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渠[黃大發主持修建的水渠]

大發渠[黃大發主持修建的水渠]
大發渠[黃大發主持修建的水渠]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發渠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由團結村黨員支書黃大髮帶頭開鑿修建。水渠經過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10多處峻岭,大土灣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為險要,要從懸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才能通過。1995年一條跨3個村、10餘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終於完工。

基本信息

簡介

黃大發在大發渠旁 黃大發在大發渠旁

大發渠位於貴州省遵義縣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距鄉集鎮所在地30多公里,海拔落差較大,地理環境惡劣。該村有一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當地民眾親切地稱為“大發渠”。它是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團結村草王壩大隊支書黃大髮帶領大家用雙手一點點開鑿出來的。

黃大發

用水困境

在草王壩土生土長的黃大發已80歲高齡,他曾任草王壩支書45年。幼年時父母雙亡,曾當長工,睡草垛,飽嘗了生活艱辛。因為人踏實,勤奮,1958年,23歲的黃大發被民眾推舉為草王壩大隊長。黃大發一上任,就遇到三年自然災害,草王壩因缺水少糧更加困苦不堪。

一直以來草王壩就嚴重缺水,人畜飲水全靠一口枯井,每天24個小時全村人不間斷排隊挑水,等水一點點從枯井滲出,接滿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個小時。連吃水都成問題的地方更談不上灌溉農田。加之地處坡地,良田不多。草王壩人只能終年吃包穀沙飯。“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這首歌謠真實反映著當地生活狀況。然而,團結村有水。眼睜睜看著一條清澈的小溪水從附近的大山流到山腳,白白浪費,黃大發深深惋惜。修一條水渠,把水引過來,解決百姓飲水和灌溉難題成了他的夢想。他說,那些年,經常夢見清澈的小溪水流到草王壩來。

興修水渠

上世紀60年代初,在上級的支持下,黃大發組織民眾開始興修水渠,準備把距離草王壩7公里外馬家河溝的水引過來。於是,這條堪稱“紅旗渠”的水渠修建工程開始了,但終因技術原因,水渠未能成功引水。

為修成水渠,黃大發想到自己去學習水利技術。1989年,黃大發一邊繼續擔任村支書,一邊到區水利站工作。在水利站4年多時間,他努力學習,積累了豐富的水利工程工作經驗。其間,在一次區里召開的水利工作會後,午飯時,同屬一區的某村支書帶著譏諷的口氣對黃大發說“大米飯好吃還是包穀沙飯好吃?”令當時正在吃飯的黃大發食不下咽,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為家鄉修成水渠,讓全村百姓都能吃上大米飯。

回村後,黃大發再次全力籌措修水渠。一方面向上爭取,向下發動,面對曾經經受失敗信心不足的民眾,他多次召開民眾會,耐心說服。另一方面憑著自己在水利工程上的經驗,他翻山越嶺,帶著最簡單的測繪工具,獨自開展勘察、測繪、定樁定點,規划水渠線路等前期準備工作。1992年底,縣政府同意撥付38萬斤玉米折抵工程款修草王壩水渠。黃大發立即組織修水渠,自己既任指揮長,又當技術員,帶領300多名民眾苦幹苦戰,用鋤頭、鋼釺、二錘和雙手硬生生在大山上開鑿水渠。需要炸藥,他光腳步行30多公里去炸藥廠背炸藥,腳板磨得破皮出血,炸藥廠負責人見狀感動不已,接濟他20塊錢,囑咐他一定要買雙膠鞋穿上;需要雷管,目不識丁的他拿著一張過期的炸藥票,懷揣30元徒步到離家上百公里外的市、縣出炸藥,在舉目無親的市區,到處碰壁的他每天靠兩個饅頭充飢。輾轉10餘天,在被貨車司機索走僅有的四塊錢後,扛著2000枚雷管餓著肚子徒步一百多里路走回家。

擦耳岩是水渠最艱險的一段,壁立千仞,看著就叫人心驚膽戰。黃大發憑著智慧和勇敢,帶著鄉親,硬是靠著風鑽和鋼釺、二錘這些簡單的工具,在離地面高近300米的懸崖上開鑿出一條長170米的水渠。

黃大發主持修渠 黃大發主持修渠

就這樣,黃大髮帶領鄉親們經過兩年多努力,克服重重困難,與天斗,與地斗,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辛勞。1995年春,帶著零傷亡的驕人戰績,一條跨3個村,10餘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草王壩大渠終於竣工。汩汩的清水流到草王壩,不僅解決了草王壩上百戶民眾人畜飲水難題,還可滿足1200畝稻田灌溉用水,草王壩從此旱澇保收,徹底結束了滴水貴如油的歷史。有了水渠保障,黃大發又帶領民眾開展“坡改梯”,昔日草王壩的荒山荒坡變成了良田,稻田從220畝增至730畝,每年可收100萬斤水稻。金秋時節,放眼望去,一派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豐收美景。

水渠不僅為草王壩引來了水,還因水渠邊溝加固加寬形成的便道成了草王壩通往村委的一條“捷徑”。大家到村委會辦事都走水渠,路程比原來縮短了1500米。為了讓擦耳岩段便於行走,黃大發精心挑選平整結實的石板背去鋪在水渠上。更讓村民難忘的是,為了縮短路程和行人安全,他決心修一條隧道。黃大髮帶著6名石匠,僅用8000多元就在大山中開鑿出了一條長120米,高2米,寬1.5米的行人隧道。讓人們稱奇的是,在沒有任何先進儀器的年代,他硬是憑著膠線和木樁,通過自己的計算來定點,隧道兩邊同時開工,經過半年的開鑿,竟然分毫不差地接上了。

修渠艱辛

為修渠,黃大發像治水的大禹一樣為了大家忘了小家。修渠的兩年多,他完全放下了妻兒,也放下了家裡的農活,白天黑夜他只忙著修渠。1994年是水渠修建最繁忙的一年。無暇顧及家庭瑣事,村里幾個不懷好意的人因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把他的房子和家具砸得稀爛。那一年,黃大發時年23歲的二女兒突患腎病,他因忙於修渠而無暇照顧。年末的一天,為水渠的事還在城裡奔忙的黃大發接到了女兒病危的電話,餓著肚子又是徒步趕回家,還是沒能見上女兒最後一面。沒等看到水渠修成,沒來得及等黃大發賣掉家裡唯一值錢的老牛,二女兒終因無錢接受更好的救治而英年早逝。黃大發愧疚心痛不已,幾天沒有吃飯也沒有說話。

忍著巨大的悲痛和委屈,他又繼續上山修渠。他把修渠的錢和物資看得比生命還寶貴。為修渠的每一次出行,買材料、去縣城上百公里他從來都是步行,餓了就吃個饅頭,在外風餐露宿,沒有住過一次旅社。雖然日夜在水渠上操勞,工地上也有為修渠人辦一伙食的食堂,但他堅持下班才回家吃飯,他清楚地記得,修渠的兩年多他只因特殊原因在食堂吃了8頓飯!修水渠用的水泥堆得山一樣高,每次拉水泥的車箱裡撒落的水泥他總要仔細清掃入庫。妻子說家裡灶台需要一碗水泥來補一補,他也堅決拒絕了!家裡的泥巴地也是一直到2004年夫妻倆靠種大豆賣錢才硬化。60年代為修水渠,他組織村民貸款一萬元,後因無法還款而受審,最終債務算在了他個人頭上,自己的養老保險因此被銀行扣留。

了結夙願

黃大發說,雖然自己一輩子沒上到學,但他知道上學的重要。村裡的學校是他一直操心的事,60年代和90年代,他兩次為學校選址和修建組織發動民眾,帶頭獻工獻料,出錢出力。90年代,他又帶領大家修通了通村的公路。

雖不是上編制的“正式”村幹部,也沒有退休金,靠種地為生,沒有好衣穿,住老木屋,但黃大發無怨無悔。曾有人說給他一筆錢,勸他退出村支書位置。他說共產黨沒有這個政策,不買官賣官。共產黨的官不是買來的,是乾出來的。有人說他在位時不撈點好處是傻的。他說違反黨紀國法的人才是傻的,最後失去自由,撈去的都要吐出來,連家人都對不住,更不說對黨對國對民眾。

最近,一場大雨過後,滑坡的山體阻塞了水渠。年過80的黃大發為水渠修繕和管理積極向村委和鄉政府呼籲。在得到鄉政府支持的一萬元修繕費用後,他分片召開了三個民眾會,一呼百應。大家勸他不必親自上渠,他說質量和安全他不放心。村里近百個民眾又一次在黃大發的指揮下,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補。總結會上,黃大發向大家公布了修繕款的開支情況,剩下的4000多元如數歸公。會後他還和老伴為大家做了一頓慰勞飯。他說,他願意發揮餘熱,保住草王壩這條命脈渠。

2015年1月15日,遵義會議80周年紀念日,也正是黃大發80歲壽誕。他說,他有一個心愿,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去省城貴陽看看。2015年2月,縣鄉兩級組織部門專程帶黃大發夫妻倆去貴陽參觀。那天黃大發特別高興,他說,組織和領導太關心他,他只是做了一個共產黨員該做的一點小事。他還說,我們國家很大,如果每個人都做一點小事,那我們的國家就會變得更好。

採訪手記

黃大發為修渠忍飢挨餓,放棄照顧家庭,克己奉公的品質一直為仡鄉民眾稱讚,這條渠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 “大發渠”。 很多人已經不敢在擦耳岩水渠上行走,可80歲高齡的黃大發走在上面穩穩噹噹,健步如飛。他說自己唯一的願望就是死後有人繼續維護溝渠,造福子孫後代。黃大發,一個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奮鬥了一生的基層黨支部書記,他的務實、忠誠、廉潔值得每一個共產黨員學習和傳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