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

大冶

大冶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是黃石市下屬縣級市,全國百強縣市,地處武漢、鄂州、黃石、九江城市帶之間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地跨東經114°31′—115°20′,北緯29°40′—30°15′。西北與鄂州市為鄰,東北與蘄春、浠水縣隔江相對,西南與武漢市、鹹寧市毗鄰,東南與陽新縣接壤。距省會武漢僅90公里。全市總面積1566.3平方公里,轄1個鄉、9個鎮、3個街道、1個國有農場。全市通行贛語。

 

大冶

大冶 大冶
大冶市位於 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 武漢鄂州黃石、九江城市帶之間和湖北“冶金走廊”腹地,地跨東經114°31′—115°20′,北緯29°40′—30°15′。西北與鄂州市為鄰,東北與蘄春、浠水縣隔江相對,西南與武漢市、鹹寧市毗鄰,東南與陽新縣接壤。距省會武漢僅90公里,由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黃石市代管。全市總面積1566.3平方公里,轄1個鄉、10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國有農場。
大冶市地處幕阜山脈北側的邊緣丘陵地帶,地形分布為南山北丘東西湖,南高北低東西平,一般海拔高度為120—200米,最高點海拔840米,最低點海拔11米。主要山脈有大同山、天台山、龍角山、雲台山、茗山、黃荊山等。大冶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主要是東風,夏季多東南風,秋季 多西南風,冬季多西北風。年平均氣溫16.9°C,極端最高氣溫40.1°C,極端最低氣溫-10°C,年均無霜期261天,年均降水量為1385.8毫米。長江流經市東北隅,市內主要河流有17條,湖泊有大冶湖、保全湖和三山湖。
大冶市1999年末總人口為878886人,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746242人,非農業人口132644人。大冶人口主要屬漢族,另有回族、維吾爾族、壯族、苗族、滿族、侗族、土家族、黎族、塔塔爾族等9個少數民族,計117人,雜居在漢族之間。
大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殷商小乙時期,人類的祖先在這裡掘井取礦,點燃了爐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武昌節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煉機構青山場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併建縣,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元、明、清時期,先後隸屬興國府和武昌府,中華民國初屬湖北省江漢道。1930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了大冶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建立陽大(陽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務委員會,屬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 大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殷商小乙時期,人類的祖先在這裡掘井取礦,點燃了爐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武昌節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煉機構青山場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併建縣,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元、明、清時期,先後隸屬興國府和武昌府,中華民國初屬湖北省江漢道。1930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了大冶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建立陽大(陽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務委員會,屬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
1949年建國初,成立大冶專區,大冶縣屬之。1952年,大冶專區撤銷,大冶縣改屬黃岡專區,1959年1月改屬黃石市,同年12月撤銷大冶縣建制,併入黃石市。1962年6月恢復大冶縣,仍屬黃石市。千餘年來,縣地隸屬之變化,行政區劃之變更,區域之擴大與縮小,十分頻繁,而縣名始終未變。1994年2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冶縣,設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舉行建市慶典。

相關條目

寫字樓商圈
閩清一中
北京市十一學校Win32.Luder.U
河南省新鄉市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
天津商業大學
破壞生產經營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