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海啊,大海》創作於1978年,曾獲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Booker Prize)。小說以第一人稱為視角,敘述了功成名就的戲劇界大導演查爾斯·阿羅比,隱居大海邊反省自己的人生經歷、尋找情感寄託和執著求“善”的心路歷程。全書以查爾斯與哈特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輔之以他與眾多情人的感情糾葛,其間穿插了他與神秘的詹姆斯以及幾個至交好友的故事。作者力圖把西方文化與神秘的東方哲學思想——藏傳佛教糅在一起來剖析查爾斯的人生追求。作者借詹姆斯之口指出:“我們的種種欲望和情感寄託構成了上帝。一旦某種情感寄託被捨棄,另一種就會以慰藉的面目到來。”青梅竹馬式的愛情失意,令查爾斯失去了情感的寄託,只好在別的女人身上尋找哈特莉的影子;與此同時,哈特莉也便成為他心目中至善至美的象徵,照亮他人生旅途的“光明之源”。“她是善的信念的組成部分,一條活生生的證據;這份信念純潔無瑕,無懈可擊,無隙可乘。”小村裡的偶遇使查爾斯重燃對哈特莉的愛情,他將心目中得到升華的完美形象,投諸現實中形容猥瑣、思想貧乏的哈特莉身上,想當然地以為她過著一種痛不欲生的生活,企圖憑一介之勇救哈特莉於水火之中。但最終失之交臂。詹姆斯三番五次的開導以及他的去世所帶來的震撼力,使查爾斯終於領悟到自己其實是在做“夢的追尋”,“為一個虛幻的海倫而戰”。查爾斯對哈特莉的執著追求以及最終的失敗,深刻地體現了作者本人對“善”的哲學思考:“善是一種理念,它存在於生活中,但卻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就像我們心目中的上帝一樣。”“膜拜者賦予被膜拜的對象以力量……對心靈世界近乎完美的干涉就會在心中滋生惡魔。本想喚魔行善,神魔卻乘虛而入,隨後製造禍端。”作者試圖表明:在20世紀,善的理念正在代替人們對上帝的崇拜和對宗教的虔誠,成為新的情感寄託;但這個情感寄託依然像上帝一樣,也是一種虛幻。
編輯推薦
小說採用獨特的日記體散文寫成。作者憑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細膩,以優美乃至華麗的筆觸,借意識流的表現手法,將查爾斯夢幻般的追尋、跳躍無序的默想、悲哀傷感的沉吟,以及玄奧迷離的反省,表現得淋漓盡致。該書在謀篇布局上極顯作者的創作功力,看似淡淡的一筆卻處處暗設伏筆,前因後果環環相扣,如大海涌動一般,一浪推一浪,步步引人入勝;小說里也時時閃爍著作者智慧的火花,書中引證的《聖經》、莎士比亞戲劇的台詞以及其他東、西方文化的各種典故俯拾皆是,顯示了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對東、西方文化的精深造詣。書中有多段長篇對白,對白雙方話中套話、你來我往、針尖對麥芒,讀來極富舞台戲劇的效果。 艾麗絲·默多克是英語語言大師,她在小說中充分運用了英語文字句型結構和時態變化的張力,並將其強化推向極致;她也常常利用英語單詞的一詞多義性和歧義性,使句子蘊含比字面意義更為豐富的內涵。 《大海啊,大海》是當代世界長篇小說中難得一見的佳作,作者借查爾斯之筆寫道:“這一次我寫的卻是傳世傑作。”看來,她有望如願以償。
作者簡介
艾麗絲·默多克(Iris Murdoch, 1919—1999)是20世紀英國傑出的女哲學家和富有才華的作家。她一生創作頗豐,有二十五部小說、六個劇本、一冊詩集及五部哲學著作問世。她生前“舉手投足間左右當代英國的思想潮流”,逝世後依然成為學術界、評論界的熱點話題。由其夫約翰·貝雷(John Bayley)的回憶錄《輓歌獻愛妻》改編而成的電影《艾麗絲的情書》,在第五十二屆柏林電影節上備受追捧,轟動一時。人們也得以在日常生活這個層面了解了盛名之下才華橫溢的艾麗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