山河上,建於清代,結構獨特,其弧形如玉帶飛跨於崇山峻岭之中,凌架於滔滔激流之上,其墩三孔,層樓式形狀。古代,玉帶橋為信豐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的交通要道,以結構奇特,氣勢雄偉而聞名於贛、粵、閩等地,留下了“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雲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鎖兩山腰”的讚譽。 幾乎,每個地名都是一種文化信息。贛州,州府,章貢雙江匯合處,傳遞的是一種政治與地理信息;信豐,人信、物豐,傳遞的是一種人格與物產信息……
對信豐之物豐,我早有所聞,隨手拈來,便如散珠碎玉般滿目生輝,如傳統的蘿蔔乾、紅瓜子、菸葉,新近開發的麥飯石、稀土、臍橙……而對信豐之人信,我則一直沒有找有太有說服力的事件,直到這次去虎山尋找玉帶橋,聽過關於這橋的傳說後,我才理會到這一說法的深刻內涵。
沿著蜿蜒崎嶇的鄉間道路,在歲月磨礪得圓滑世故的卵石鋪就的古驛道引導下,我們一行尋古人走過層巒峻岭走過山鄉風景走進玉帶橋。這座坐落於信豐縣虎山鄉中心村的古橋,剛從綠色中露出崢嶸一角,便惹來我們一陣歡聲,而當我們面臨高大、雄奇、滄桑的它時,則無不嘖嘖稱奇。這是怎樣一座橋呵?天高雲淡下,群山逶迤,大地蔥鬱。如虹般飛臨滔滔虎山河,多情地把兩岸青山相挽。向大山深處延去的橋身,又宛若舒展玉臂的仙女,溫柔地撫摸著大山寬厚胸膛的同時,也把往來行人的世代夢美延伸。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踏訪經過它,有多少掮客在橋頭堡與玉帶橋共聽虎山河的滔聲入眠,有多少香客在橋中間的廟燒過香許過願祈求過幸福,有多少行人在雙層雨檐下的木樑上歇過腳聊過天打過盹,又有多少少年在聽著爺爺奶奶關於修橋人余鳳岐的傳奇故事中成長……顯然這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與故事的石橋。
時至今日,這條與梅林古驛道類似、通往廣東的另一條驛道之作用已基本削減為零。驛道的卵石已殘缺不全,了無生氣;道旁的蒿草是荒了生、生了荒,層疊滿了滄桑履痕;山巔的驛道走不遠處即遁入野草叢中,不見蹤影與去向;玉帶橋沉寂得也有些年月了,虎山河滔聲依舊,行人的歡聲笑語則不能一同流淌了。其實,我們自然無權責備這橋的冷寞與功能的衰退,比之梅林古道,比之贛江航道,它的寂寞又算得了什麼?今天,再審視400年生命的玉帶橋,我們會發現,它所蘊含的精神氣已超越橋之本身,已然成為信豐人秉性與品格的象徵。我堅信走近它的人,都會在領略過它迷人風采的同時,深深地大醉於它散淡著的高貴氣質中。而這精神氣,卻是造橋人余鳳岐營造的。
余鳳岐,因為造玉帶橋,幾百年來,成了信豐縣家喻戶曉的人物。清初,虎山河水大浪濤天,驛道兩岸如隔千里,來往行人極不方便。為造福一方百姓,便利南來北往客商,虎山余鳳岐對天承諾——傾全家所有財產,建造玉帶橋。一時間,整個信豐為之譁然,虎山河兩岸頓然熱鬧喧騰,民工如雲,造橋氣勢尉然壯觀。可是,當這墩高5.7,面寬3.8,拱跨14.3.弧長81.45米的石墩三孔樓閣式拱橋近乎完成,僅差數百兩銀子工程便徹底峻工之時,玉帶橋工程停了下來。
仰望蒼天,余鳳岐欲哭無淚。沉默之後,他做出了最激烈的決斷:賣妻,賣自己。將結髮妻子打發走後,他叫人打制了一鐐銬為自己鎖上,從玉帶橋往信豐城裡走去,他沿路乞討——誰能以完成玉帶橋剩餘工程的銀子賣下他身上的鐐銬,便給此家人終身做奴。此乃驚天地動鬼神之舉,誠可動天,信可感人。余鳳岐以身家性命全心造橋之誠之信,無疑是一壯舉,是一種人格寫照,信豐人的秉性也由此可見一斑。有幸的是,余鳳岐帶著鐐銬走了不過數十里,便被路邊一個善良寡婦將這鐐銬買了下來,付足了銀兩,送余鳳岐回到了玉帶橋工地。玉帶橋,終於峻工。仿佛一闕動聽的山歌,這玉帶橋的故事傳了一代又一代。
今天,行走在玉帶橋長廊里,看顯得濁黃的虎山河水,看兩岸青山連綿,看橋中間哪副對聯:“海闊江深登岸不須舟與楫,功高德大固橋是賴聖與神”,令人諸多感慨。這聖,無疑是余鳳岐,這神,則是百姓大眾。至於後來傳說,有神相助,天上飄下了玉帶於虎山河上而成玉帶橋,則純屬無聊想像。
還有值得一記的是,十數年前,還有人在善良寡婦的後代家中見過哪副鐐銬。鐐銬依舊,鋥亮如新,撫之若冰,令人驚嘆,真仿佛有一種精神氣融盈於其中。
呵,玉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