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缺齒鼴

大缺齒鼴

大缺齒鼴(Mogera robusta Large Mole)是食蟲目中營地下生活的種類。頸短、尾細、眼小、耳殼退化,前肢粗短。足寬扁,爪粗大。主食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能消滅一定數量的害蟲,毛皮可利用。

基本信息

體長170mm以上,尾短,相當於後足長。吻甚尖,眼如小米粒大,無耳殼。前肢粗壯,掌指外翻。後肢細弱,爪較小。體背毛棕褐;腹毛略短,呈灰棕色,腹面中央至股間有棕黃色紋;下頜、頸及前胸毛棕黃色;足毛稀疏,淺灰棕色;尾端毛粗硬,顏色與背毛相近地下穴居,多在土壤疏鬆、潮濕、多昆蟲處出沒。晝夜均活動,晨昏頻繁。穴道接近地表,常交織成網。其地表被隆起鬆散的帶狀土。以昆蟲、蚯蚓為主要食物。一年交配2次,每胎3-5仔。冬季不休眠。屬小型毛皮動物,皮毛細軟,底絨厚;又屬藥用動物。中國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國外見於朝鮮和俄羅斯沿海地區 。

特徵

•為我國4種缺齒鼴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重212~214g,體長170~220mm,尾長22~25mm,後足長20~23.5mm,顱全長40.1~42.7m。無耳殼,耳孔隱於毛被之下。頸粗短,前肢粗壯。指掌扁闊,具扁寬的強爪,掌心外翻。後肢較細弱。尾長比後足略長。被毛細而密,柔軟帶光澤。體背棕褐色,毛基深灰色。喉部黃色,腹毛短,棕灰色。腹中央雜有深棕黃色毛。尾毛粗硬而密,棕褐色。足背毛稀,淺棕灰色。雄性毛色較雌性暗深。頭骨狹長而扁,腦顱扁平,顴弓纖細,外緣平直。齒式:3.1.4.3./3.0.4.3.=42,上門齒弧形,犬齒強大、直立如刀狀,其高度超過上門齒的3倍以上。P1與P3等大,P2較小,P4發達。

棲息地

•棲息于山區丘陵森林地帶和林緣,在土質疏鬆、潮濕、肥沃的地方挖洞穴居。洞道距地表較近,常使地面隆起呈帶狀。洞道交織成網,窩在洞道較深處。冬季進入較深的洞道中活動。以蚯蚓、昆蟲等為主食。每年5~6月為繁殖期,懷孕期約1個月,每胎2~10仔。

分布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國外分布於俄羅斯、蒙古、朝鮮和日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