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鱉

大田鱉

大田負蝽,又名大田鱉,別名水知了、鉗蝽、鱉蝽、大水蟲、水中霸王或者咬趾蟲 。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大田負蝽 Lethocerus deyrolliVuillefroy,1864

屬於半翅目Hemiptera 異翅亞目,田鱉科。大田鱉家族絕大多數成員體型通常較大,與世界上一些體形最大的昆蟲較為接近。所有大田鱉都是兇猛的捕食者,暗中追蹤和攻擊水生甲殼類、魚類以及兩棲類動物。它們經常靜靜地潛伏在水底並且將不同的偽裝物附在身上,只等獵物靠近。一旦進入“射程”,它們便會發起攻擊,咬住獵物並向其體內注射可怕的消化唾液,而後吸食被融化的獵物屍體。

大田鱉 大田鱉

被田鱉咬上一口所能帶來的痛苦是所有昆蟲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它們的唾液能夠讓肌肉液化。在一些罕見的情況下,被田鱉咬上一口也會對人體造成永久性傷害,因此,儘可能不要在喝醉時將面部靠近這些可怕的昆蟲。有時候,在遭遇體型更大的捕食者或侵略者時——例如人類——田鱉則會上演“裝死”的逃生伎倆。它們從肛門噴射出一種液體,讓自己看上去非常噁心,令捕食者喪失胃口。

分布

大田鱉 大田鱉

分布於我國山東、遼寧、河北、北京、山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和四川;在國外見於緬甸、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

可怕的水中霸王 可怕的水中霸王

成蟲體長63-67毫米,寬25-27毫米。身體長圓形,略扁平,呈褐色至黑灰褐色。種類約100種,最大的如南美的格蘭特巨田鱉(Lethocerus grandis)通常可超過10公分(4吋)長。大田鱉觸角4節,隱於頭部腹面的溝內,從背面看不到.喙短而強.前足為捕食足;前翅發達,膜片上脈紋呈網狀.頭小,近三角形;複眼黑色;喙很短;前胸背板發達,前窄後寬似梯形,中央有縱紋,在縱紋的2/3處有1橫溝;小盾片三角形;前足發達,腿節粗壯,脛節彎曲,跗節似爪,整個前足很似一把鐮刀,善於捕捉;中、後足有游泳毛。腹部末端具短而扁平的呼吸管。臭腺發達。

生活於較深的池塘中。年發生1代或隔年1代。成蟲、若蟲均生活於深水中、攀棲於水草上,常懸浮在池塘或湖泊的靜水中,前足適於捕食。捕食蠑螈、蝌蚪、螺、水生昆蟲及魚苗,因此對水產養殖業有害。

大田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在印度地區很多居民將捕捉來的大田鱉撕去翅膀後油炸、並蘸取佐料食用。

生活習性

田鱉喜歡棲息在池沼、稻田、魚塘中,習慣於生活在水質變化小的山腳底窪、坑、溝、湖、塘中。它有較明顯的趨光性,傍晚時會向明亮處靠近。 此蟲從夏季到秋季都生活在水中,但有時也會到陸地上過冬,常藏身在水邊的草叢之中。

田鱉以葷食為主,以小魚、小蟲、蝦、蛙類、蝌蚪為捕食對象。常用伏擊的辦法捕捉獵物,往往抓住水草,發現獵物後悄悄接近,然後進行捕捉,並用鐮刀一般的前肢壓住獵物,吸其體液,一般不吃獵物的肉。

大田鱉 大田鱉

游泳姿態與龍虱相反,背向下作仰游。田鱉翅膀較強硬,在夜間能出水飛翔。

特徵

身體扁闊,橢圓形,灰褐色,喙短而強,腿大,前足強壯,因品種差異,體長45~117毫米。此蟲頭較小,三角形。觸角小,前胸大。前翅革質,發達,呈鐮刀狀。後翅膜質,色淡黃。跗節短,有一鉤爪。中後肢脛節及跗節具長毛,足端有2個長爪。

體長45-117mm,黑色,刻點顯著,具光澤。頭前端寬圓,具粗皺紋及刻點,側葉略長於中葉,在中葉前相接,小頰後緣寬闊,后角突出;觸角褐,第4、5節色較淺。前胸背板刻點粗而稀,前部中央及後緣處光平,側緣稍外拱,具狹翹邊,前角前緣處有1列很密的短剛毛。小盾片刻點粗而稀,末端光滑,尖削。前翅革質部刻點小而密,膜片煙黑,散布淺色斑點,稍長過腹末。側接緣、足及腹部腹面同體色。

飼養

田鱉在昆蟲中屬大型蟲類,為便於觀賞和飼養方便,飼養器採用玻璃的長方形水族箱最為適宜,大小為40厘米*25厘米*35厘米,上面用鐵紗作蓋子。

水族箱的底層用2.5-3厘米厚的河沙做墊層,放些葉片有大有小的水草和1-2根粗樹枝,供其隱身和休息。

箱內水深一般以15厘米左右為合適,箱的一側放2~3塊超出水面2-3厘米的洗淨的磚塊,作為陸地,並在上面放些苔蘚之類的植物。

平時餵飼田鱉的食物,對初生不久的幼蟲,可餵給蚊子的幼蟲和紅蟲,也可從商店購買金魚用的紅蟲粉末。

對成蟲的餵飼,可用小魚、小青蛙、蝦、蝌蚪等,最好是活的。由於田鱉只吸取它們的體液,剩下的死蟲體要每天清除乾淨,否則會污染水質,不利於其生存。

田鱉的幼蟲出生後,要將其與母田鱉分開飼養,否則,母田鱉會吃掉幼蟲。幼蟲多了,稍長大之後,它們也會自相殘殺,最好先用小玻璃罐將它們分開單獨飼養,待長大成成蟲後再移入較大的水族箱中。

水族箱宜放置在背陰處,若被陽光直曬,會使水溫上升,促成水草迅速長大,污染水質。對水質要經常觀察,不使污濁。

箱內的水春秋季要4-5天換一次,夏天2-3天換一次,冬天10天至半個月換一次。

交配

負子蝽 負子蝽

雌蟲臨產卵時,爬上雄蟲體背,用前足緊抱雄蟲的胸板,用後足蹬在雄蟲腹部的翅上,支撐起身體,腹部末端向下彎曲,開始產卵,一次可產100多粒,自前而後,排列非常整齊。卵牢固地粘在雄蟲體背上,雄蟲就馱著卵在水中生活,等待卵的孵化。雄蟲背負著卵,尋覓食物,躲避敵害,直到卵發育成熟,若蟲破殼而出,相繼游離而去,負子蝽父親的使命才算告一段落。

【註明】:大田鱉在日本等國屬於熱門寵物,如果想飼養的話可以去野外抓一隻來飼養;但是要小心被咬到。

大田鱉 大田鱉

品種

世界上有有很多種,已知確認的有20種,每種都是當地水生昆蟲中的大型種。

Lethocerus grandis Lethocerus grandis

Lethocerus grandis(巨田鱉):分布於南美洲,是世界和半翅目中最大品種,其體長約8-12厘米左右。

Lethocerus annulipes Lethocerus annulipes

Lethocerus annulipes(環紋田鱉):體長5-8厘米,分布於南美洲。

Lethocerus americanus Lethocerus americanus

Lethocerus americanus(美國田鱉):體長4-7厘米,與台灣的日本大田鱉相似,產地北美。

Lethocerus deyrollei Lethocerus deyrollei

Lethocerus deyrolli(狄氏田鱉):俗稱:日本大田鱉,在台灣有棲息,屬於中型種田鱉,而在日本因子量大量減少,已列入“易危”物種,體長4-7厘米。

Lethocerus grisens Lethocerus grisens

Lethocerus grisens(白條紋田鱉):棲息於佛羅里達州,稍微比日本大田鱉小,約4-6厘米左右。

Lethocerus medius Lethocerus medius

Lethocerus medius(梅式田鱉):棲息於中美洲,,體長約3-5厘米。

Lethocerus insulanus Lethocerus insulanus

Lethocerus insulanus(澳洲田鱉):原棲息於澳大利亞北部水域,現今已經離開或絕跡了,體長約6-8厘米。

Lethocerus indicus Lethocerus indicus

Lethocerus indicus(印度田鱉),在台灣有棲息,原生地為東南亞附近,約7-9厘米,成體的印度大田鱉在越南、泰國為食用性用途,會冒出桂花香味。

Lethocerus patruelis Lethocerus patruelis

Lethocerus patruelis(溝紋田鱉):分布於歐洲以及亞洲,大小不亞於印度大田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