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圖位置
文化教育
整個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8人,其中小學生83人,中學生65人。
發展建設
大界村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首要工作來抓,在村部建立一個便民服務網點,為民眾提供優質良種、農藥、化肥。幾年來推廣小麥高產攻關田2000畝、種子田200畝、示範田500畝,並積極推廣產業結構調整,實行套種模式,大豆套玉米1000畝、紅芋套玉米800畝、小麥套西瓜1500畝,農民收入穩步增長。2006年又向訂單農業發展,謝橋鎮同上海高榕公司簽訂1000畝荷蘭豆種植面積,該村簽訂了340畝荷蘭豆訂銷契約,在種植管理上實行統一技術培訓指導、統一耕地、統一播種、統一施藥、統一施肥,為民眾解決購買所需材料資金困難。正是荷蘭豆收購季節,高榕公司技術人員稱該村的種植是公司種植荷蘭豆以來長勢最好的一年,預計畝產可達750公斤,農民畝均純收入可達2000元,有力地推進了該村經濟發展。
方言特色
大界村人講的是虹橋“土話”,虹橋土話包括地域有虹橋、蒲岐、南嶽、淡溪、四都、天成、石帆和芙蓉、南塘、清江、雁湖、嶺底等,可以稱為虹橋方言區,也可以叫虹橋片區。那裡的人們把新娘子稱新孺人(白讀“銀”)、妻子稱鸞人(白讀“銀”)、祖母稱阿婆、姑娘稱細囡、丈夫稱老官、外地人稱外路人、熱水稱湯、丟失稱遁、花蕾稱蕊 撫摸稱捋、年糕稱粿、瞎眼稱瞙瞊、母雞稱草雞、蟛蜞蟹稱大摮丸、……;和絕大多數溫州人一樣,把鹹菜說成菜鹹、把拖鞋說成鞋拖(白讀“塌”)、把熱鬧說成鬧熱,把饅頭說成麵包、把包子說成饅頭,把豌豆說成蠶豆、把蠶豆說成豌豆……。虹橋“土話”雖然難懂,卻保留了大量的古語古音,用來吟誦唐詩宋詞,在聲調和押韻上比國語更臻完美,更能凸顯誦讀的韻味。虹橋“土話”地處溫州方言區域的邊緣地帶,吸收了黃岩方言(大荊話)的部分辭彙,能充分體現出兩個方言區域交接地的語言變化情況,在語言地理學上有較典型的意義。虹橋“土話”與相鄰的“樂成話”相比,在腔調上虹橋話顯得“硬朗”,樂成話顯得“軟柔”,所以有人說帥哥講虹橋話更“酷”,美女說樂成話更“甜”。
風土人情
分家:兒子成家立業,分家自立門戶,新灶升火,須從老灶引火種,稱“暖灶”。分家時廚房,餐室用具如菜櫃,桌凳等一般由媳婦娘家贈送。
遷居:搬入新居,給新鄰居分送湯圓,以示“結緣”並置酒席招待親友,以示慶喜。
下葬:對已故之人靈魂非常崇拜,大擺筵席,親朋好友聚集,燃放煙火炮竹,請僧人超度已故靈魂。下葬時間為白天的上午,當日,整村的男女老少均去“送葬”,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排著長長隊伍,事主給每人發放“毛巾”示謝,意為擦汗用,一般”下葬“到附近的山上的陵園,路途遙遠。
信仰:大多人信仰佛教、基督教,僧院密集,村內有明慶寺、普明禪寺、白馬殿、大殿等僧院道觀及劉氏宗祠、葉氏宗祠等祠堂,多是居民捐助承建。
古蹟建築
明慶寺
明慶寺,在石帆鎮大界村,坐北朝南,王十朋曾在此開闢書館。古寺村落人文薈萃,文化積澱深厚,古物古蹟甚多。
舊名明慶院,唐天授三年(692)創建,初名雲光院,宋祥符五年(1012)賜額“明慶”,為我市古老寺院之一。唐宋兩代,山門興盛,另有子院日教院。宋大觀中(1107-1110)重建,後廢。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僧併入壽昌禪寺,後廢。嘉靖四十五年(1566)道人鄭明之重建。清嘉慶間修葺。民國十年(1921)僧果正重建,僧四眾,屬淨土宗。 1951年土地改革後,僧散,寺宇為地人居住。1980年後,有道士進寺管理。前殿改神殿,寺宇五間。1991年,僧海空住持。1992年建大雄寶殿。1995年落成,為五間雙檐八爪,高約16米,中坐釋迦文佛一尊。1996年上半年建西軒二樓七間,下半年建東軒二樓九間。前二幢是老殿,坐道教三清。2002年建鐘樓一座,大殿東軒外建藥師殿三間,雙檐飛角。2006年拆除前進老殿,改建天王殿三間為山門。老寺左右木結構軒樓未拆。全寺占地約4000多平方米。僧十三眾。現住持釋海空,俗家大荊人。該院僅出過宋代高僧嚴闍梨(賈姓,王十朋舅公),拜知性和尚為師,在寺坐化,成為道場(見人物傳)。繼之有寶印師(王十朋叔父)和宗覺師,與王十朋有詩文來往(見人物傳)。明代出過大千和尚,經典精通,稱為禪師。明慶寺位於大墳山麓,東偏南一里多是大橋頭村,南距界塘村約一里,西去左原嶺頭二里多,寺後高山是“雙角尖”。後山竹木青茂,四圍山場農田。
王十朋在明慶寺開書會期間,有《明慶懺院》詩序云:“明慶懺院上方地爽而幽,蓋精籃之勝也。予因會友托跡於其間,一日探囊中,得石刻詩一本,乃王瞻叔國博先生題台人秀野堂也。摹寫景物頗類於此,因置之壁間,意有感觸,遂借其韻。”
詩云:“下帷精舍遠塵繁,境淨心清事不關。案上忘機有黃卷,眼中得趣是青山。林泉欲共高僧老,事業未容吾輩閒。準擬他年掛冠後,飄然杖履白雲間。”但等到他掛冠的時候,生命卻已接近終點。
樂清詩人宮秋白在戊子年明慶寺觀音誕齋宴之際作七絕詩《明慶寺食齋風雨大作》,詩文:“淒風怒水逐佳齋,明寺青山共客來。山欲有心覽故雨,水痴無意斷塵埃。”
慈濟橋
光緒《樂清縣誌·津梁》記載:慈濟橋,宋劉黻(fu)母解氏建,今謂大橋頭,以上俱三都。
慈濟橋位於樂清市石帆街道大界村,橫跨於大界村門前溪上。慈濟橋系二墩三孔梁式石橋,橋兩側不設欄桿,橋長11.6米,寬2.8米。每孔上鋪石板六條成橋面,中孔稍高,邊孔各自下斜,使全橋略呈拱形。多數橋板呈暗紅色,石質堅硬,歷經數百年風雨踩磨,橋面顯得異常光滑。中孔南邊石板側面刻有橋額“慈濟橋”三字,鑿痕極淺,苔跡斑斑。東、西橋墩柱石各為四根,中間橋墩柱石各為五根(其中一處斷裂,缺失一根),上架橫樑石,以承橋面石板。中孔橋墩外柱上有刻字,北面左邊刻“太夫人解氏舍錢”,右邊刻“鹹淳十年六月吉日謹建”等字,而南面橋墩外柱上的刻字跟北面則剛好相反,左邊為“……十……月吉日……”,右邊為“太夫人解氏舍錢”。據此可知,慈濟橋為鹹淳十年(1274)解氏捐助修建,而解氏系宋吏部尚書劉黻(fu)之母。
慈濟橋是現在樂清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宋橋之一,梁架構件均系七百多年前肇建時的原構。
源遠泉
玉簫屏右翼,左原嶺頭下,峭崖下一股清泉碧波蕩漾,石壁上“源遠泉”三字清秀剛勁,熠熠生輝。三字系山下大界村人、南宋忠烈劉黻所書。
普明寺
普明寺,坐落在石帆鎮大界村東山咀頭,坐北面南。寺後是海拔485米的雙角尖山,前有甬台溫鐵路通過。大殿占地200平方米,為三間兩偏平房。 1995年間建東軒六間兩樓。2000年續建二樓六間西軒。頭進山門是老舊平房五間,坐四大金剛、彌勒。今又在西軒外高基上,新建二樓三間多佛殿。其天井前有放生池,池中央端坐觀音大士巨像。寺規模比前擴大,占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山門口有石獅一對及石桌、石凳,遍植花木,兩棵大樟樹遮掩寺前,住持尼寂慧,收養了7棄嬰。
劉黻墓
劉黻墓在左原嶺上,系衣冠冢,是後人為緬懷這位鄉賢而建。常有人爬山越嶺到此瞻仰。
民國時期李氏地主住居遺址,住居年久失修,周邊土地已蓋上新房,但幸保全完好!
龍門跑馬場
由村人建造旅遊娛樂景點。
龍門山莊
由村人建造農家樂風味餐飲。
晉代宋家寨
大界村北宋家尖(今稱雙角尖)山峰頂上相傳有晉代山寨,但惜年代久遠,且山峰險峻,少有人上山詳探,此跡有待考察。
相關人物
劉黻
劉黻(fu),字聲伯,又字質翁,號蒙川,樂清大橋頭人(今石帆大界村)。黻(fu)淳祐十年(1250)試入太學,秉性剛直,關注國事,評論時政流弊,觸忤權奸,因丁大全謀奪董槐相位,與同捨生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六人伏闞上書攻丁大全,結果削去學籍,送南安軍,流放橫浦。開慶六年(1259)丁大全罷貶,黻(fu)被召還廷試,由舍選登景定三年(1262)方山京榜進士。此後由昭慶軍節度掌書記,擢監察御史,授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知慶元府事,累宮至吏部尚書,封樂清開國男。鹹淳十年(1274),母喪解官還鄉家居。德祐二年(1276),南宋亡。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等圖謀恢復,擁廣、益二王由“溫州入海,以兵迎黻(fu)共政”。黻(fu)年已花甲,決然攜夫人上路,然壯志未酬,至惠州羅浮,以病卒,春秋六十,謚忠肅。《宋史·劉黻(fu)傳》贊黻(fu) “分別邪正,侃侃敢言,亦難能者”。
《宋史·劉黻(fu)傳》里提及:劉黻(fu)放逐之時,歸別其母。解氏曰:“為臣死忠,以直被貶,分也”。劉黻(fu)在《祭母昌元郡夫人文》中也說到此事:“觸黨禍流落瘴地,吾母雖勉,而亦不能不旦旦以自苦。”由此可見解氏是位賢明的母親,品德可貴。解氏卒於“甲戌六月十七日”這個《母昌元郡夫人解氏墓誌》有記載。慈濟橋建於“鹹淳十年六月”,即甲戌六月,是她一生中最後為地方所做的益事。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出生於樂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樂清市)梅溪村。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攬權”中興為對,中進士第一,被擢為狀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國小教授。王十朋以名節聞名於世,剛直不阿,批評朝政,直言不諱。王十朋曾在明慶寺開闢書院。
嚴闍梨
明慶寺宋代高僧嚴闍梨(賈姓,王十朋舅公,又稱嚴炅黎),宇伯威,王十朋舅公,善詩文,入寺為僧,人稱嚴首座,拜知性和尚為師,在寺坐化,成為道場(見人物傳)。
嚴闍梨與王十朋的相關傳說:
十朋生時有異兆。祖父王格在十朋出生當年正月曾夢見嚴闍梨來,手集眾花,結成一大球送給他,忽然不見。嚴闍梨就在這個月圓寂,十朋母親萬氏恰於這個月有娠。十朋小時眉濃重,目深神藏、不僅相貌與舅公嚴闍梨相似,穎悟強記亦類小時闍梨,於是便有王十朋是舅公嚴闍梨轉世的說法。王十朋小時在賈岙鹿岩若就學時,表叔賈元達就曾說;“此子眉目類吾伯嚴闍梨,他日能文未可知也。”十朋自己也說過類似的話,他在《種蔬》詩中說:“前身嚴闍梨,蔬氣端不除。”自注云:“或雲予前生嚴闍梨,因以戲雲。”他在《記人說前生事》文中記云:“予少時,有鄉僧每見予必謂曰:‘此郎嚴伯威後身也。’予不曉所謂。既而,訪之叔父寶印大師,叔父曰:‘嚴闍梨,字伯威,汝祖母靈之兄、吾之舅氏,且法門之師也。博學攻詩文,戒行修飾,有聲江浙間,為士俗所推重。汝父母恆以無子為憂方,學問淵博,傳天台宗教義,長於詩,與僧法潛、思聰及文學家蘇東坡等有詩文往來。十朋對這位聲高名重的舅公深懷敬仰。五十歲時因寶印叔父之囑,他寫了《嚴闍梨塔銘》,記述了這位舅公的生平事跡。
《天台山志》記云:
王十朋(龜齡)自記人說生前事:予少時,有鄉僧每見予,必謂曰:“此郎嚴伯威後身也。”予不曉所謂。既而訪諸叔父寶印大師,叔父曰:“嚴闍黎,名處嚴,字伯威,汝祖母賈之兄、吾之舅氏,且法門之師也。博學善詩文,戒行修飭,聲譽江浙間,為士俗所推重。汝父母既以無子為憂,禱求甚力。至政和壬辰(宋徽宗年號,公元1112年)之正月,吾師(處嚴首座)卒。汝祖一夕夢吾師至家,手集眾花,結成一大毬字,奉汝祖而遺之曰:‘孝祖君家求此久矣,是以吾來。’忽不見。是月汝母有娠,至十月而汝生。吾師眉濃黑而垂,目深而神藏;兒時能誦千言,喜作詩。人以汝眉目及趣好類之,且符所夢。”
予初從學鹿岩,人有指吾眉垂目藏而靳(jìn,戲而相愧曰靳)之者。表丈賈元達曰:“此子眉目類吾伯嚴闍黎,他日能文,未可知也。”然嚴闍黎智慧名德卓卓如許,縱未脫輪迴,當復生人世為大善知識。胡為於滅度之後,鍾成迂愚魯鈍之性,現此窮薄困苦之相耶?
予嘗寫字作文貽寶印(法師)叔父,叔父曰:“人言汝,吾師也。文僅似之,字乃爾不同耶?”嚴闍黎尤工筆札,予最不善書故也。紹興庚午(南宋高宗年號,公元1150年,王十朋38歲)七月二十日,因作文寫字,兩俱不佳,愧而曰:“嚴闍黎汝前生食蔬何多智,今生食肉何許愚也?”用記之。
又《台郡志》記載:
王十朋自雲,嘗夢遊至一處,見峰巒秀異,林木陰邃,有僧往來其間。旁有石橋,予立橋畔,見一碑,讀之。僧曰:“公前身所書也。”叩其何人?曰:“嚴首座也。”紹興中,十朋道經石橋寺,寺僧先夢迎嚴和尚,詰旦而十朋至。十朋覽其山水,一如夢中所見。因題詩曰:
石橋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夢時;
僧喚我為嚴首座,前身曾寫此橋碑。
寶印師
明慶寺宋代高僧寶印師(王十朋叔父)與王十朋有詩文來往(見人物傳)。
宗覺師(
明慶寺宋代高僧宗覺師與王十朋有詩文來往(見人物傳)。
大千和尚
明慶寺明代高僧大千和尚,經典精通,稱為禪師。
沈克成《溫州歷史年表》明朝(1368-1644)有記:
慧照,字大千,永嘉人,元天曆元年(1328)出世于樂清明慶寺,有語錄若干卷,生平見宋濂《翰苑續集》卷六《阿育王山廣利禪寺大千禪師照公石墳碑文》、雍正《浙江通志》。
僧慧照逝於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
佛祖綱目(二十一)記云:
(戊辰)慧照禪師出世樂清明慶
慧照。字大幹。永嘉麻氏子。童年。便欲入道。聞人誦習契經。合爪諦聽。年十五。剃染受具。誓究大不思議事。首謁晦機熙。不契。一日閱真淨語。至頭陀石擲筆峰處。默識懸解。流汗浹背。往謁東嶼海。海曰。東奔西走。將欲何為。曰特來參禮爾。曰天無四壁。地絕八荒。汝於何地措足耶。照抵掌於幾而退。海知其夙有所悟。尋復召至。反覆勘辯。始印可之。遂留執侍左右。然照以為心法既通。不閱修多羅藏。無以闡揚正教。聳人天之聽。乃主藏室於萬壽寺。及海遷淨慈。舉照分座。戊辰。出世樂清明慶。示眾。佛法欲得現前。莫存知解。縛禪看教。未免皆為境礙。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所以德山之棒。臨濟之喝。亦有甚不得已耳。
(丙申)慧照禪師住阿育
慧照。住寶陀。一日僧夢一神人。衣冠甚偉。飛空而來。僧作禮問之。神曰。我從阿育王山來。欲請大千師赴供耳。未幾。行宣政院。署照住是山。照憫大法陵夷。孳孳誘掖。不遺餘力。嘗垂三關語。以驗來學。一曰。山中猛虎。以肉為命。何故不食其子。二曰。虛空無向背。何緣有南北東西。三曰。飲乳等四大海水。積骨如毗富羅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時未有契其機者○慧曇。初出世牛頭山。遷廣慧。又遷保寧。丙申。 王師定建業。曇謁 上於轅門。 上見曇氣貌異常。嘆曰。此福德僧也。命主蔣山太平興國禪寺。時當儉歲。曇化食以給其眾。無闕乏者。山下田人。多欲隸軍籍。曇懼寺田蕪廢。請於 上而歸之。山之林木。為樵者所剪伐。曇又陳奏。 上封一劍授曇曰。敢有伐木者斬。至今蓋郁然雲○元淨。字天鏡。號朴隱會稽倪氏子。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不識為何物。祝髮受具。嶷然有遠志。從天岸講天台止觀。復往雙徑。參行端。淨入門。端厲聲一喝。淨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端曰。汝果何所見耶。復問答四三轉。皆愜端意。端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歸侍司。尋掌書記。時年二十七。丙申。出世會稽長慶。升天衣萬壽。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
相關詩詞賞析
劉黻詩
和杜老人龍門寺題寶界東柱
招提有宿緣,坐此豁心境。
風來松寄聲,月過竹移影。
殿依鯉石古,井汲龜泉冷。
究竟定慧門,如何日三省。
註:龍門寺指大界村南龍門山寺院。
和郭帚齋詠龜泉
鎔出形模造化工,石龜中有冽泉通。
來從西峽蝦蟆碚,靜鎮南源瑪瑙宮。
潤澤一城消眾渴,澄波千古照孤忠。
貪廉名氏俱標榜,無涸無盈道不窮。
註:龜泉即大界村南龍門山上一景。
南山龍門
山椒誰立石,人說有龍居。
此地終招隱,何年定結廬。
雲封秋嶂老,瀑倒夕林虛。
不似膺門峻,為謀恐未疏。
註:南山龍門指大界村南龍門山。
王十朋詩
明慶懺院
下帷精舍遠塵繁,境淨心清事不關。
案上忘機有黃卷,眼中得趣是青山。
林泉欲共高僧老,事業未容吾輩閒。
準擬他年掛冠後,飄然杖履白雲間。
註:明慶懺院即明慶寺,又稱明慶禪寺。
左嶺
北望吾廬山最好,南通蕭寺境逾幽。
白雲夜向原中宿,幾度隨人過嶺頭。
註:左嶺指的是大界村西嶺上的左源嶺。
宋家尖
皇恩西被復東漸,四海蒼生盡仰瞻。
畎畝微臣尤戴宋,結廬長向此峰尖。
註:宋家尖今日叫雙家尖,村叫雙風村,山上有宋家寨,在左原嶺東側,也是左原嶺的起點。
題湖邊莊
十里青山蔭碧湖,湖邊風物畫難如。
夕陽茅舍客沽酒,明月小橋人釣魚。
舊卜草莊臨水竹,來尋野叟問耕鋤。
他年待掛衣冠後,乘興扁舟取次居。
註:湖邊莊是左原嶺至梅溪村中路徑的湖。
宮秋白詩
明慶寺食齋風雨大作
淒風怒水逐佳齋,明寺青山共客來。
山欲有心覽故雨,水痴無意斷塵埃。
源遠泉懷古
淒淒山雨幾時休,源遠猶存君子流。
古寺清泉居野草,錢塘魏闕臥王侯。
潰師江上千屍過,潮里羅浮泛片舟。
七百年來節氣在,江山無處不留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